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谷全
中央民族大學
上肢動作在民族舞蹈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舞蹈理論中,一直有“手舞足蹈”這種說法,在舞蹈學習、訓練、表演中,如果沒有上肢的積極參與或者上肢動作表現不到位,舞蹈也就失去了靈魂。由此可見,在舞蹈中“上肢”有著重要意義。亦有人將上肢動作比作為是舞蹈的“臉”,這種說法雖然夸張但卻合理,上肢不僅擁有極強的舞蹈表現張力,還能傳遞豐富、熱烈的舞蹈情感。因此,無論是作為一名舞蹈演員,還是學習者,我們都應該重視這張“臉”,并且有意識地、認真地通過加強上肢動作的訓練,令這張“臉”更加地優雅動人。土家族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就是擺手舞,它擁有獨特的風格特征與舞蹈語匯,上肢動作動律繁多,既能對舞者在上肢動作的訓練中起到不言而喻的作用,也是當今時代土家族擺手舞新的傳承路徑。
1.提高舞蹈動作的表現力。舞蹈是運動的藝術,舞者通過在舞臺上的肢體動作和表情來表達藝術情感,通過有節奏的、有組織的、虛擬的、程式化的、美化的肢體語言來表達意義。上肢作為重要的舞臺表演媒介,通過手指、手臂的細微而生動的變化來傳達藝術的聲音。中國歷年來就重視舞蹈中上肢動作對舞蹈思想內涵的傳達,中國各個民族中就有許多上肢動作的表現形態,用上肢動作來體現民族情感和表達人物特征,上肢的造型和變化也能夠充分地表達出民族文化的內涵。例如:我國著名的舞蹈表演藝術家楊麗萍在表演舞蹈《雀之靈》時,就通過柔韌、靈活的手臂和修長、形態多姿的手指,在舞臺上展現出超凡的藝術效果。可見,上肢動作不僅在完成各種舞蹈動作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還能顯著提升舞蹈動作的表現力,令舞者呈現出精確、優美的舞姿,最終提高舞者的整體舞蹈表演能力。
2.增強身體的協調性。上肢動作不僅可以提高舞蹈動作的表現力,還可以增強舞者身體的協調性,與身體各部分配合,完成各種舞蹈形式的呈現。在民族舞蹈技術技巧里,所有動作的起范兒過程中,最先開始運動的就是手與手臂,它積極地參與行動,才能有效地幫助身體發力;如若不然,就會產生身體的協調性不強、或是拖累動作完成的情況。以跳躍和轉圈動作為例,如果手臂主動發力,就會加強起跳和轉圈的力量。所以,上肢動作在舞蹈學習中,能夠增強舞者身體各部位的協調性,輔助各種動作的完成,在舞蹈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3.提升動作的穩定性。在民族舞蹈過程中,無論是靜態舞姿動作的保持,還是各類動態技巧的呈現,都離不開上肢動作的配合。加強上肢動作的訓練不僅可以協調人體的形態,而且可以幫助舞者保持身體的重心穩定,從而構成多種多樣的民族舞蹈語匯。例如:土家族女子群舞《擺手女兒家》就是以擺手為基本動作素材而創作的,利用上肢“擺”這個動作帶動全身舞動所形成的民族民間舞,手臂可以在身體的上、下、前、后、左、右位置擺動。受力點不僅只限于手臂,還受到肩部力量的驅動。土家族舞蹈中上肢動作的線條、造型、內涵和表現力,擁有著身體其他部位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舞蹈教學中進行上肢動作的訓練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讓舞者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從而呈現出既沉穩,又游刃有余的舞蹈表演。
1.形態特征的原生性。擺手舞是流傳于湖北、湖南東部和重慶西部交界的土家族地區,是土家族獨有的集體性祭祀舞蹈,土家族擺手舞以祖先崇拜為核心,再現了遠古時期土家族人民工作和生活的場景。土家族地區最為嚴肅及隆重的一項民俗活動就是擺手舞,它是區別于其他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標志之一。關于它的起源,許多學者從歷史典籍的記載中發現,“土家族擺手舞前身源于古代軍事舞蹈巴渝舞”,巴渝舞主要目的是為了鼓舞人心,戰前示威,嚇唬敵人。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土家族先民們依托著集體的智慧和勞動,在認識、征服、改造自然生活的實踐活動中,不斷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創造了土家族擺手舞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擺手舞主要以模仿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場景所形成的系列動作,其主要動作有:單擺、雙擺、播種、栽秧、割谷子、磨鷹閃翅等十多個動作,“充分表達了土家族人民的心理素質、文化傳統和審美情趣”。因此,土家族擺手舞當中帶有自然的原生性,使舞蹈蘊藏著悠久的文化信息,對上肢動作表現出的形態特征有著一定的歷史依據。在民族舞蹈訓練中,依托著雄厚的歷史文化背景,使舞者在對上肢力度的控制和動作的嚴謹性有著一定把握和清晰的表現,更好地還原歷史中土家族先民們在生產勞作的真實狀態。
