楊 勇 (合肥市包河區綠化管理處,安徽 合肥 230001)
隨著城市建成區的不斷擴展,原有坐落于城郊的城市防護綠地周邊人口數量、建筑物密度及交通通達度等均發生較大變化,其綠地的防護功能將相應轉變,其最主要的是轉變為公園綠地,從而彌補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盲區范圍,更好地服務于周邊居民。
包河區高壓走廊防護綠地始建于2006年,景觀帶位于南二環沿線,集生態防護、苗木生產等功能于一體,總綠地面積約44萬m,西起金寨路,東至東二環路,全長約5.5km,寬50~200m不等,東西走向,其間有宿松路、桐城南路、徽州大道、寧國南路和馬鞍山路由西至東分別橫向穿過,將景觀帶自然分割成六段。沿線涉及仰光、凌大塘、王衛、朱崗社區和賈大郢村。
2018年以來,隨著包河區結合“老城復興”項目的推進,逐步完成了高壓走廊防護綠地的馬鞍山路至金寨路段全線提質升級改造工作,項目通過原有內部苗木調整、豐富,以及高壓線兩側20m范圍以外新建公廁、廣場、停車場、健身場所等配套設施,建成了金寨路至桐城南路段的常青公園、桐城南路至徽州大道段的科大花園游園,以及徽州大道至馬鞍山路段的罍街公園。開放后,得到了市民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在上述地段取得較好建設成效的同時,市民對高壓走廊綠地仍保持現狀綠地環境的馬鞍山路以東的朱崗段防護綠地(馬鞍山路-東二環)品質提升的訴求愈發迫切。
高壓走廊朱崗段防護綠地為狹長楔形地塊,東寬西窄,綠地總面積約8萬m。較窄區域綠地面積約2.5萬m,地形平緩,大部分綠地位于高壓線下方,在2006年建成時即建成了兩處各約1000m的鋪裝廣場和寬約2m的一條水泥游步道,游步道兩側片植紅葉李、花石榴、木槿、紫薇、桂花、海棠以及烏桕、單干女貞等喬灌木,地被植物以狗牙根、白三葉等為主,目前植物整體生長較為旺盛,游客視線空間受限,通透性差,特別是夜間入園安全感差。
較寬區域綠地面積約5.5萬m,線下、線外綠地約各占一半,內部無園路、步道,片植香樟、雪松、紅葉李、花石榴、烏桕等喬灌木,該區域地形起伏較大,總體來看,地勢南高北低,西高于東,自西向東緩斜匯成一處約0.27hm(4畝)水塘,高壓線塔主要分布在綠地北側。該區域多年來周邊居民通過填塘種菜、亂搭建,并逐步向外圍蠶食綠地,屢禁不止,環境臟、亂、差、臭,周邊居民意見較大、投訴較多。
栽植初期,施工單位未能完全考慮到香樟、烏桕、雪松等喬木多年生長后,與高壓線架空電力線路之間的安全距離矛盾,現在部分架空電力下喬木高度已超出6m安全距離,供電部門每年均安排人員對上述喬木進行非專業性重短截修剪,綠化景觀破壞嚴重。
高壓走廊朱崗段防護綠地位于包河區望湖街道朱崗社區范圍內,周邊有珠光南苑(東區、西區)、麗陽蘭庭、和地藍灣、金悅領地花園、和昌都匯華府、地礦家園、神皖能源公司、市交警支隊等40余個小區、單位,其中小區住戶近9000余戶2.5萬人口居民。該區域周邊目前除高壓走廊朱崗段防護綠地外,無其他公園、游園綠地。該綠地的景觀重塑,形成良好的綠化空間環境,完善的運動休閑場所,對于周邊居民運動、健康、休閑需求無疑是最大的補缺。
近年來,包河區根據高壓走廊綠地金寨路至馬鞍山路段不同周邊實際,將原有高壓走廊的44萬m防護綠地,轉型打造出了符合不同區域環境需求的公園、游園,提升了市民進入公共綠地的可達性,基本消除了沿線南二環與南一環之間公園游園服務半徑覆蓋盲區。僅存尚未提升的馬鞍山路以東的朱崗段防護綠地,在整個高壓走廊沿線屬于居住小區、單位最為集中,密集區域,“苗圃地”式的防護綠地模式與提升后的高壓走廊整體景觀和市民需求嚴重不匹配。
