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媛/湖南師范大學
話語是人們說出來或寫說來的的語言,即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兩種形式,是人類傳遞信息、進行思想溝通的重要手段。教師話語和學生話語是高校思政課堂上主要的兩種話語形式,教師話語是指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解讀和創新,在思政課教學中發揮著橋梁、中介的作用,從而形成學生樂于接受的話語形式;學生話語是學生在課堂上對教師所講內容做出的配合,回答老師的問題,和同學進行課堂討論的話語。兩種話語在思政課堂上相互交流和碰撞,從而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在對教材話語的闡述、解釋、建構、塑造過程中,教學話語起著橋梁、轉譯的功能。教學話語是教師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并對其進行闡述、轉化、整合以及解釋的言語。在這一轉換過程中教師將抽象、凝煉、高度概括的教材話語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所積累的生活經驗,將教材話語轉化成學生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易接受的話語。它不僅要將思政課涉及的立場、觀點、方法所要表達的意義傳授給學生,而且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社會熱點和焦點進行闡述和解說、剖析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用幽默風趣、通俗易懂的語言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而且能夠提高課堂效率,達到教學目標。但是對于大多數的教師來說,在轉化過程中往往不盡人意,在課件準備和ppt制作過程中,老師們往往都受制于書本基礎知識的條條框框,只是將原本在書本上的知識換了個位置放到了多媒體上,大篇幅的文字ppt且很少有話語轉換,而且少有自己的見解,很難將內容變的簡單易懂,教材話語依舊是教材話語,它的規范性、理論性、抽象性并沒有因為教師講出來而有所改變。
任何思想在傳播過程中都有特定的接受群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目的是對大學生宣傳我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進行全方位的人文素質教育,對大學生“三觀”的形成進行正確的引導,傳授他們基本的社會生存技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針對的群體是大學生,所以也就離不開對大學生學習和現實生活的關注,離不開對他們心理生理方面的關注和了解,更離不開與大學生的面對面溝通與交流。然而,不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習慣于從宏觀角度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行闡述與轉譯,只是單獨向學生傳授教材內容,以概念解釋概念,以理論解釋理論,雖不是照本宣科但也跳不出其中的框框架架;對于如何從微觀角度入手,即從學生角度入手,從學生關心的事情入手,想學生之所想,了解學生之所了解,關注學生之所關注,追蹤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成長蹤跡、對學生施以正確的引導,仍然不能恰到好處;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闡釋當今中國新時代新發展、當今社會時政熱點焦點、國家方針政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借助于中國故事,向學生挖掘當中的道德倫理以及人生道理,還存在著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問題,如何將思政課教學與大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是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在當下的新課程教學改革中,一直在強調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在課堂上要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在傳統的高校思政課堂上,往往都是教師“一堂言”,學生很少有機會發言。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有規定的教學進度,在上課過程中,大多數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就避免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自由發言的環節,而采取了滿堂灌的授課方式,將授課當作一項任務,為了完成任務而做的任務;另一方面就是學生課堂積極性有待提高。當代大學生上課有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上課不喜歡聽課。而高校思政課又是專業性特別強的科目,在課程難度提升又有心理因素作祟的鼓動下,這顯然成了他們只追求考試不掛科的科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雖然老師們都想出了很多方法,但治標不治本。很多學校都是將學生本門課的期末成績設置成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且平時成績的比例大于考試成績,以此來刺激學生上課配合老師上課,不論是哪種方法效果都不是很好。根其原因,筆者認為關鍵問題還是教師話語和學生話語溝通、交流的失衡。新課改規定,教師要少講,剩下的時間交給學生,但是很少有老師會這樣做。滿堂灌的授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忽略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及學生自己交流和思考的重要性。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文本話語依然是主流話語。在教學內容上,文本話語是對教材內容的重述,相當于云云笨笨的復制、粘貼;在教學方式上,大多數的教學仍然采用“一言堂”、“滿堂灌”的方式。雖然文本話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教學中具有規范性、嚴謹性、邏輯性強的特點,但是,文本話語的過多使用,一方面不能真正讓大學生接受和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主流意識形態;另一方面也不能對大學生的思想進行行之有效的重塑,從而讓他們對思政課所傳授的內容能夠真正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所謂人本話語,簡單地說就是以人為本的話語,在高校思政課堂上,就是要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始終根植于學生的生活和實際情況,將思政課極富邏輯性和理論性的知識與大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體現人文關懷。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應該關注學生的思想新需求。當代改革開放和網絡化的新時代,他們崇尚個性自由、言論自由,很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更加具有獨立自主的意識,善于獨立思考,思維也非常活躍,面對這樣特殊的大學生群體,在高校思政課堂上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通過有針對性、有人文性的話語來消除師生話語間的隔閡。另一方面應該構建更為開放的思政課話語體系。學科與學科之間是相互交叉、相互聯系的,高校思政課作為一門能夠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起重要作用的學科,應該將其與其他相關的學科聯系起來,在交叉發展中不斷推進,除了基本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外,還應該將邏輯、倫理、道德、藝術等話語內容有機地融合在思政課話語體系中,擴大思政課話語范圍,培養大學生更為豐富的邏輯思維和廣闊的知識面,讓思政課更有吸引力。
筆者認為,在課堂上教師話語主要解決“說什么”、“怎么說”以及對于一些可操作性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并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其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近現代文化、思想的思想之源,其中蘊含的能夠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融合的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應該將中國優秀文化引入思政課教育教學,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主流教學內容相結合,向學生闡述有中國味的中國話語,增強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在高校思政課堂上,要堅持問題導向。馬克思曾經指出:“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無論是中國發展中面臨的道路選擇問題,還是社會進步中充斥著的矛盾問題,亦或是在課堂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和疑問,或是新聞媒體中、輿論焦點中出現的存有多方面爭議的話題,都是大學生日常經常關注的問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設置問題時,必須正視以及富有辯證思維地給學生解答這些問題和現實,而不能一提而過。與此同時,在設置問題時應該與大學生的實際需要聯系起來,要善于將新的路線、方針、政策等黨的最新思想與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學習需要聯系起來。總之,問題設置既要關注國際國內時政熱點,也要緊貼校園輿論,如校園貸等,從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和日常生活中尋找話題,找準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以小見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最大的突破難點就是如何將思政課從空洞的政治說教和走形式似的宣傳課變得充滿生活氣息,通俗易懂。“所謂通俗就是語言要樸素、自然,更加“接地氣”,用更加親民、樸實的話語闡釋抽象的理論,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表達深刻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才能使大學生把思政課的內容更好地入腦入心。”
筆者認為,注重生活話語,就是要高校思政課教師走進高校大學生的生活學習,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興趣愛好,對他們接觸到的事件、思想、紛繁復雜的互聯網聲音做出合理、恰當地解釋,同時也要把抽象的教材理論與鮮活明亮、充滿人情味的生活實例相結合,從而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感染力。用舉例子、講現實生活中的故事、作比較等通俗的方式授課,以此來打動學生,讓學生感受不一樣的思政課。
實現思政課的徹底轉型,思政課話語中存在的問題我們不能回避,我們要正視這些問題,通過話語創新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