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萌
在2016年,字節跳動公司首次推出了一款短視頻產品——抖音,便迅速在國內掀起一場短視頻狂潮,在國內完善產品架構和完成粉絲積累后,試圖將其商業版圖擴大將目光投放到了海外市場,在2017年5月,推出抖音國際版——TikTok。憑借著產品背后的算法和分發機制,TikTok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風靡全美,在各大應用排行榜上蟬聯首位,成為了以美國為主的西方社會以及印度、日本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在社交媒體產業中亮眼的存在,是在互聯網領域迅速崛起的新興力量。
在社交媒體改變生活的時代,產品火爆的背后暗含著市場的分割和各方利益的爭奪。TikTok的迅速擴張,顯然影響到了海外媒體的市場。在短視頻行業大勢的前景下,各類社交媒體公司也認準了短視頻,開始競相模仿TikTok的運作模式,一時間同類型APP孕育而生。
除了同行業的競爭外,TikTok更是受到了各國政府的打壓,作為中資出海的APP,其取得的傲人成績使得習慣于向世界輸出價值觀的西方世界難以接受,APP上用戶的基本信息、不同觀點的傳播以及各類意識形態的碰撞,都成為了影響國家安全的敏感點。因此在2019年,美國以收集用戶數據、威脅國家安全的風險為由,開始對TikTok進行審查。在2020年,特朗普政府發文禁止TikTok進入美國市場。經過多方資本的博弈,最終宣布TikTok與美國甲骨文公司達成收購。直至2021年2月,美國拜登政府雖宣布暫停TikTok禁令,但Tik-Tok的發展之路仍荊棘遍布,在其他海外市場中也面臨著各國的封鎖。2020年6月,印度政府發言人曾公開表示,印度年輕人熱衷于刷TikTok,但該程序中的內容容易導致年輕人“文化墮落”,出臺禁令禁止包括TikTok在內的59款中國APP。同年2月,歐洲消費者組織投訴Tik Tok稱其違反了歐盟的消費者法律。隨后其他各國對TikTok的態度也變得“強硬”了起來,遭到不同程度的抵制。
地緣政治概念。“地緣政治”這一詞最早是由魯道夫·契倫在1899年將其定義為“把國家作為地理的有機體或一個空間現象來認識的科學”。而拉采爾將國家比喻成一個有機體,“國家作為一個有機體,只有不斷地向外擴張、奪取資源才能獲得生存和發展”,認為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各類資源的獲取。李義虎也曾提出:“地緣政治學作為一種理論,就其延伸影響來講,涉及到國際關系的政治地理因素和國家對外政策的地理因素。地緣政治理論認為,在一定時期內國際上各種不同的政治聲音在地理分布的基礎上,為了獲取某種利益而制定政治權利規則的戰略理論。
二戰后國際局勢變得愈發復雜,地緣政治的概念又被賦予新的含義。在全球性格局發生大變動的節點,人們對整體空間的認識也由國家空間的概念開始向人類空間的概念轉化。地緣政治的本質仍是各國為了權力爭奪而不斷地斗爭,而伴隨著人類社會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各個國家外交關系也在發生變化,導致地緣政治呈現不同的狀態。可見地緣政治是一種動態發展的理論。
網絡地緣政治。伴隨著互聯網的全球普及,傳統地理上所劃分的范圍和空間的格局越來越淡化。逐漸演變成誰掌握了網絡空間的話語權,誰就掌握了控制世界權力的鑰匙。國家主權的概念已經悄悄發生了變化,“信息主權”成為國家主權概念中的主要內容,從而擴大了國家主權的外延。”網絡地緣政治的概念也逐漸成型。
首先,技術條件成為網絡地緣政治發展的首要因素。隨著網絡空間的發展壯大,博弈也旨在網絡話語權的分配,而技術條件的精進是爭奪話語權的前提。這兩者間互為相輔相成的關系,網絡技術通過對國際政治經濟的影響而改變了地緣政治,同時網絡空間也成為地緣政治競爭和展示的舞臺。
其次,國家主權的概念也從傳統的地理空間延伸到了網絡空間。網絡空間的發達打破了地理空間的壁壘,國際間的各類信息匯聚于網絡。在現實國家中,國民受法律的約束和保護,但在網絡空間中,國民的行為有了新的變化,表達空間也得到擴展。網絡突破了國界,使得國家的管轄權在網絡空間中更難以實現,網絡空間的侵襲難度也相對降低,因此也更應維護好網絡生態的發展。
最后,網絡空間逐漸成為地緣政治打擊的目標,在傳統地緣政治中通常采用軍事力量進行打擊。伴隨著網絡空間的逐漸成形,傳統的軍事手段也演變成了網絡空間的信息武器。地緣政治發展已為發達國家奠定基礎,通過網絡信息的滲透和技術的攻擊更容易實現文化輸出和話語權占領。
網絡地緣政治實則仍是地緣政治在網絡空間的延續,遵循地緣政治的發展規律,地緣政治思維與邏輯在中美網絡空間博弈中無處不在。
網絡發展格局的重新洗牌。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每一個個體和大眾傳媒都能成為地緣政治的主體,使傳統的地緣政治排序發生變化。而對于已在西方世界主導已久的互聯網世界里,任何一個新興技術的出現都是潛在的威脅。
