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平 方 潔
湖北商貿學院;武漢晴川學院
隨著我國社會進步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大數據和互聯網逐漸進入了我國社會的各個領域,成為引領各個領域發展和進步的核心力量。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信息傳播的速度提升,傳播路徑多樣化,全球迅速進入了文化碰撞和信息碰撞的時代,引發數據爆炸。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使文化之間相互融合,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而高校大學生作為文化輸出的主力,承擔著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重任,需要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和文化自信。
1.弘揚中華文化的需要。
語文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們學習的各個階段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進入新世紀以來,各種文化不斷碰撞,本該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匯”的寶貴機會。然而,這個國家的傳統文化總是處于瀕危狀態,即使被遺忘被拆除。高校面臨這樣的嚴峻形勢,迫切需要承擔起通過語文和文學教育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作為國家的精神命脈,我們才能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唯一的傳統文化,以實現真正偉大的中國夢重建。
關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說,每個國家和國家不同的傳統和歷史的積淀。傳統文化當中蘊含著民族發展的歷程和智慧,從文化積淀中能夠看出一個國家的發展基礎和發展路徑。中華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智慧沉淀,蘊含著中華人民深厚的精神追求,為中華民族的不斷成長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養料。基于此,我們可以說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和我們最深厚的文化學院的優秀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愿望和時代的發展進步,適應了人民的需要,根植于中華文化的沃土。博大精深的歷史淵源為我們在新時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一個大方向。
2.培養文化自信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與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多,雖然引進了許多優秀的外來文化,但也對我國本土文化和傳統文化帶來了強烈的沖擊。尤其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韓國和日本的流行文化席卷了我國的青年群體,對中國傳統文化不感興趣,失去了富有同情心和自信的文化品質。特別是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突然加快,各類公眾平臺的文化信息魚龍混雜。一些媒體平臺的內容低俗,過外國節日、唱外國歌曲在一段時間內成為了一股不小的社會風氣,傳統節日和傳統的藝術類別逐漸被忽視,以致于不少傳統節日正在逐漸喪失其文化性,中華文化的特色和魅力也在逐漸暗淡。這樣的文化環境無法推動國內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也侵蝕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根基。意識到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沖擊,國家和社會更加重視對文化自信的培養。
1.語文教育缺乏層次性。
從目前來看,在語文教育的階段中,其教學特點以及教學能力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為每個階段的學生特點都不盡相同,如果未能采用不同的針對性教學模式,勢必會影響語文學科的可持續發展,并且語文的教師普遍存在著未能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忽略學生自身特點的現象,因為語文這門學科雖然已經具備了完善的體系,但是未能根據學生們不同的年齡階段及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導致教師缺乏對于學生們思想動態的關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們的語文素養的提升。并且語文這一門學科的出發點是為了提升學生們的文學素養,而文學素養方面的教育是隨著學生們的身心變化發展而循環漸進的,在不同階段對于語文老師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如果語文老師們未能及時更改教育目標與教學重點則會影響學生們語文方面的提升。另外,目前高校中的語文科目學習的主要內容是語文的理論知識,缺乏必備的實踐課程,語文的真正意義是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充分的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提升學生們的人文素養,若在這一課程中缺乏必備的實踐課程,導致學生們缺乏實戰經驗,從而與這一學科的出發點背道而馳。針對這些現象,則需要語文教師們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并且在實際的教學中學會合理科學的運用教學資源,及時關心學生們的思想動態及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
2.語文教育缺乏文化性。
