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琴 李國峰
滁州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黨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歷史方位下新的“三農”工作方略,是決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鄉村振興背景下現代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又顯得尤為重要,而要推動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首先依靠的就是人才。人才始終是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創新創業發展的催化劑。大學生是新思想、新科技的前沿群體,也是專業型人才,對鄉村振興的幫助不言而喻。目前學術界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調查成果豐富,但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返鄉創業意愿的現狀研究成果相對不多。因此,本研究將從鄉村振興戰略的視角下,探究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意愿則更具實際效益。本次調查以滁州市高校和返鄉的大學生為被試對象,采用線上和線下的調查問卷和訪談記錄的形式,對調查數據和訪談記錄整理后進行了分析,發現其滁州市大學生返鄉創業意愿總體較低的現狀,并針對其中的問題提出了提高大學生返鄉創業意愿的相關建議。
1.調查對象。
本研究選取被試對象為滁州市高校和返鄉的大學生。通過發放網絡問卷和紙質問卷相結合的形式,共發放問卷255份,經過問卷整理篩選后,共收集有效問卷197份,有效問卷的回收率為77.25%。通過對有效問卷的整理分析,最終被試對象呈現以下特征:男性92人(占比47.7%),女性105人(占比53.3%);專科學歷46人(占比23.35%),本科學歷133人(占比67.51%),研究生及以上學歷18人(占比9.14%),理工類專業54人(占比27.41%),人文類48人(占比24.37%),經管類47人(占比23.86%),農學類35人(占比17.77%),其他專業13人(占比6.59%)。
2.調查工具。
本次研究是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對滁州高校大學生和返鄉的大學生進行調查,借鑒前人調查的問卷,自編適合滁州市的《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返鄉創業意愿調查問卷》,問卷基本內容為大學生的個人基本信息、自身創業素養、創業外部環境、鄉土情結、返鄉創業意愿,共計25個題目。
1.被試對象基本信息特征分析。
經統計分析,在性別上,男大學生和女大學生在創業意愿上存在明顯差異,其中,女大學生創業意愿低于男大學生創業意愿。探其原因是女大學生受傳統就業觀念和創業觀念的影響,更愿意選擇穩定性更好的工作,對創業意愿度不高。從專業上來看,大學生在創業意愿上也存在明顯差異,分析發現,農學類22人(占比37.29%)、理工類人18人(占比30.51%)、經管類10人(占比16.95%)、人文社科類6人(占比0.17%)、其他類3人(占比5.08%),農學類專業的返鄉創業意愿最高。在大多數鄉村經濟結構中,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但這與大部分的大學生所學專業不符,導致其大學生返鄉創業領域有限。在學歷上有返鄉創業意愿結果為:專科學歷35人(占比59.32%)、本科19人(占比32.2%)、研究生及以上5人(占比8.47%)。可以發現,就所調查的大學生而言,大學生生的返鄉創業意愿與大學生的學歷呈負相關,大學生的學歷越低,其返鄉創業意愿就越低,其中,專科學歷的大學生返鄉創業意愿最強。
2.大學生返鄉創業意愿調查結果分析。
關于大學生返鄉創業意愿現狀,針對設計了一道“您將來是否決定要返鄉創業”的問題,138人(占比70.05%)沒有決定要返鄉創業,59人(占比29.95%)決定要返鄉創業,經過數據分析發現,有效問卷中的大學生返鄉創業意愿整體偏低。其主要原因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影響滁州市大學生的返鄉創業意愿因素有個人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比如有大學生所學的專業差異、性別差異、大學生個人創業素養、創業環境等因素。此外,72人認真考慮過有關返鄉創業,也印證了大學生對返鄉創業還是持有樂觀態度,不過大部分大學生有返鄉創業的想法普遍都是在臨近畢業時,在對自己未來就業的方向思考時的一個選擇。
3.大學生個人創業素養調查結果分析。
