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良
龍口市融媒體中心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新媒體技術實現了質的飛躍,利用手機移動客戶端和互聯網平臺讓信息的傳播的時效性得到了增強,與傳統媒體相比優勢更加的明顯。在這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的時代,傳統媒體的新聞工作者若是固步自封,沒有創新和轉型,最后必將在這個媒介融合的時代中被淘汰,特別是縣級新聞編輯,在如此緊迫的形勢下,需要扭轉傳統思維,積極尋求轉型之路,從而實現更好的發展。
新媒體近些年發展的速度讓人驚訝,這就讓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現代人在互聯網平臺的影響下,越來越依賴于手機、電腦等終端接收信息。融媒體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的傳媒方式。融媒體的核心是將不同內容、網絡、終端等要素進行有機的結合,在這個融合的過程中需要技術的支持,市場的包容和經濟的發展,才能讓這個融媒體時代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形成和發展。融媒體時代的創新不單單是一個理念的創新,在運營的模式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它讓媒介之間的邊界變得沒有那么清晰,借助大數據理念打通媒介共融的模式框架。在融媒體時代需要有創新的理念,以數據庫為建設的中心,以受眾為主要服務的對象,才能在新的時期把握時代的脈搏,在媒體行業中占據一席之地。
在縣級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新聞編輯首先要轉換自己的思維,對自身的角色理念進行調整,不能把工作局限在唯一的平臺上,需要重新對自己新聞編輯的工作進行熟悉。具體來說,新聞編輯首先需要保證的就是新聞的質量,讓自己筆下的新聞報道是真實可靠的;其次,編輯的工作也不能停留在文字的層面上,需要讓自己成為新聞策劃者的同時從幕后走到臺前,由靜態的文字和圖片性報道,變成動態的視頻等類型的報道,實現新聞的全方位立體式的把控。另外,角色的轉換還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轉變路徑,實現傳統媒體到融媒體的銜接,在新的時期利用新的技術,實現傳播的最大效率。
融媒體時代是多種媒介有機整合后的新媒體形式,所以它兼顧了多種媒介的特點,這就代表著在媒體中的新聞編輯的分工界限不會像傳統媒體那么的清晰明顯,這就要求新聞編輯的角色類型和職位需要進行調整,新時代的媒體工作者更需要全方位綜合性的人才,這樣不僅能夠增加編輯人才的工作效率,還能夠讓編輯工作變得更加的自由。從新聞編輯職位的角度上來看,一般可以氛圍生產新聞的編輯和協調管理的編輯兩種類型,他們一方負責新聞內容的生產和內容的制作,另一方負責對新聞資源進行管理。縣級融媒體的新聞從業者需要將兩方面內容都掌握并結合自己工作的實際情況轉換自己的角色,讓這兩種類型在一個人身上都得到展現,一人多能的需求也是融媒體時代對新聞編輯的要求。
縣級融媒體在不斷整合的過程中對新聞編輯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在思想上需要進行轉變和提升外,還需要在原有的能力基礎上具備開拓創新的意識和結合時代與時俱進的學習精神。在當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中,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是新聞的挖掘者和報道者,作為專業的新聞編輯需要在這海量的信息中去尋找新聞的爆點來實現信息轉化為流量的質的飛躍。新聞編輯在工作中應該適應這樣的角色轉換,沒在提升自己新聞撰寫能力的同時還需要提升在海量信息中的組稿能力,讓自己編輯后的新聞更加的貼近受眾,符合當代人的新聞訴求,在保證新聞正能量的同時,尋找有機會成為流量的新聞爆點。
首先,縣級媒介工作需要在機構整合下完成,實現“臺報一體”的融媒體發展效果,在資源有針對傾斜的原則指引下,對媒介內部工作部分和工作人員重新進行資源分配和人力資源分配。讓更多有能力的新聞編輯在一線工作中發揮自己的力量,讓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從事專業的新聞報道。其次,融媒體時代需要推動工作流程的改革,根據融媒體建設的要求對非編制系統進行升級改造,結合平臺的實際情況制作除文字、圖片外的新聞采編內容,從而實現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一條龍業務鏈條。最后,融媒體工作平臺實踐的過程中也需要提升績效改革的進度,人事調整、崗位設置、創業創收、隊伍優化等環節都需要落實考評機制,從內部管理上實現最有利的支持。
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廣告永遠是平臺經濟的主要來源,重建廣告獎懲激勵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融媒體時代需要堅持績效為導向,明確創收的主要內容,就能夠激發工作人員創收的積極性,從而為新聞媒體帶來經濟效益。在線下可以組織晚會、商業慶典、展覽等策劃活動,可以間接的提升收益。
新聞編輯在融媒體的理念下需要從傳統的模式轉化到整合資源的模式,搭建起完善的新聞信息資源平臺。在傳統的理念下,新聞編輯的思想都過于保守,工作流程過于死板,新聞的重心和要點往往不能與受眾契合,受眾在接受新聞信息的時候感官效果不是很強。在新時期新聞編輯需要打破傳統的思維,以迎合受眾為出發點,實現新聞的開放性。例如,在龍口市融媒體中心有一檔節目是以為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的民生類節目。該節目在龍口當地小有名氣,但是并沒有覆蓋到全省甚至全國,這檔節目把傳播核心放在抖音、快手等互聯網平臺的時候卻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因為這個節目報道的都是能夠引起共鳴的民生要點,貼近的都是受眾的一般生活,在情感上能夠引起很多人的共鳴,讓很多媒體爭相模仿。這就是提升了新聞的開放性和適應性。受眾是新聞價值的關鍵要素,只有滿足了受眾對新聞的需求才能實現有意義的新聞傳播。當然受眾的類型多種多樣,不能滿足所有的新聞訴求,但是新聞編輯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來對輿論導向和受眾偏好有一定的掌握,在考察受眾群體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新聞思維,既需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又能夠保證受眾的信息需求和閱讀習慣。在融媒體時代,只有把握了新聞訴求的主流方向才能在傳播中實現最大的收益。
在融媒體的大環境下,雖然新聞編輯應該具備思想的創新性和開放性,但是也必須按照新聞從業者的職業要求來規范其行為,在新聞創作的過程中不能偏離主流思想和新聞的真實性,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的編輯都應該堅守自己的職業道德,尤其是縣級新聞機構,作為地方的新聞傳播平臺更應該堅持正確的思想,傳播社會積極正面的新聞素材。新聞編輯也應該定期的進行思想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基礎專業培訓,或者參加互聯網的學習,在不斷變化的新聞環境中找準自己的定位,提升新聞編輯的專業度。
創新是新聞編輯角色轉換過程中的新要求,創新的新聞采集技術和先進的新聞創作理念才能為縣級融媒體的發展提供生命的活力。傳統媒體的新聞采集都是依靠新聞編輯自身獨立完成的,記者采訪結束后就需要編輯對采集后的信息進行整理和歸納,整個流程都是依靠著傳統新聞采編的順序展開的。在融媒體時代,已經不需要大量的記者和傳統編輯進行海量的文字處理,這不僅可以節省時間,還在人力成本上做到了最大的節約。在這樣的工作背景下,編輯需要創新自己的新聞采編業務,利用大數據網絡等技術進行數字采集,效率上可以大大提升,成本上也降低了很多。當然這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在融媒體不斷發展的今天,縣級新聞編輯需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圈”,實現角色的轉變。
融媒體時代的縣級新聞編輯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實現角色的轉換,傳統媒體傳承下來的老舊思想需要在這個時期扭轉。新聞編輯應該增強自身的專業能力,利用創新的思想,成為新時期新聞的提供者、解析者和主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