2.獨特的表現形式與動作特點。土家族擺手舞的表演形式具有一套十分嚴格、完整的結構。一般按照形式分類,可以將土家族擺手舞分為小擺手和大擺手。小擺手活動每年舉行一次,大擺手活動每三年舉辦一次。土家族擺手舞內容豐富、動作鮮明,主要有生活舞、農事舞、漁獵舞等,動作規律明顯,要求手的擺動一般不過肩部以上,擺動自如大方、線條流暢。其獨特的動作特點是擺同邊手,出同邊腳,例如 :擺右手就出右腳、擺左手就出左腳、一會“單擺”、一會“雙擺”,在音樂節奏變化中穿插變換,展現出土家族在勞動中的插秧、播種、紡織、挑擔等眾多生活場景。“單擺”、“回旋擺”、“側身擺”等動作,都需要身體的上肢有很強的帶動性,需要手臂帶動全身肌肉,使舞蹈動作樸實健美、流暢自然,全面地展現了人的各個關節的靈活性和柔韌性。將土家族人民簡單、淳樸的勞作生活和粗狂豪放的性格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進一步強化了土家族擺手舞對上肢表現的獨特性。
3.簡樸大方的舞蹈風格。每個民族的舞蹈風格都與本民族人民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性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土家族擺手舞也不例外。手、腕、臂的運用是土家族擺手舞的重要元素,這些重要的上肢動作元素與肩部動作相結合,讓土家族的舞蹈風格獨樹一幟。長期以來,土家族人民都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人們上山下山的路多為一些羊腸小道。因此,當其身負重物行走時,只能側身走過,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土家族擺手舞屈膝、順拐、下沉等獨特的舞蹈風格。
在土家族儀式舞蹈中,手臂被大量的運用,人們將這些上肢動作融入其中,讓舞蹈動作多樣化,手臂形態藝術化,舞臺表達情緒化,使觀眾置身其中,感受到土家人民的風姿與性格。在民族舞蹈教學中融入土家族擺手舞,不僅能夠充分感受到舞蹈上肢形態的藝術美感,更能體會到其簡樸大方的舞蹈風格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沉淀。
1.加強訓練層面的實用性。在民族舞蹈教學中,上肢動作的訓練不僅僅就是一個肢體的訓練、一個技術技巧的整合,而是通過上肢動作帶動全身舞動,傳遞出孕育在舞蹈中近千年的文化內涵。例如:在土家族擺手舞中,“擺手”動作根據施力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搖擺”和“長搖擺”,擺幅強調幅度小、強度大。兩種不同力度的搖擺,形成強烈而緊密的力度對比,使動作硬朗而柔和,層次分明,給人以良好的藝術視覺感受。就因為這個最為核心的上肢動作,讓身體隨著“擺”的運動規律,找到舞蹈動律以及內心的舞蹈節奏,自然而然就形成土家族“順拐、屈膝、下沉”的風格特點。因此,在民族舞蹈教學中要加強上肢訓練的實用性,讓它成為民族舞蹈課程中必要的階段性訓練。利用一段時間的反復學習及練習,使舞者找到各民族上肢動作的發力點,適應并完全掌握它獨特的表現方式,從而潛移默化的帶動出每個民族舞蹈的動律特征,提升舞者內心對民族認知的構架,強化舞者在民族舞蹈表達上的準確性。
2.強化表演中的風格性。舞蹈風格的體現是不同部位特征形態變化的總和,從軀體到四肢,從發力點到律動,無不體現著舞蹈的風格特點。為了使舞蹈作品的內容和動作具有藝術性和關聯性,擺手舞與各種動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就像一幅土家族生活的歷史畫卷,是那么的真實與美好。
高超的技藝、華麗的動作確實能讓人眼前一亮,但卻不能真正觸動到人的靈魂。曾經,我有幸觀賞過土家族的擺手舞活動,他們的舞技并不高超,來來回回就是幾個單一擺手動作的變換,但是,我能夠感受到土家族人民所表達出來的喜悅之情,這就是民族風格特征所帶來的巨大情感。因此,在民族舞蹈中強化上肢動作的表達,不僅能加強舞者對民族舞蹈種類的認識,增強民族舞蹈表演的風格性,還能使得舞者擁有強烈的表演意識,提升舞蹈形象的塑造能力,將民族情感傳遞的更加濃厚,讓舞蹈作品富有生命的活力。
3.挖掘編創上的多樣性。手臂運動是上肢動作的一部分,也是體現民族舞蹈風格的重要內容。通過前文對土家族擺手舞風格特性與舞蹈特點的分析不難了解到,土家族擺手舞不僅僅是一種獨特的民間舞蹈形式,還沉淀著土家族深厚的民族歷史與民族意識。從土家族擺手舞的上肢動作中,我們可以從中挖掘出土家族先輩的生產生活勞作特征;相應的,土家族先輩們也將自己最熟悉的狩獵、農耕等活動借由舞蹈藝術這種最富動態特征的形式呈現給后人,傳遞先民們所認知的感性世界、思想情感、審美需求以及細膩的民族情感。因此,在民族舞蹈作品編創中,應用土家族擺手舞素材進行上肢動作的改編,一方面,能為舞蹈創作帶入新的元素以及靈感,有助于更好地傳遞濃厚的民族情感;另一方面,可以讓更多的人認識土家族擺手舞,了解土家族文化,并喜歡上土家族。
土家族擺手舞在2008年,由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申報,成功確定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加以保護。近幾年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外來文化的流行、民族趨同化導致民族界限越來越模糊,使得民族舞蹈的功能發生轉變,傳統觀念與現代文明的碰撞等原因,這些都為我們提供一種全面審視傳統舞蹈與現代文化間關系的視角。本文以土家族擺手舞為例,在簡單介紹了土家族擺手舞藝術特征的基礎上,運用相關土家族擺手舞的知識探討了上肢動作在民族舞蹈中的重要意義,一方面,為民族舞蹈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為土家族擺手舞在當代社會的傳承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