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福明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
教育教學質量問題是職業教育的核心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16次提到了“質量”一詞,其中與教育有關的是“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也是對職業教育的更高要求,可以說我國已經開始走向全面質量時代。近幾年,隨著職業院校內涵式發展的深入和內部質量診斷與改進的試點實施,教育教學質量越來越成為關注的焦點,把提高教育質量放在教育發展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對照全面質量時代的新要求,職業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管理上還存在較大差距,一些突出的問題也逐漸呈現,這需要我們關注問題表現,分析產生原因,進而找到解決思路與路徑。
朱蘭博士指出:“二十一世紀是質量的世紀”。質量價值觀被認為是人們對質量及其積極作用總體上的觀點和看法,也被認為是在質量管理上基本理念和準則。通俗地說,質量觀就是人們對于質量的總體認識和看法。我們知道,價值觀是人們認識和判斷事物重要性的準繩,它決定著人們對質量的認識和管理上的行為。因此,質量價值觀對個體和組織的質量理念與活動行為具有引導和指向作用,對職業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管理實踐活動具有重大影響,一般認為具有什么樣的質量觀,就會實施什么樣的質量管理行為。
(1)過多聚焦于課堂內。在教育領域提質量,恐怕更多人第一反應能想到的是教學質量,或者是畢業生質量,很少提及教育教學質量。傳統的質量觀重視“課堂教學”,即主要是對課堂教學的監控和評價,但是卻走向了片面:太聚焦課堂內,導致為課堂而課堂;只關注教學,導致忽視學生的感受體驗。因此,在傳統職業教育質量觀的影響下,我國大多數專業院校在質量管理上存在缺陷,尤其是學生在校的教育服務存在明顯的不足。針對這些問題,當前國家教育部倡導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就要跳出課堂教學的圈子,從系統全面的角度出發,把與教育質量教學服務有關的因素考慮在內,按照質量經營的理念,統整落實。因此,傳統的只關注教學的片面質量觀已經不適應新時期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形勢,需要我們探索科學的、注重全面系統的質量觀。
(2)相關支撐服務能力弱。在職業院校中,相關人、財、物、基本條件是教育教學質量的保障條件,這道理相信作為職業院校的教學管理人員都懂,但只要我們仔細觀察,不難發現一些學校教學質量監控的措施和制度很嚴密,如都形成了完整的、閉環式監控體系,也許學生在課堂上是能享受到高品質的教學,可課后他就可能就發現學校的廁所已經幾個月不通了,或者校園路燈好幾周不亮了。職業院校普遍存在將質量簡單等同于課堂教學質量,認為質量保障只是教學部門和督導的事,非教學部門及外包服務商質量保障意識不強,與質量利益相關的用人單位、學生、家長和教職員工參與不夠,全員質量意識不足。換言之,由于片面質量觀的影響,目前我國職業院校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是比較完整的,但僅僅對教學質量有了管理,對于保證和促進教學質量的相關教育服務質量方面的監控、診斷、改進仍然缺失,全面質量管理理念在實踐上的踐行還很不夠。
(1)理念模式抽象深奧。從教育部出臺質量保證體系診斷改進制度以來,雖然從全國層面選擇了一批試點院校,進行試點探索,目的就是通過先行實踐探索規律,加以推廣。但從實際情況看,各省教育廳下發實施方案到學校制定實施方案,一些省份為了加快進度,不分學校層次和水平,要求全面啟動,地方職業院校往往按照省教育廳的統一進度要求進行診斷與改進。這樣,各職業院校為了完成任務,難免又陷入了運動式的評估模式和項目化建設模式中,為通過復核而做方案,為提交方案而撰寫文稿,還是停留于外在的被動推進。此外,全國、各省大面積的關于診斷改進的理念、方法培訓紛至沓來,五花八門,應接不暇。再加上一些培訓機構為了擴大業務,請了不同領域的專家來培訓,一時之間,各校所接受的各種診斷改進理念很多,有些理念還比較深奧難懂,比如占主流的“五縱五橫”模式,實踐者普遍認為難懂。
(2)標準體系尚未健全。通常情況下,標準作為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提煉和總結,在實踐中不斷宣貫、細化、落實,久而久之形成一套相對成熟穩定的規則,并被大家認可,也可稱之為標準化。我們知道,標準的貫徹與實施有多重形態,如直接采用上級標準、壓縮選用上級標準、對上級標準內容做補充后實施、制定并實施配套標準、制定并實施嚴于上級標準的學校偶企業標準等。教育部出臺的診斷改進框架可以說是國家層面的標準,但不是各校唯一的具體標準,教育部的框架只是一個參照,需要各省各校根據實際,制定各省各校的具體標準。然而,具體標準的制定時一個最難的過程,從目前公布的試點院校的診斷改進方案來看,關于標準問題大多還是思路,具體標準也許有些學校有了,但不系統。比如專業、課程、師資、學生有了標準,但支撐這一切的資源與服務標準整體上還尚未健全完善,還還值得深入探索。
