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妮妮/新疆醫科大學
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包括個人需求的全面發展、個人能力的全面發展以及個人關系的全面發展。大學生的創業教育為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創新性知識成果和科技轉化平臺,使教育更好的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同時就個人而言,為大學生走向社會給予足夠的社會實踐知識和理論知識,開發大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也正是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現實價值所在。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能夠促進大學生的發展,提升創業教育價值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內涵十分豐富,本位將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理解:
1、從“主體人”的角度來理解人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主義講的人是人類、群體、個人三種形態,而“人的全面發展”中主要指的是個人,是歷史的、現實的人,在一定社會關系里的人,能夠從事實踐活動的人,而非孤立的、抽象的人。這是因為類、群體都是由個人單元組成,社會離不開個人,個人也離不開社會,個人的發展只有在社會中、集體中才能得以實現。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就是講個人的發展,只有個人發展了,社會才能發展。
2、從“內容實質”來理解
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中指出人有活動、需要、能力和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首先是需要的全面發展。人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你自己的本質即你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質的一種體現,是活動的源泉、動力和目的。需要的發展是由低層次到高層次、單一向多樣性的方向發展。其次是能力的發展。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實踐活動。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本質的活動。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的多種實踐活動的全面發展。人的實踐活動的全面發展,還包括能力方面的全面發展。能力的發展包括智力、體力、社會力、個人力以及個人能力、潛力等。最后是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人是具有社會性的,人生活在社會中,不可避免的與社會、他人、自身產生各種聯系,并逐步擴大自己的交往范圍,否則人就無法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
創業教育價值是一種關于創業教育價值主體和客體關系的范疇。它象征著創業教育價值的主體對客體的認識和評價,客體對主體的需要的滿足程度、意義和作用。創業教育價值有助于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促進人的價值最大化實現。
大學生的創業教育,重點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這種精神中最堅實的基礎是人文關懷。大學生創業絕不是以功利為目的的,促進大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才是關鍵,含有人文關懷的創業教育是無法替代的。
在教育價值取向上,高校可通過制造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來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業勇氣、創業理念和創業智慧,使其得到全面發展,初步具備企業家資質;在教育實踐上,高校有責任普遍開展創業意識教育,促進大學生樹立創業理想,讓他們想要創業、樂于創業;通過創業思想教育,協助學生們保持良好的創業態度,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創業理論教育使學生明晰創業的目標和意義,進而將創業理想轉化為自覺行動,主動的投身于創業實踐。
爭取社會合力,共同促進大學生創業教育價值的實現。
高校是大學生創業教育的主導部門,但僅僅以教育資源為依托,不能解決創業教育的所有問題,高校在對大學生實施教育時必須面向社會,充分整合相關部門、社會資源用于創業教育,爭取政策、經費支持,與企業協作,廣泛獲得社會力量的支持。
首先,要與社會中較為有代表性的企業建立起協同合作的關系,促使大學生在已有感性認識的前提下,在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充分了解、認識企業的運作方式,感受、認同企業精神,提前參與其中,直接性促進能力、素質的提升;其次,相關部門也有責任為創業教育提供實踐平臺、有效服務和政策支持。可以通過組建專業的創業教育研究機構,鼓勵民辦力量開辦創業教育機構,更好地開發和整合社會各類創業教育資源;出臺各種資助方案,為創業教育提供更好的資金保障;第三,積極開展與創業教育成功典型相關的宣傳活動,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創業文化氛圍,進一步拓展創業教育的渠道和延伸面,發揮輿論的積極引導作用,更好的促進大學生創業。在全國范圍內營造濃厚的創業文化氛圍還任重道遠。
創業教育是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滿足學生個性化、可持續發展的教育。不注重學生的主體需要,教育內容上就容易脫離實際生活,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首先,必須尊重學生的獨立思維。教師不能再用那些教科書上的權威、標準答案,來“統一化”的衡量學生學習的結果。其次,必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創業能力的培養依賴于創新能力和創造性的培養,而創新、創造的源泉和基礎是人才的個性化。開展個性化教學,學校教育就必須從“統一化”、“標準化”的課程教學模式中走出來,通過建立自修自學、必修選修相結合的個性化的課程結構,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多樣化、自由化的教學選擇。
1、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創業教育并不會脫離知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發揮作用的關鍵在于對現有教學內容和教育體制的改革。一方面將創新教育作為創業教育的基礎,開展創造性的課程設計,構建新型課程體系。在教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確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基木框架和基木內容,著眼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在全校范圍內開設“創業管理課程”、“創業企業的設立、研發”等多樣的創業教育課程。另一方面可以結合社會活動,開展各類競賽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創業教育的實效。如開展“創新創業計劃大賽”,設立學生“科技創新基金”,資助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對學生的創業計劃書經過評估后進行種子期的融資。學校還可以成立專門的科技創新中心,對學生的創業、創新活動進行指導、咨詢和評價。
2、與實踐教育相結合
借助校內優勢資源建設創業實踐基地。如利用高校的科研實驗室,對學生開放,讓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習了解學科前沿,在操作高精尖設備的過程中,掌握最新科研成果,同時吸收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接納部分有興趣的、優秀的學生參加課題研究;經常性組織大學生進行創業體驗,成立由學生自主管理、經營的科技服務公司,設立學生超市、學生書亭、學生家教部等實體,教師對其進行教導,讓學生們在實體中體驗創業的全過程,直觀、有效的培養他們的創業興趣、精神和能力。另一個方面,以提高學生創業技能為重點,建立大學生創業園,具體、系統、全面的對學生創業進行指導教育。比如建立產、學、研一體化教育模式,與相關企業開展合作,讓學生進入到現場、深入到崗位,感受濃厚的創業氛圍,有效增長創業能力;利用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工廠、農村、學校開展科技幫扶、法律援助、專項調查活動,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增知識、長才干;鼓勵研究生拄職鍛煉,利用研究生的專業優勢,選派優秀博士生、碩士生到社會和企業掛職,既拓寬了研究生培養途徑,又提高他們創業的綜合素質。
3、與生涯教育相結合
創業教育決不是職業發展規劃教育的內容,而是培養學生增強創業意識、樹立創業精神和提升創業能力的教育,是從狹窄的知識技能教育、單純就業教育轉向以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主,培養他們的創業精神和能力,為學生的長遠的生涯發展實施的一種素質教育,它要與人生規劃、生涯教育相結合。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知識經濟特色凸顯,我們的教育應是知識整合的教育,培養出具有整合知識能力的人才,大學必須培養出大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行動能力的創業者,引領未來就業方向,成為發展型就業機會的創造者。
綜上,創業能夠創造更多更大的財富,但純粹的物欲的滿足不能使人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幸福,人的自由、發展、富裕、幸福等美好的愿望更是創業教育的價值理想所在。所以說,即便講創業教育促進經濟發展,其實質還在于以人的生存、享受和發展為依據去審視以經濟增長、結構優化、制度演進和福利改善為基木內容的經濟發展意義。創業教育教人追求財富的創造,更教人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追求勇于擔當社會責任和國家責任的崇高的理想信念、追求人格修養的完善和知識能力的提升。一切都是以人,人的價值,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需要出發。今后的創業教育還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指導,促進創業教育的價值實現和人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