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甜/山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心理素質具有人類素質的一般特點,是人整體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的身體、心理和社會素質之一。心理素質是先天因素與后天因素的“合金”,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之上,經過后天的環境和教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簡單來說,心理素質是通過實踐活動中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生理素質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和形成的心理潛能、能量、特點、品質與行為的總和。
(1)情緒情感狀態。情緒和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經驗和相應的行為反應。人們通過自己的感知和認知來認識事物并作出相應的反應,其中,情緒是一種有代入感的短暫且強烈的態度反應,情感是一種具有持久性而穩定的態度反應。
(2)認知能力。認知能力是指人腦處理、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掌握事物的構成、表現與其他事物的關系、發展的動力、發展的方向和事物的基本規律的能力,認知能力作為能夠幫助人們完成活動的心理素質條件,還能夠幫助人們去認識和了解客觀世界,幫助人們去獲取各種各樣的知識。
(3)心理適應能力。心理適應能力主要是指人格特征之間為了適應周圍環境而相互協作、相互配合的能力。擁有較強的心理適應能力,能幫助我們盡快的適應周圍的新環境,能幫助我們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特殊情況,還能幫助我們更好的適應人際交往圈。
馬斯洛是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他提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馬斯洛認為良好的心理素質主要表現在:我們要結合現實環境,樹立與實際符合貼切的生活目標;在面對不穩定、無法預測的生理、安全需要時,我們需要具備充足的適應能力,并能學會在實踐中吸取經驗;在尊重的需求下,學會合理地發泄和控制情緒,能正確地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系。所以在扶貧頂崗實習支教中,大學生們都應該具備一個較強的心理素質,其都應達到這樣的標準:保持情緒情感的穩定,熱愛自己的支教工作,善于在忙碌的支教生活中找到樂趣;擁有良好的認知功能,有較高的自我意識水平,不妄自菲薄,能正確評價自己;要能協調自己與社會的關系,在支教單位中保持人際和諧,提高適應力,保持心理健康。
支教大學生們在支教過程中情緒情感狀態不佳,原因是在現代社會里,很多大學生從小就是家里嬌生慣養長大的,而支教學校大部分地方偏遠、環境艱苦,面對支教地區現實時心里有所排斥;有的支教學校各種設備落后、欠缺,與支教大學生們在大學里的豐富生活、健全設備形成鮮明的對比,支教大學生們會產生較大的心理落差,貧苦的支教生活無法滿足支教生們的需求,這種情景就會容易造成支教大學生們消極、低落、焦慮和不穩定的情緒。此外,在面對要進行正式的教育教學活動的挑戰時,對于這些長期以來待在學校、視學習為主要任務的大學生而言,由于實踐經驗的缺乏,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或者心理體驗,如緊張心悸、壓力過大、精神狀態不好等,都會造成支教大學生的情緒情感狀態不佳。
目前支教大學生們在自我認知方面仍然存在有不足的地方,創新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一是因為當代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很不平衡。一方面是由于大學生們學習的課程專業性較強,專業知識化呈現出體系化、結構化的特征。這能使本專業知識的學習結構更加清晰,更加深入。然而這必然也容易導致其他知識涉及范圍較為狹窄,知識面不豐富,甚至存在很多大學生對基本常識性知識可能都不太了解;另一方面是大學生們受以往教育體制的影響,更加注重學業上的努力程度,平時缺乏社會實踐的鍛煉,課堂上面學到的知識還都只是停留在書面上,與實際聯系不密切,沒有形成良好的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而這體現在實習支教的過程中就是,實習支教的大學生對課程教學活動缺乏自覺創新意識、不注重新穎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手段在課堂中的積極應用。二是因為缺乏自信是很多大學生共有的特點。有很多人面對問題的第一反應總時選擇后退或者逃避,他們堅持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完成這件事情,所以在支教的過程中,對問題的逃避造成他們不能正視自己現有的能力且低估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三是很多大學生自信過度,更容易輕視問題的難度,往往這樣的狀態會使問題更加無法得到很好的解決。
