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冬錦
福建工程學院
網絡信息化高速發展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高校必須用好新媒體技術,把意識形態工作的話語權、管理權和領導權牢牢把握在手,做好青年師生的思想引領。《“易班”推廣行動計劃和中國大學生在線引領工程實施方案》要求高校要促進網絡互動社區和主題教育網站建設,為教育的改革、發展與穩定,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在此期間,高校易班網絡平臺建設中遇到的問題與經驗值得深入剖析與研究。
受“信息自由流動”觀念的影響,中國已經成為互聯網最活躍的國家。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年12月,中國網民數量已有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0.4%。在對隨機抽取的628位大學生進行調查顯示,接近100%的大學生表示每天都會上網,而且上網時長也呈現上升趨勢。同時,上網時間主要是集中社交聊天(68.44%),易班平臺使用率最高的是微社區版塊(56.04%)。可見,社交需求旺盛是大學生階段性心理發展規律的重要特征。
大學生對媒體軟件的選擇,呈現出一定的社群化傾向。他們更愿意尋求一個熟悉的群體進行依附,并通過共同的話題或相近的興趣,進行社群定位。隨著微博、微信、知乎、豆瓣、易班等網絡社交平臺的出現與流行,新媒體傳播方式和內容的革新也帶來了大學生交往方式和關注熱點的改變。在面對海量的訊息,全方位的社交互動中,報紙、刊物等傳統的傳播媒介已經漸漸被大學生群體所邊緣化。
高校的網絡文化呈現出多元、開放與交互性特點。調查中,有44.35%的學生表示會較多關注網絡輿論熱點事件,但關注的原因卻多是話題蹭熱度、標題有噱頭、打發時間和負面情緒發泄等。接近22%的受訪大學生表示從沒考慮過要為自己言語負責。正面主流價值傳播的受阻不暢,網絡輿論環境無序混雜,這給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帶來巨大沖擊,教育成效得不到保障。
當前,新媒體發展的社交需求導向、社群化傾向和網絡輿論負面化等趨勢,都對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陣地的選擇與建設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這也是本研究的根本切入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黨的意識形態建設工作指明了新方向,也對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目標、內容、載體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平臺建設方面做了有效的嘗試,但在教育內容與對象的豐富和深化方面還比較薄弱。當前,如何準確把握大學生思想特點,以“寓教于樂”的形式利用網絡滿足教育互動的需要,激發廣大青年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原生動力,強化用戶的自我教育是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時代話題。
目前,常用的微博、微信、QQ、知乎等新媒體的搶占了大量的大學生網絡用戶。這些新媒體平臺還存在歸屬不清、水平不一、監管缺位、內容同質以及定位不清以等先天不足。“易班”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基礎、堅定確的政治方向,為廣大青年師生提供了一個思政教育、文化娛樂、生活服務、教育教學集成化平臺,對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網絡文化氛圍,做好大學生網絡思想引領有著積極的作用。目前,全國已有1771所高校加入易班全國共建計劃,已經基本實現了易班全覆蓋,易班網絡平臺的思政教育主陣地的優越性已經逐漸顯現。
近年來,高校易班在網站運營、隊伍建設、文化推廣、內涵變革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進展,在提高思政教育成效方面取得一定的實效性和可操作性。但日益增長的學習、生活需要與、功能供給出現了不匹配的現象。當下,77.94%的大學生群體希望易班能與QQ、微信、微博等平臺實現互動分享。這預示著建設用戶喜愛、功能全面的易班融媒體平臺,打通新媒體之間的技術壁壘和信息鴻溝是留住用戶群體的關鍵。
據調查,由于缺乏交流互動、反饋及時性低、行政壓力大,近65%的調查對象表示還未形成易班使用習慣(易班使用每周1到2次的學生約占33.17%,每天都使用的人只占10.47%)。究其原因,一是,易班平臺框架的限制,大數據共享難以實現,功能應用校本化進展緩慢。二是,激勵措施與制度落實難度大,工作機制難以完善,網絡名師培育困難。三是,內容形式單一、互動參與度低等因素限制,使易班平臺品牌打造遇到瓶頸。
易班遇到了同行競爭與用戶選擇的雙重壓力,沒能有效發揮出網絡思政教育功效。
高校要用活新媒體新技術做好工作,要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融合通信息技術,提升吸引力和時代感。高校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遵循規律,根據學生成長規律,針對發展瓶頸,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易班建設。
網絡平臺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用戶的訪問量。易班必須明確自身的定位和競爭優勢,堅持“內容為王”的建設思路。在基于易班網絡平臺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踐中,需進一步厘清工作思路,提升工作素養,針對大學生關注的內容模塊進行定制化生產與運營,做好價值主題內容生產,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植入,做到線上服務線下、線下反哺線上的雙向管理教育模式,提高意識形態建設水平,做好高校學生網絡輿論正面引導與示范,為高校人才培養注入紅色基因。
制定可操作、可推廣的易班工作規范,構建校-院-級-班四級工作體系,積極開展校內外走訪調研,舉辦培訓交流會,培育工作團隊、提升工作能力。進一步打造優秀青年師生示范典型,加強價值引領、挖掘意見領袖,鼓勵廣大青年自主管理、積極創新、傳播正能量,努力擴大用戶群體,服務用戶需求,提高用戶滿意度。并在充分依托“易班”網絡平臺互動社區傳統功能的同時,完善技術、經費和人員配置,加強做好易班應用開發,打通教務、學工、后勤和科研等平臺系統,形成數據庫共享,推動易班“校本化”平臺研發。
在做好易班網電腦端和手機端的運維工作的基礎上,整合QQ、微信、微博、抖音、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資源,擴大網絡文明輻射范圍。制定并落實學校新媒體內容發布與管理制度,擴大網絡文明志愿者、網絡評論員隊伍,建立新媒體陣營聯盟,構建大宣傳網絡輿論格局,培養高素質網絡時代人才,打造創新型網絡文化品牌,弘揚校園網絡文化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同時,積極通過易班網絡行為分析,展開“網絡輿情分析會”,善用“微平臺”做好學生日常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引領。
全面開展網絡班級常態化建設,培育易班立項精品項目,打造“一班一特、一院一品”學生工作精品;積極開辟線上學習交流互動模式,推廣優課平臺,進行優秀大學生先進事跡巡講線上展示,營造良好校風學風;孵化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形成百家爭鳴的“易班+”之勢,擴大和轉化網絡文化成果;開展校園好聲音、易班迎新、宿舍吉尼斯、微電影節、應用開發大賽等主題賽事活動,采用網薪兌換、評論抽獎、達人評選等激勵措施,提高易班網絡用戶的粘性與滿意度,做好廣大師生思想引領,發揮易班網絡文化的育人功能。
縱觀全局,在瞬息萬變的新媒體變革背景下,高校要立足實際、突破創新,可持續性發展地建設“易班”網絡平臺:既要加強思想引領,提高形態意識,也要完善日常管理,提升服務水平;既要創新工作機制,實現引領示范,也要加強隊伍建設,引導有效參與;既要樹立融媒體思維,吸引優勢資源,也要打造文化精品,開拓育人空間。這些值得投入與深化的建設構想,為打造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大學生網上精神家園,實現高校育人目標開辟了一個新時代、新征程、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