(1)方法系統性和科學性不足。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找到做事的正確方法,能讓事情在原來的基礎上更高效的完成,能讓我們有更多時間來把它做到極致。質量管理的方法很多,比如ISO9000、全面質量管理(TQM)、目標管理、知識管理、卓越績效管理等等一系列,從這幾年診斷改進推進來看,各校的方案都提到了這些方法的借鑒與應用,有些學校是綜合應用幾種方法,但很少學校能采用一種綜合方法,將質量管理方法整合起來,比較零碎,不夠系統。
(2)缺乏學校自身的個性特色。“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每一所職業院校的辦學基礎和辦學條件(包括師資力量、基礎設施、教學設備、文化氛圍等)不盡相同。因此,開展教育教學質量管理,也必須因地制宜,關注學校特色,注重思考研究,準確定位,找準切入點。在方法和路徑上,對別校的方法或模式不要生硬照搬,要對照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再好的方法也不可能適合所有學校。筆者有次在一個省級培訓會,培訓專家直接說“‘五眾五橫’不能突破,各學校也不要去搞什么創新,依照做就行”。我們認為,有個框架,遵循規律做,是必須的。但如果要求各校都按照一個方法一個模式,恐怕學校的特色就很難體現了,而且推進效果不一定好。
縱觀質量管理發展的歷程,普遍認為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是質量檢驗階段、統計質量控制階段和全面質量管理階段。相對于前兩個階段,第三階段全面質量管理的優勢在于“考慮到充分滿足顧客要求的條件下進行生產和提供服務,并把企業各部門在研制質量、維持質量和提高質量方面的活動構成為一體的一種有效體系”,體系性整體性更強。質量檢驗階段則是屬于“操作者的質量管理”,相對簡單機械。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新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因此需要樹立科學的質量觀,重點要把促進人的發展、使人適應未來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標準。我們知道,“大質量”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著名的質量管理學家朱蘭教授,由于他提出了適用性觀點,把“質量”從狹義的產品質量,擴展到包括設計質量、符合性質量、有效性和服務等方面在內的廣義的質量,擴大了質量管理的外延及其系統性整體性問題。對于我國職業院校教育教學質量而言,教育教學質量涉及方方面面,紛繁復雜,縱橫交錯,不僅僅是教學質量,還包括資源建設與服務質量、黨建和思政工作質量、生活服務、學生成長成才支撐質量等等,要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質量評價體系,就要強化職業院校的“大質量觀”,形成正確的質量觀。
系統方法是一種滿足整體、統籌全局、把整體與部分辯證地統一起來的科學方法。前面提到質量管理有很多方法,但都有優缺點,而且比較零碎化。卓越績效模式作為一種系統的整合性質量管理方法,可以很好地整合相關方法的優點。我們認為,當前職業院校如何將原有的教育教學質量方法傳承和創新,是個緊迫的現實問題。在主管部門推行內部質量診斷與改進的的大背景下,找到并引入一種更加綜合的質量管理方法,有利于整合職業院校教育教學質量這一系統問題。職業院校可以基于卓越績效模式這樣一個集成化的管理框架,經過系統的診斷后,識別改進和創新的優先次序,有序地推進新的管理方法,是個系統和各要素協調一致、融合互補。在整合推進多種改進方法的基礎上,建立一體化的持續改進模式是有效的辦法,而各種改進理論為改進活動提供了新的視角。比如卓越績效模式具有整體性和協同性特點,整體性就是把一個職業院校(組織)看成一個整體,學校整體有共同的戰略目標和行動計劃;協同性是指職業院校(組織)運作管理體系的各部門,各環節和要素之間是相互協同的,互相促進,滿足和實現全員、全程、全要素的要求。
職業院校的質量文化具有鮮明的導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和約束功能,是一個學校強化內涵建設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強大武器。我們應當準確把握我國已經進入全面質量時代的趨勢和要求,把正確的教育教學質量觀作為核心價值追求,切實加強學校先進質量文化建設,加快培育人人參與、追求卓越為主要內容的質量價值觀和質量行為,大力弘揚工匠精神,使質量自覺成為全校師生驗員工的普遍行為范式。
《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明確提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正處在改革與創新的關鍵時期,需要創新一條規模擴張的外延型發展和以質量提升為主的內涵型發展并舉的特色之路,而內涵發展的關鍵是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建立教育教學質量保障機制就成為了必然要求。職業院校作為質量保障主體,如何激發利益相關方參與、如何找到有效管理工具、形成人人參與已是緊迫要求。學生和用人單位的滿意度是衡量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尺,就職業院校而言,從學生、家長、用人單位、政府角度關注質量成為必然選擇。圍繞質量展開,樹立“大質量理念”,形成正確質量觀,系統分析比較,引入科學的方法,堅持學校個性,培育質量文化,切實提高顧客(學生、用人單位、家長等)滿意度和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