大學生在從事支教過程中,由于地理環境發生了轉變,生活環境、教學工作環境、人際交往圈都隨之發生了改變,大學生也因此有很多的不適應,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一是扶貧頂崗實習支教大多是要下往基層,去向農村,很多大學生們對農村的吃、住、行都沒有辦法盡快的適應。支教大學生們所處的支教點大多為貧困落后的山區,環境艱苦、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因此也會產生很多的不適應的問題。二是因為支教大學生對教學工作不適應。首先是由于角色的突然轉變,使支教大學生們突然間從學生轉變為教師,從一個接受知識的角色要轉變為傳授知識的角色;其次是由于支教師范生們對支教工作的不了解并需要其迅速上崗,這就使支教大學生們突然間的面臨教學壓力,進而極易轉移到心理壓力。
(1)提供心理教育服務,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學校對低至高年級的學生普及心理知識,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精神氛圍,并及時地、多方面地對支教生們進行心理測評,針對支教生們的普遍心理特點提供專門心理教育服務。二是在支教期間對有需要的大學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詢跟蹤服務,經常性的開展個別輔導,切實關注、理解、傾聽,并及時給予心理支援和心理疏導,培養健康的情感,提高其情緒的自控力,從而使支教大學生們順利結束支教。三是在支教工作后,提供后續心理咨詢服務,對大學生開展適當的學習指導和職業指導,使其在支教后能順利地轉換角色回歸校園,以進一步改善工作效果。
(2)開設專業實踐課程,提高教師專業素質。一方面,學校要增強專業課程培訓的實踐性。強調實施人本教育,在教學中增強理論和實踐的聯系,增強學科的實踐性,通過生動的實踐活動進行教學,督促學生理解應用所學理論。在學習教育中,學生的目標是通過學習掌握知識、提高技能、全面發展,以便今后更好的實現自己的專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另一方面,需要開設課堂管理以及開展教師自我調控的培訓。首先,結合實際案例讓大學生充分認識教師這一職業角色,正確認識教師的威嚴,從而引導其能夠更好的處理與學生的關系。其次,通過案例的講解分析引導大學生關注教師行為。最后,學校可以提供專門的培訓,讓大學生形成管理自我情緒的習慣,要學會有效的管理課堂,就必須重視自我調控,要心平氣和的對待學生的問題,要冷靜的思考問題的性質,沉著應對。
(1)合理控制情緒,提高情緒的穩定性。每個人都有情緒,但是能合理控制情緒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每當我們遇到消極情緒體驗時,我們不能將其遷怒于他人,而是要學會適時適當地發泄,要學會合理控制情緒。一是可以通過人際交流來控制情緒,在心情不好時,多與朋友交流,向朋友抒發自己的感情,與朋友談心,聽聽朋友的建議,可以暫時忘掉不愉快的事情。二可以通過認知調節來控制情緒,每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情緒體驗,應該多角度去看待和思考問題,試著去認同他人的觀點,也是我們調節控制情緒的方法。
(2)不斷進行反思,提高自我認知能力。首先,從馬克思的辯證法來看,認識是變化發展的,因此,對自己的認識也要不斷更新、完善。支教生們可以從每天的教學內容中認真總結并進行反思,對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為等深刻反思,不斷改進,從而提升能力。其次,支教生們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理論知識和能力。觀摩學習優秀的老教師們的上課方法和技巧,將他人的經驗和建議轉化為自己的所得知識,這樣才能增強自己的認知能力,從而增強心理素質。
(3)提高受挫力,增強心理適應能力。首先,要樹立一個正確積極的挫折觀。提高受挫力要學會改變面對挫折時消極的想法,要正確認識在支教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當我們正視挫折時,它也會成為我們成功的動力和精神的催化劑。其次,提高受挫力就要勇于實踐,師范生應該主動去復雜矛盾的現實環境中去磨練,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鍛煉,積極主動的去適應。
支教大學生要善于挑戰自己,把挑戰當作一種興趣,即使失敗也不要氣餒,學會自我安慰,提高受挫力,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增強心理適應能力,增強心理素質。
注釋:
①亞伯拉罕·馬斯洛.許金聲,等,譯.動機與人格[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