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爽/沈陽市藝術幼兒師范學校
所謂的音樂理論知識簡單來講就是學生在教學課堂中學習的音樂相關知識點與樂器操作技巧等能力前自身必須深度了解的理論性知識,也是音樂人顯示深厚唱功以及得心應手演奏樂器時的基礎要素,簡稱“樂理知識”。對于音樂求學者來講,樂理知識既是初級入門型知識的同時,還是專業性、系統性學習音樂時需要多角度、深層次理解的基本知識。此外,音樂的多種表現形式還能夠憑借音樂理論知識作為立足點,將其中所包含的音色、音準、音高等內容充分展示,表達出音樂人的音樂功底。所以,教師培養學生將各項樂理知識融會貫通,也是提升其個人音樂能力的有效途徑。
眾所周知,音樂人在音樂領域中創造出具有影響力、深受社會大眾喜愛的音樂時,對自身音樂素養的依賴性較強。處于音樂行業中,只有筑牢樂理知識的掌控能力,可以對音樂開展獨自的深度剖析,領悟創作者蘊藏在音樂中的深刻內涵,利用音樂這種特殊性的載體渠道表明自己心中的情感感悟、世界觀、人生觀等個人主觀意識才可以稱得上為優質的音樂創作人。但縱觀我國目前校園中的音樂教學情況,多數音樂教師忽略了學生學習樂理知識的必要性,將教學重心側重于配器演奏、作曲編撰、音樂制作軟件使用等技能的教授,造成學生在展示自身音樂能力時往往過分突出技術性,無法對音樂的情感產生共鳴體會。但這種強調音樂技巧的教學顯然是相對片面、局限性的,空洞的音樂表達不具備學生自身對音樂實質性、個人理解性的探究式思考,流于形式主義且缺少深度。縱然是曲調優美、旋律和諧、節奏協調的悠揚音樂也難免曇花一現,缺乏內涵的音樂讓受眾難以對此長時間的回味。
以過往音樂比賽舉例,每一位音樂人在舞臺上表演時,都會揚長避短的展現出自身的優勢與獨到之處,評委若想毫無偏差的挑選出各項實力均極為優質的音樂人難度系數較大。但如今的音樂比賽已徹底解決了這一困擾,舉辦方會在參賽者表演結束后加入樂理知識提問環節,篩選出音樂綜合素質真正優秀的音樂人才。對此,音樂文化底蘊不豐厚的表演者在其曲目中將會欠缺能夠反復斟酌、思量、體會的情感、文化因素,而評委在衡量表演者是否是一位合格的音樂人才時也可以通過其音樂素養的高低評定。另外,在音樂人海選現場中,部分評委會要求參賽者按照特定的主題、情境、畫面等內容在指定的時間內即興創作出個人特色鮮明的音樂作品。這種現象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表現出當前時代的音樂領域大環境下,主流音樂學家對音樂人綜合音樂素養的注重程度正在逐漸提升。可以預計,在今后的音樂行業中,音樂人怎樣大幅度加強自身音樂素養將會是其需要面對的嚴苛挑戰。在我國音樂史上,還存在諸多非音樂專業出身卻十分優秀的音樂人,其除了對音樂的獨特天賦外,還具有較高的個人音樂素養,且音樂素養的建立所依托的正是對音樂理論知識的熟悉掌握與合理利用,例如高曉松、孫楠、張宇等著名音樂人。若這類音樂人自身音樂思想不完善、缺乏鞏固樂理知識,在音樂行業中將會成為不見經傳的無名小卒,獲取音樂成就將會更加困難。這對于音樂教育而言也是同樣,教師為了避免學生過早的被音樂領域所淘汰、拋棄,也應重視起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增加音樂理論知識教學的課時,保障每位學生都具備豐富、深厚的樂理知識儲備量,以此發揮出音樂理論知識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個人音樂素養的真實作用。
音樂教師在教學課堂中,對學生講解樂理知識后,可以強化其對音樂的領悟、理解能力,以此使其在音樂道路中可以更健全的塑造出自身全方位的音樂能力。一旦教師在音樂理論知識教學中存在一些不足與缺陷,例如對樂理知識教學的不關注、教學內容單調或教學模式乏味等嚴重問題,將會間接或無形的對學生今后進階音樂知識的學習產生負面影響。使其在音樂發聲演唱、配器使用等方面限制在模仿、效仿的范圍內,不利于自主式創作能力的養成與鍛煉,阻礙學生未來在音樂制作上的長遠發展。