在大學生創業領域上,由于缺乏成熟的社會實踐經驗。對于大學生來說,創業知識起的是主導作用。在調查中,117人(占比59.39%)沒有獲取學校提供的創業知識,側面反映出了學校的創業知識教育還有待提升。由訪談記錄整理可知,大部分高校的創新創業基礎課程建設并未做到與時俱進,一直沿襲先前的創業設計和理念,僅停留在比較淺顯的文字說明和創新創業的人物事例中。學校教育對人的發展起主導作用,各高校應該根據所在地的產業需求和學校優勢專業,有針對性地設計創新創業公共必修課程,以提高大學生的創業知識。此外,有96人(占比48.7%)也沒有在學校獲得創業技能培訓。大學生的創業技能往往都是從學校組織的活動和一些互聯網+比賽中獲取經驗,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下,各高校都積極動員大學生報名參加互聯網+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以及省或者市聯合高校創辦的創新創業實訓。有102人(占比51.78%)認為自身的創業素質還有待提升。創業知識、創業技能和創業素質三者相輔相成,對于大學生返鄉創業都是缺一不可。
4.大學生外部創業環境的調查結果分析。
當前,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各地政府先后出臺,其中就有扶持、貸款、補貼等多個方面,這對大學生返鄉創業無疑是利好。在調查中,132人(占比67%)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扶持機制不了解,65人(占比33%)對大學生的創業扶持機制了解。說明了其大部分大學生對返鄉創業政策還不了解。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出臺了大量的創業政策,但針對大學生這個群體的創業政策設計還不夠成熟,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下,其返鄉創業政策機制更是不夠完善。
此外,針對“如果你的家鄉有創業項目,是否愿意返鄉創業”的問題,有150人(占比76.1%)選擇了即使家鄉有創業項目,也不愿意返鄉創業。有47人(占比23.9%)選擇了家鄉有創業項目,愿意返鄉創業。不難發現,返鄉創業項目其實對大學生返鄉創業意愿影響不大。大學生能夠清楚認識創業就存在一定的風險,返鄉創業亦是如此。在大多數的鄉鎮中,其經濟結構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導,然而大部分的大學生所學專業不對口加之其沒有相關農作物種植的經驗,對即使家鄉有創業項目,也不敢冒很大的風險返鄉進行創業。
5.大學生鄉土情結的調查結果分析。
從鄉土情結維度分析,發現51人(占比25.9%)因為熱愛自己的家鄉,決定返鄉創業,說明了鄉土情結并未對大學生返鄉創業意愿起著顯著的作用。在訪談其中一位大學生說:“父母親經常教導他,讓他好好讀書,這樣才能去大城市找一份好工作,才不會受限于鄉鎮,沒有好的出路”,這些話充分體現了,鄉鎮甚至農村的大學生的父母傳統就業和創業觀念相對保守。受其傳統家庭教育和就業觀念,還是有一部分大學生普遍認為,在城市工作遠比返鄉創業要好。在鄉土情結與追求更好的就業工作下方面,鄉土情結顯得不為重要。最后,關于“會不會選擇離開父母,外出就業工作”的問題,有84人(占比42.64%)認為自己不會離開父母到外地工作,其中男生14人(占比16.7%),女生70人(占比83.3%)。值得注意的是,女大學生在不會離開父母到外地工作中所占人數較多,這與其性別差異有著一定的影響。
1.促進創業知識教育,提高個人創業素養。
高校應該以提高大學生的個人創業素養為落腳點,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業素養。從頂層設計,重新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深入用人單位調研,新增創新創業課程,構建形成“多維式、全程式”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加強學校實踐教學平臺、校園孵化平臺和校企合作平臺的建設,為大學生提供農業領域的創業知識、技能和素質的平臺,提供完善的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的機會。最后,還需注重大學生創業技能的培養,高校以互聯網+大賽為抓手,組織邀請創業導師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作指導培訓,邀請優秀畢業創業校友,分享其創業經驗。
2.加強政策宣傳,改善創業環境。
為了加強政策宣傳,政府有關部門可以利用熱門網站和短視頻平臺進行宣傳,也可以通過聯絡當地高校的大學生以短視頻方式對大學生返鄉創業政策進行解讀宣傳。讓大學生充分了解大學生創業政策的目標、內容和優惠政策,讓更多的大學生認同創業、愿意創業并能創成業。除了做好政策宣傳外,還需要為大學生搭建良好地創業環境。
3.轉變創業觀念,提高社會責任感。
政府和高校可以開展大學生返鄉創業表彰大會,對返鄉創業成功的大學生給予一定的榮譽和物質獎勵,增強大學生的榮譽感和獲得感,改變大學生的傳統創業觀念。家庭教育也同時注重創業觀念的養成,要逐漸把大學生培養具有創造性、獨立性和責任意識的良好品質。大學生們在創業途中即使遇到了一定的挫折與困難,也要多與其溝通交流,給予一定的鼓勵和幫助,努力地幫助他們一起克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