基礎的語文教育是在學生的整個義務教育階段都要進行系統學習的一項科目,許多高校的語文教育停留在較為淺層的階段,缺乏對文化性的挖掘。可以說語文教育對于學生們的影響時間是最長的,影響程度也是最深的。基于這一學科的重要性,則要求語文老師們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需要不斷改變對于學生們的教育方式以及教學重點。但是就目前我國語文教育的現狀來說,其基礎性較強,并且與自然學科所要求的人文性還具有一定的差異,另外不可忽略的是語文教育具有著強烈的民族特色,很難實現知識上的共通,并且在大部分的語文課堂上大多經常會出現灌輸式的教學,對于學生們思想上的引導缺乏重視,老師們只根據教材上的內容對學生們進行傳授,而忽略了學生們的接受能力和接受范圍。在這種現象下,盡管學生們已經掌握了大量的語文知識,但只是對于表面上的理解,而不能將其進行合理的運用,無法將所學到的語文知識與實踐生活相聯系,從而影響了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升,而未能打好基礎的語文教育,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有不同程度上的影響。
1.開發利用信息化教學資源。
互聯網是把雙刃劍,在使文化交融魚龍混雜的同時,也為大學語文教學帶來了豐厚的資源。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對語文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和利用。具體而言,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為教師提供了三種工具,一種是教學資源收集的工具;另一項是將教學資源進行分析整合的工具;還有一種是傳播語文教學資料的工具。從教學資源收集工具來說,互聯網不僅建立了可供信息交流的社交網站,還建立了許多專業化的教育網站。在社交網站上,教師可以和其他學校的教師甚至是相關教授進行信息交流,通過社交平臺,從全國范圍內獲取教學案例,教學課件,文獻資料等等教學資源。而專業化的教育網站可以為教師提供課件資料、課件制作工具、專業課教程、教材分析等工具化的教學資源。從分析整合工具來說,目前國內有許多專業的教育應用網站,例如超星學習通、希沃教學、名師高途等等,這些專業的互聯網教育公司,推出了許多適合高校教育的軟件應用,這些應用不僅具有篩選和分類功能,能夠對網絡教育資源進行網羅和分類,還有自動化課件制作、思維導圖等功能,可以實現語文教育資源的自動化分類和自動化篩選。從傳播語文教學資料的工具來說,這些工具具體是指社交平臺和教育軟件,教師可以通過微信、QQ等社交平臺,將自己的教案等教學資料分享給學生,也可以通過線上教育軟件進行在線教學,拓展語文教學資料傳播的范圍。
2.豐富語文教學手段。
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依賴手機、個人電腦等工具,逐漸停止閱讀等活動。這種過于依賴電子產品的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會使生活變得越來越單調。雖然現在流行的網絡文化會對傳統的教育方法帶來一定的沖擊,但是高科技的發展能夠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育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傳播傳統文化的教育工具。教師可以使用互聯網、多媒體等方式,更立體地表達傳統文化的魅力。而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洗禮,提高學習興趣,有意識地傳播學習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美好寓意。
現代教學方法的使用對于提高教育效率至關重要。多媒體尤其可以包含文本、視頻和其他文化元素,通過視覺和聽覺的刺激,為學生創造立體的教學環境。設計良好的多媒體教育內容還能滿足學生發展歷史和發展辯證思維技能的需要。重視對中華傳統文化和本地區特色優質傳統文化的探索和弘揚。譬如在學生閱讀《紅樓夢》時,可以運用視頻和音樂的形式,將紅樓夢電視劇當中的片段截取出來放入課堂當中,尤其是講到人物判詞的時候,通過將具象的視頻資料和判詞相結合的形式,能夠將學生的抽象想象化為具體,更加直觀生動的展現判詞的美感。除此之外,學生在這個名著閱讀教學的交互過程中,充分感受信息技術的遷移性的豐富表達。通過PPT動畫等手段,提高教師學生的互動,營造學生的參與感,讓文學生動起來。
3.增強實踐性。
在新課程改革要求中,明確規定在語文教學中要將理論知識與實踐進行結合,提升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及動手創新能力,這就需要在語文教學中多給學生們提供實踐的機會,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并且得以充分的利用,從而提升學生們的文學素養以及文學水平。在語文教育中較為注重的是學生們的閱讀能力及創作能力,而在語文教育中則是注重培養學生們的實踐能力,以及對于文學作品的應用和探索,基于兩種模式的特點,可以開展語文教育的實踐課堂,促進學生們將在語文教育中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得以實踐,可以通過講座、閱讀以及相關知識的社會調查,將所學習到的知識充分的利用起來,充分鼓勵學生們發散思維能力以及能動性,讓他們在新體驗中發現新問題,從而提升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同時,在語文的教學中也要將對詩詞歌賦的品讀重視起來,不斷鞏固基礎知識,從而促進文學作品方面的更高延伸及探索。總而言之,需要抓住兩種模式中共同的東西,不斷鞏固基礎知識,培養實踐能力,實現提升文學素養的最終目的。
就我國目前的教育制度來看,以應試教育為目的的語文教學并沒有充分開發信息技術的優勢,仍然停留在傳統英式教育階段,語文老師們為考試而教學,學生們為考試而學習。長期以往,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老師們的教學內容中缺少具有文化性的東西,則會大大影響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高。因此我國現代的語文教育應和語文教育實現多方面的共通與交流,通過實現語文教育和語文對接,才能夠重建我國語文教育的高素質與質量,從而更好地弘揚我國的漢語言文化精髓。關于如何促進語文教育與語文教育的對接,應實施一系列的分析與策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