在樂器演奏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若單一性的教授學生樂器使用的操作技術技巧,欠缺對樂器振動發聲原理、制作材料工藝選用、誕生歷史背景等基礎知識的耐心講解。學生學會的單單只是樂器的操作本領,在演奏中將會缺少對樂器的尊重、曲目精神、旋律情感的抒發,就會導致學生成為樂器使用的工具人。同時,在音樂教師要求學生流暢利用樂器演奏出新一篇幅的曲目過程中,部分音樂理論知識掌握不牢固的學生就會出現識譜、讀譜速度相對較慢、較困難,甚至演奏出錯率較高,影響其正常發揮等現象。當樂器操作能力較強的學生在進行大型個人演奏或合奏競賽中,產生識錯譜、讀錯譜等問題,同樣會致使演奏失誤、失敗,為爭取名次形成消極作用。二則學生在使用樂器時,若無法深度理解音樂的具體價值與內在本質意義,其與樂曲的聯動效應將缺乏關鍵節點與樞紐,會對樂器演奏產生高強度的心理壓力。久而久之對樂器學習的興趣與熱情逐漸降低,發生對樂器演奏的抵抗、厭惡等不健康情緒,寄托在樂器演奏中的個人情感將會更加難以完整的表達。并且,“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樂理知識的根基不扎實,就會造成學生不能快速、精確的認清基礎簡譜,對其他音樂專業知識學習時往往會出現效率低下,成績不盡人意的現象。基于此,教師應對學生在日常樂器演奏教學課堂中循序漸進的向其滲透樂理知識,以不斷鞏固學生的音樂理論基礎為配器使用的教學切入點。逐漸強化其對樂器演奏的認知能力,增進與樂器之間的共情關系,以樂理知識教學角度對學生樂器演奏能力達成高效的跨越式提升。這也是深化學生音樂能力的核心途徑,還可以彰顯出音樂理論知識教育的實際價值。
學生在學習音樂過程中還未掌握基礎性的樂理知識時,難免會造成自身歌曲演唱、樂器演奏等音樂表達無法升華到藝術層面。但同樣也會存在部分學生對自身樂理知識的了解程度十分自信,卻在音樂考試或評比中取得不甚理想的成績、成就,究其根本這種現象形成的原因就是因為這些學生不能靈活的將自身所持有的樂理知識巧妙的運用到所需方面中,過于刻板、機械性。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表現形式,是以音符書寫為重要基礎演繹的藝術創作,也是傳達精神、內涵、宗旨的有效媒介。音樂教師若在對學生傳授音樂知識時,僅僅是站在讓學生學習的角度上而缺少對學生創作能力培養的周全考慮,將難以真正的提高整體學生的音樂專業性。因此,音樂教師在精心向學生講授樂理知識時,可以通過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多樣化的現代教學輔助道具以及自身的教師職業業務能力。深入落實到音樂教學實踐中,協助學生增長對音樂學習的堅定信念,調動其學習興致。并應該尊重全部學生個體各方面的差異性,以“立德樹人”的根本教學任務作為課堂活動的內在要求,著力為學生打造出平等、寬松、民主的教學環境與氛圍,使其能夠全身心的沉浸在樂理知識學習中。促使學生在音樂演唱中將個人思想完全融入其中,在配器演奏中盡情抒發個人的濃厚情感,在音樂創造中呈現出個人極高的音樂素養。打造出專屬于自身特有的音樂文化殿堂,使學生將自身風格特點、鮮明性格、內在積淀等個人主觀思維全面性、多角度的展示。
特別是對于我國民族音樂來說,為了不使民族音樂這一璀璨明珠蒙受風塵,音樂教師在對這方面理論知識解說時,應對學生著重強調民族音樂傳承、發展的重大作用與現實意義,增強學生的民族感、使命感與責任感,培養其愛國意識;而處于諸多學科文化觀念逐漸國際化發展的當前社會,有關西方或其他地區國家的音樂文化體系理論知識點,教師也應擺正教學心態,對學生不吝賜教,但教學力度與篇幅需要嚴格把控,避免出現突出他國音樂知識教學的現象形成。根據此前提,音樂教師在傳授學生樂理知識的教學進程中,能夠讓教學活動增加文化氣息的同時,還可以體現出音樂理論知識的教育賦予教學課堂藝術性、多元化的生動作用。
綜上所述,音樂理論知識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有目共睹,音樂教師在教學課堂中,應悉心將樂理知識要點、難點、重點逐一傳授于學生。尤其是在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初始階段,教師在對其加強音樂綜合能力、塑造音樂意識、提升音樂素養的過程中,必須夯實學生對樂理知識的掌握基礎。此外,由于樂理知識可以發揮出培養學生樂感的教學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從樂理知識的教學入手。教授學生在傾聽音樂時感受、體驗、領悟表演者寄托在音樂中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技巧,增進學生對音樂的共情感、認同感,以此提高對音樂的創新、創造能力。這樣一來,學生在今后學習節奏、曲式、速度、曲調等內容時,就可以通過靈活運用所掌握的樂理知識強化自身音樂學習效率。借此音樂教師也能夠為社會輸送數量更多、能力更強的優質、專業音樂人才,從而推動我國音樂領域的穩定健康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