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盈莉
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思源實驗學校
統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一門集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的基礎學科,理應受到學生的喜愛,但長期以來在升學利益的驅使下,學生把精力集中在語、數、外上,從而弱化了對該課的學習。因此培養初中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就有一定的難度。但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要采取各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觸發學生的情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有效地使他們成為“樂之者”,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進入最佳學習境界。
案例:在講授人教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男生女生》這節課時,課前我播放歌曲《同桌的你》,學生的情緒一下子高昂起來,就連平時性格內向的學生也跟著哼起來了。接下來的活動探究環節中我趁熱打鐵,選擇了他們年齡段喜歡的,有教育意義的歌曲,《青春修煉手冊》,《我是女生》。欣賞完后要求按性別分成男女生兩組改編歌曲,女生組是《青春修煉手冊》,男生組是《我是女生》,然后兩組選出代表pk自己的作品.此刻教室猶如炸了鍋一般沸騰起來,學生的興致非常高。有的邊改邊唱;如小偉同學將“我是女生,漂亮的女生”改為“我是男生,帥氣的男生”;小利同學將“皮鞋擦亮,換上西裝,佩戴上一克拉的夢想”改為“皮鞋踩高,換上裙裝,佩戴上一克拉的夢想”而有的甚至還為歌詞的更改爭的面紅耳赤。
表演完之后,水到渠成地讓兩組同學說出“心中的他(她)”的性格特征,最后再進行自我評價總結得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無論男生,女生我們都各有優缺點,要一分為二地去看待,要取長補短,使自己的人格不斷完善,靈魂不斷地豐盈。
案例分析與反思: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蘇霍姆林斯基也說“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來自于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創造的快樂”。本案例就是利用學生喜歡的,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流行音樂個興趣點,為他們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此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了學生的智慧潛能,喚醒了學生的創造天性,使學生品嘗到了獲得認可的成就感和喜悅感,教學目標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實現。另外從這個案例中,我也為學生身上蘊藏的潛能而深深地折服。
新課改下,教師在課堂中要處理好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作用,傳統的教學教師是演員,學生是觀眾,教師在講臺講的口若懸河,而學生在底下卻茫然不知,不為所動,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因而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前提下,我們要創造條件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角”,引導學生自覺、積極、主動地掌握知識,這樣課堂不僅成了學習知識發展才能的場所、學習的樂園,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創新思維能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率。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中學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該科教學與其他學科知識的傳授不同,學生學習的主要不是客體化的知識體系,更多的是充滿主體選擇的觀念體系。現在使用的統編教材中蘊含了很多的情感因素,在平時地教學中我們不僅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合理利用教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且還需放“架子”,深入學生的生活,跟學生打成一片,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找到能與他們溝通的“共同語言”。這樣在授課過程中,就容易知己知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感地共鳴。親其師則信其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實現了道德的內化,同時也就提高了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