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愛新
北京師范大學
人的天賦分為自然天賦與社會天賦。自然天賦主要包括人的先天智力、健康等,它們由一個人的基因決定;而社會天賦主要指一個人的出身,一個人可能出生在平民之家也可能是在顯貴之家。這兩種天賦在人類中的不均分布是不可避免的事實,每一個人都不能改變自己的基因或出身。盧梭曾提出人類的兩種不平等,一種是自然或生理的不平等,由自然天賦的不同造成;另一種不平等是精神或政治上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起源于人們同意設定的一種協議或人們認可這種存在,比別人更富足、更富有權勢都屬于第二種不平等。盧梭提出的第一種不平等直接指向自然天賦,第二種不平等雖然源于某一協議,但在歷史上這種不平等事實上和社會天賦的不平等有很大關系。貴族世襲制度、中國傳統的嫡長子繼承制度,就建立在社會天賦不平等的基礎上。羅爾斯在其正義理論中認為,這種社會因素和自然天賦造成的不平等應得到調節以此改善一些人的利益。
羅爾斯構建的公平的正義體系包括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每個人對與其他人所擁有的最廣泛的平等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這表明了每個人平等享有的良心自由、個人自由等權利在公平的正義中具有優先性。第二個原則針對的是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這一原則又由差別原則和機會的公平平等原則構成。差別原則要求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適合最少受惠者的最大期望利益,同時機會公平平等要求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而社會天賦和自然天賦造成的不平等適用于第二個原則。
羅爾斯認為一個僅由“前途向才能開放”原則安排的社會分配方案是不正義的。比如在一個社會中,規定人們可以通過和他人的平等競爭最終有才能者來競選政府官員,這看起來是平等的,但那些出生于富人家庭、占有教育資源的孩子去和家境貧窮甚至上不起學的孩子相比往往更可能成功,從而他們在資源分配中再次取得了優勢地位。所以“前途向才能開放”實現的只是一種形式平等,而這種形式平等導致的分配不平等是不正義的,在這個前提下允許的分配的份額受到這些從道德觀點看是非常任性專橫的因素的不恰當影響。在這里體現了“應當意味著能夠”的道德原則,也就是人們應當對某件事負有道德責任、承擔后果應該建立在人們能夠自由地選擇做這件事的基礎上。出身等社會偶然因素不能被人們選擇,因此,承認這些隨意因素造成的分配不平等是不正當的,較差出身的人不應為這種分配不平等買單。針對這種不正義的不平等需要采取一種促進實質正義的辦法,使各種地位、資源的開放與分配不只是停留在形式正義的層面,而是應該提供一種切實的路徑使所有人都有較公平的機會參與競爭。機會的公平平等原則在這里被提出,這一原則要盡可能避免社會天賦的偶然因素對分配不平等產生影響。因此機會的公平平等原則要求保障才能相當的人不受出身影響,并且要受到平等的教育、有平等的成功可能。
但羅爾斯認為這還不足以保證分配公平,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差別原則,理由有兩點:首先,機會的公平平等原則在現實中不可能完全地使每個人受到平等的教育,這意味著社會天賦的偶然因素或多或少都會有影響;其次,雖然機會的公平平等原則避免了社會偶然因素的影響,但人的自然天賦卻無法改變。和社會天賦一樣,天賦較差者無法改變隨機分配的自然天賦因而讓其全部承受分配不平等的代價是不正義,但自然天賦又無法后天改善,所以綜合以上兩點理由差別原則采取的方式是要求社會不平等應安排的盡可能符合最小受惠者的最大利益,也就是在可能的最大限度上補償處于不利分配地位的人。在這里差別原則把天賦分布看作一種共同資產,可以共享這種由天賦分布的互補性帶來的較大社會和經濟利益。
至于差別原則對不利者的最大限度補償,它不同于“帕累托最優”追求的效率原則,也不是要求絕對補償原則下的絕對均等,它追求的是“最大最小值”。也就是不論社會資源如何配置,要使不利者在社會正常發展的情況下得到最大的利益是差別原則的目標,這一目標可以被看作是效率與公平的最佳平衡點。這也體現了公平的正義完全反對功利主義追求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薄?/p>
以上的正義原則是如何被人接受的呢?羅爾斯設想了原初狀態作為一個公平的環境,這些正義原則將由原初狀態的人經過深思熟慮的判斷同意并且通過社會契約的形式被遵守。原初狀態的人是理性人,他們有自己的利益追求也具有必要的正義感,在他們選擇何種正義原則時都被無知之幕限制,這使他們不知道選擇的正義原則將如何影響他們的特殊情況,他們需要在一般考慮的基礎上選擇正義原則。具體到以上兩個原則的選擇,也就是人們在原初狀態中不知道他們的出身是好是壞,也不知道他們自然天賦的水平,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出身較差或天賦較低的人,那么對理性和深思熟慮的人來說同意以上兩個原則就是必要的。
