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貫徹實施《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戰略舉措。教師是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一線組織者和實施者,是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的關鍵。因此,在英語空中課堂我不遺余力開展課程思政,力爭實現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無縫銜接”,同向同行。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
英語既是一種文化交流工具,也是一個歐美西方國家文化傳承的載體。英語對于學生而言非母語,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無法避免外來文化、制度、思想、政治等領域與本土文化的碰撞,加上現在網絡的異常發達,影視作品傳遞的思想等都可能侵害正在成長中的學生。因此,加強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堅定本土文化自信是英語教育需要傳遞的聲音。
習總書記曾說:“廣大教師要用好課堂講壇,用好校園陣地”。因此,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適時適量地引入、增加一些具有中國元素的內容,有效地引導學生理性認知文化的差異,取精華、剔糟粕,傳承中華文化,用英語傳遞中國聲音,讓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了解中國,做好中華文化的宣講員。
課程思政,不是“課程”與“思政”的簡單疊加,也不應該形成“兩層皮”,做表面文章,擺弄花架式無法實現英語與思政教育協同性的耦合。教育也不是單單培養“知識的存儲器”和“移動的工具箱”,因此,要實現學生“專業成才”到“精神成人”的轉變,必須深入挖掘學科思政元素所蘊含的價值精髓,精準滴灌,點滴滲透。在新時代背景下空中課堂應運而生,筆者開展英語課程思政做出了如下嘗試與努力:
提前一天確定一個主題并通過釘釘平臺發布,讓學生自行搜集相關資料,課前十分鐘圍繞主題交流,可連麥,可發語音,可在互動區留言。如:中國為什么值得愛?如何去愛國?愛國應該內化于心,外化于形,不能陰奉陽違,說一套,做一套,兩面人做不得。作為學生更應該將拳拳赤子之心、鴻鵠報國之志轉化為前進的原動力,當下我們正處在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不懈努力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而這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薪火相傳。厚植家國情懷,堅定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他們才能珍惜時光,不負韶華,把握當下,無畏將來,矢志不渝,賡續奮斗。
引導學生關注輿論動態,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堅決擁護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引導學生有自己的政治立場,堅定自己的信仰,不能被表面現象迷惑,而應“聽黨話、跟黨走、胸懷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不斷奉獻祖國、奉獻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輩子的頑強奮斗來體現愛國主義情懷,讓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始終在心中高高飄揚!”
榜樣是一種力量,催人奮進;榜樣是一座燈塔,指引方向。在特殊期間涌現出了許多英雄,他們可歌可泣的事跡必將產生“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效應,因此,課前筆者將選取的典型事跡推送到班級群中,并推薦學生觀看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專題系列節目。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各行各業的英雄們的默默付出與奉獻,詮釋人間大愛,展現“人民戰爭”的全景畫卷。每一位英雄的事跡都讓人潸然淚下,他們用生命守護著人民,而作為大學生,也有責任和義務助力,展現大學生應有的精神風貌與時代擔當。
語言學家克拉姆斯基曾說:“語言教學即文化教學。”文化作為語言的精神內核,能有效地促進不同語言群體進行深度交流與溝通。文化作為日常交際的載體,對語言族群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產生深遠的影響。不同國家在長期穩定的社會團體中形成各自穩定的價值體系、道德標準、社交禮儀和思維方式等文化體系,二者在不同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比如:筆者推薦學生觀看電影《別告訴她》,影片講述一個華人家庭的奶奶被診斷罹癌,但家人選擇隱瞞奶奶,假借一場婚禮的名義讓所有家人回家見奶奶最后一面,但在紐約長大的碧莉認為知道自己病況是奶奶的人權,因此在華人家庭中上演一場沖突,該影片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英語聽力、理解能力,也能讓學生從一個側面或多或少感受到文化的不同。我們要做的是學英語,用英語去講好中國故事。正如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所提出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能使一個國家重新煥發活力。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在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發展”位列首位。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十九大進一步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足見創新的重要性。因此,筆者積極將創新教育融入到英語教學中。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人與人之間的思想交流主要是由詞匯構成的句子及話語實現的,為此筆者積極進行詞匯創新教學。首先,記憶方法的創新。學而有法,事半功倍。筆者在單詞的構詞規律,即轉化、合成、派生的基礎上,總結出了聯想記憶法、替換字母法、刪減字母法、增補字母法、拆分合成法、口訣記憶法等記憶方法。除此,將常用的高頻詞匯編入到對話或短篇中去,便于學生在情景中積累詞匯。其次,時間選擇的創新。筆者提倡學生用碎片化的時間來“零存整取”。
眾所周知,學會合作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尤其時代發展到今天,不是個人單打獨斗的時代了,個人英雄主義已經不適合時代的發展。每一個科研攻關項目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建國七十周年大閱兵也是通力合作的完美成果,這中國速度也是合作的戰績。英語課應以活動為載體,有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如:兩個同學合作誦讀對話,又如角色扮演、英語主題演講、英語書籍推介等,經過角色的配合、演講稿子的修改、潤色、推介理由匯總等一系列合作后展示其成果,讓學生通過活動切實感受合作的重要,培養其合作意識。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德育養成教育需要貫穿于教育教學始終,英語課程思政有效寓思政于英語課程中,二者形成協同效應,有助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且有濃厚的家國情懷的、有正確三觀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