朱崗段防護綠地范圍內有兩條110kV的高壓線和一條220kV的高壓線穿過場地。參照相關規范及供電保護部門要求,架空電力線路導線在最大弧垂或最大風偏后與樹木之間必須保持5m以上的安全距離,根據綠地現場情況(部分區域為堆土綠化區),部分香樟、構樹、烏桕、雪松、楓楊等喬木因栽植過密,向上競爭激烈,經多年生長,均已超出樹線矛盾安全距離。
公共綠地在城市基礎設施中,除了降噪濾塵、防風保水等綜合作用外,還有為老百姓提供良好的休閑、游憩、鍛煉、交流等空間環境。高壓走廊朱崗段綠地周邊主要分布為住宅小區,在設計中要充分考慮社區公園定位,注重老人、兒童等占比較大使用群體的實際需求,必要時可通過社居委及現場隨機問卷調查等方式征求公眾意見,避免設計與實際使用脫節。前期,我們在該綠地管理過程中,就有部分市民提出:周邊如廁難,夜間綠地內沒有照明不敢進入,廣場過小,園路是“斷頭路”不能閉合循環,健身器材、垃圾桶、座椅等設施嚴重不足等問題。對這些問題,在設計中予以充分考慮解決,是符合大多數市民利益的。
近期,結合鏟菜專項行動,對綠地內所有菜地、亂搭建及各類垃圾進行了全面清理,同時對內部循環路進行初步溝通和植物定型修剪、綠地清掏,朱崗段綠地空間初步呈現。較窄區域地勢平坦,較寬區域地勢南高北低,西高于東,自西向東緩斜匯成一處約0.27hm(4畝)水塘。結合海綿城市及節約型園林理念,根據不同地段現有地形地貌和植物布局,隨坡就勢,保留現狀為主、改造新建為輔,盡量減少客土、棄土和內部土方倒運,挖填土方量保持內部平衡。對現有林下植被黃土裸露及水塘水體進行生態修復,采取生態排水溝的方式替代混泥土雨水溝、護坡,構建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綠地。
高壓走廊防護綠地改造成公園綠地,存在著一定的空間使用受限,特別是高壓線下和防護區域范圍內,從供電安全和游人入園安全角度出發,必須對部分區域植物進行調整和活動項目限制,不宜新植喬木及新建廣場、配套基礎設施。為保證改造后的朱崗綠地內部具備足夠的開敞空間,按照“聯通、串接、移植、保留”的手法,在高壓線下和防護區域范圍內修建一條寬度3m左右的瀝青一級園路,作為快速通道聯通園區循環路并形成景觀軸線,自然布局二級園路串接各入口廣場、景觀塘及各活動區。將公廁、休閑廣場、景亭、健身廣場等活動項目區域配套至防護范圍外。對高壓線下部分高大喬木進行內部移植調整至外圍,保留高壓線外圍部分區域內的桑樹、構樹、楓楊等鄉土樹種,保護生物多樣性。
朱崗綠地地形起伏變化較大,最高點主要位于綠地中段東南角的高壓線防護范圍外,該區域可新建一處3000m左右軟硬相間的樹陣式臺地式廣場,廣場近距離外圍營造部分多面花境和林間野花組合,即可以作為市民休閑鍛煉場所,也可以臨高遠眺,從不同角度鳥瞰朱崗綠地景觀及周邊環境,近可觀景,遠可引發游人主動探索。
本文從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統分結合、遠近結合等四個方面提出高壓走廊朱崗段防護綠地景觀重塑探索,以期為該綠地景觀重塑提供一些建議。總之,通過對高壓走廊朱崗段防護綠地進行景觀重塑,打通我區高壓走廊綠地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對于改善周邊居民的生活質量、提升城市形象、提高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指數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