盡管羅爾斯為機會的公平平等原則和差別原則做了大量的論證,但對其理論的質疑與批判從未消失,尤其是差別原則將自然天賦作為一種共同資產有更大的爭議。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差別原則的提出在機會的公平平等之后,但在羅爾斯的論證中,差別原則某種意義上是先于機會的公平平等原則的。如果說機會的公平平等原則針對的是社會天賦的不平等,差異原則主要針對自然天賦的不平等,那么社會天賦的不平等是由什么造成呢?羅爾斯認為現存的社會分配不平等是自然天賦不平等的先天積累造成的,也就是一個人出生在一個富有家庭可能是因為他的父輩有較高的自然天賦。因此,如果否定了差別原則而承認自然天賦造成的分配不平等是完全正當的,那么一個人因為有較高自然天賦的父輩從而享有較高的社會天賦也是無可厚非的了,就像我們一般不認為有錢人把正當資產合法地轉讓給其他人是不道德的,按照這樣的推理機會的公平平等原則也會受到挑戰。因此,差別原則在這兩個原則中是更具基礎性的,我們需要對它面臨的質疑格外關注。
其中一種質疑是:將自然天賦作為一種共同資產并補償最不利者夸大了自然天賦在社會分配的作用,或者這些社會分配的不平等實質上都是各人應得的,這取決于個人的后天努力。諾齊克認為,某些收入或地位不平等使有些人感到不公平并不能說明部分人享有的優越地位是不應得的,而恰恰是應得。這種不平等心理的出現是因為當一個人知道別人成就較大或發展較快而自己的價值較低時,其自尊心受到了傷害。這體現了人的嫉妒心理,是對別人才能、他人努力后得到應得的回報的嫉妒,而嫉妒者則以天賦不平等為理由企圖謀利。羅爾斯在闡述正義原則時顯然已經意識到可能的批評,他對此假設原初狀態的理性人并不受妒忌之累。但現實中人的妒忌心理卻是真實存在的。
反對天賦共有者也可能會承認社會不平等分配受到偶然因素的影響,但他們會認為:窮盡影響社會分配的所有偶然因素是不可能的,因而針對眾多偶然因素的幾個進行補償沒有意義。按照這種解釋,即便羅爾斯考慮了社會天賦和自然天賦的影響,但現實中一個人的成功、獲得較多的社會分配還有許多其他偶然因素的影響,現實中的各種運氣都是多變的,無法徹底估量這些因素起了多大作用,可能有的一種解釋就是它們對于個人都是應得的,拿出應得的一部分用于補償他人是不合理的。按照這種理解,天賦和各種偶然因素都構成了現實的完整的個人,把天賦作為共同財產甚至有縱容對人的身體器官再分配的危險,這會造成對個體人身權利的侵犯,同樣把其他偶然因素視為不應得也侵犯了個人生活的完整性。
以上的質疑對差別原則作為一條保障社會分配正義的原則提出了挑戰。但在現實的社會分配中,雖然影響個人成功、造成社會分配不平等的偶然因素確實不能被我們完全掌握,但不容置疑的是社會出身天賦、自然天賦相比其他的偶然因素一般會有更為關鍵的作用,這兩個因素造成的不平等不應該完全得到合理化。諾齊克用器官再分配的極端情況來反對天賦作為一種共同資產也是不合適的,差別原則把天賦再分配的方式只是適當將社會資源再分配。強制分配器官違背了尊重人的原則,強制分配財富對人的損害遠沒有前者嚴重機會的公平平等原則和差別原則對實現現實的社會分配正義具有啟示意義。
羅爾斯在《正義論》的制度部分也試圖將這些原則落實到現實分配中,他把政府分為四類功能部門:配置部門、穩定部門、轉讓部門和分配部門。其中轉讓部門面向最低受惠者的需要,分配部門通過稅收等手段調節社會分配,比如采取遺產稅、饋贈稅等這兩個部門的功能都一定程度體現了機會的公平平等和差別原則。
在現代社會的治理中,一些政策都會或多或少體現羅爾斯的兩個正義原則,比如免費教育的普及、累進稅率、福利制度和最低社會保障制度。但問題在于社會的最終分配結果距離理想的“最大最小值”還有多遠,社會分配的過程中有沒有一種正義導向。筆者認為現代社會的分配體系應該以“最大最小值”為目標。否則不僅會使社會分配偏離正義,更有引發社會動蕩的危險。工業革命以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使現代社會財富的增加幅度遠超以往,但高速運轉的社會也更有可能使天賦較差的人成為社會分配中的弱勢群體,當下如何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這一問題更為緊要。
在全球化的視野下,分配的正義原則也應該被關注。發達國家站在產業鏈的頂端掌握核心技術,而一些不發達國家和落后地區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處于全球合作的不利地位,如果只奉行強者多占甚至全拿的法則,優勢互補的國際合作最終將難以為繼。當然,國際領域內的分配正義是否還要以“最大最小值”為目標有待商榷,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國際合作和國家為單位分配的過程中應存在著一種正義觀念對其制約和調節,不論是將這種正義表述為一種人道主義或是人權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