這樣的擔憂主要來源于西方國家長期處于信息傳播領域的頭部,而其他發展中國家通常習慣依附于發達國家來發展自身的信息文化產業。相比之下,中國近幾年在互聯網行業發展勢頭強勁,國家的扶持加上人才技術發展的優勢凸顯,依靠自身的進取逐漸在創新領域嶄露頭角。TikTok在各類社交媒體中突出重圍,使得發達國家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機。
隨著2020年新冠疫情的擴散化蔓延,各國的經濟發展停擺。但中國在新冠疫情防控方面頗有建樹,盡早實現經濟正向增長。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全球市場格局也重新洗牌,美國自身恢復得緩慢,產生了憂慮情緒。并由于新冠疫情期間的居家管控,人們對娛樂內容的強烈需求,TikTok在這一時期也實現了下載量的小高峰。西方國家的互聯網企業發展雖遠遠早于我國,但一個帶有中國背景的企業異軍突起,在全球互聯網市場上占得一席之地,這無異于在挑戰其互聯網霸權。從這一角度來看,將TikTok收購或踢出西方市場,既是為本國市場清掃出一個強勁競爭對手,也是一個向中國示威的決策。
網絡安全話語的雙重建構。網絡攻擊相比于傳統地理上的占領,所付出的成本驟降,但造成的傷害卻有過之而不及。因此網絡安全的建設也是每個國家都重視的,而兩國的網絡安全話語語境在不同的體制下,發展的也有所不同,面對同一產品便會有不同的舉措。TikTok的成功離不開背后推薦算法的支持和用戶畫像的精準,這一套運行規則是在中國的法律上得以實現的,而在美國國土上卻被認定是行業壟斷和侵犯個人信息安全的行為。
在互聯網這個自由的場域里,信息安全意識的提高和法律制度的設置是必不可少的。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雖發展勢頭強勁,但整體仍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在個人信息保護及網絡安全領域內的政策還有待完善。應掌握各國信息安全的政策邊界,加快構筑起符合國際準則的網絡安全屏障,建立起內部平臺自我預警機制,使我國出海產品能在國際舞臺上站穩腳跟。
網絡安全話語的態度決策。在2018年歐洲傳播學會盧加諾年會上,荷蘭學者何塞·范·迪克提出,目前的世界版圖上有兩大系統正在主導著一個不斷平臺化的全球社會,而且他們處于多維的競爭關系之中,分別是以臉書為代表的美國平臺系統和以阿里巴巴、騰訊為代表的中國平臺系統。
面對這兩大平臺的迅速崛起,歐洲以及其他地區的態度和抉擇實際上是很復雜的。在這兩個平臺之間,歐洲更傾向于美國的企業。首先自二戰以來,美國在電子信息行業發展便處于領頭羊的優勢地位,雖對歐洲企業未有特殊待遇,但實質上也為歐洲信息行業提供技術支持及政策監管。其次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中國系統背后暗含著不同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也讓他國在短時間內難以適應。因此在這場互聯網的戰爭里,歐洲和其他各國被數字平臺中地緣政治關系所裹挾,受技術創新和意識形態的限制而被迫選擇。
TikTok無疑是中國社交媒體成功出海的案例,它的出現也打破了以美國為主導的互聯網應用格局,但產品也難逃被“政治化”的命運,使之成為眾矢之的。雖然受到了全球大眾的追捧,但處于發展初期的TikTok各方面存在的問題逐漸展現,成為其進一步傳播的阻礙。因此在其全球化范圍內發展中,還應提高以下能力。
對內提高平臺治理能力。TikTok作為UCG內容生產平臺,依靠用戶自主生產的內容實現多樣化傳播,平臺在內容的把控上更應加強力度,實現產品的可持續發展。首先,應增加低齡用戶分級管理制度。伴隨著互聯網發展逐漸低齡化,各平臺也逐漸涌入未成年用戶。而不良信息對未成年的情感價值和認知水平會造成消極影響,作為短視頻賽道的頭部企業更應承擔起這份社會責任,可以充分發揮產品在用戶畫像、精準推送上的技術優勢,建立起年齡分層、內容分級的制度,更好地保護低齡用戶。
其次,應注重用戶的個人信息保護。在數字發達時代,個人信息的聯通能讓我們的生活更便捷,但其反作用也會讓我們被信息竊取的風險增高,因此用技術手段和制度建立來保護用戶的信息安全成為了必然趨勢。尤其作為一款出海的產品,TikTok不僅要遵守本國的網絡安全法,在國際上也應具備超前的安全意識才能綠樹長青。
對外積極爭奪國際話語權。在網絡地緣政治的發展下,網絡空間的占領一定程度上也映射了國際話語權的爭奪。而TikTok作為一款成功出海且國際占有率高的產品,更應注重在輿論話語權的爭奪。在信息等同于權力的時代,優質的平臺內容是TikTok的王牌。在海外市場的運營上,如果完全照搬國內內容制作的經驗,可能會導致水土不服。因此,通過深入了解不同國家的風俗文化以及敘述形式,增強故事內容的共情感,實現內容的差異化和多元化;通過官方引導帶動用戶自發,融入當地文化氛圍,生產出符合地域基因的內容,才會得到更多海外用戶的青睞。
而TikTok作為帶有中國背景的社交媒體在國際舞臺上的崛起,為更多中國本土的社交媒體出海提供了寶貴經驗。社交媒體在國際化戰略布局中,要注重品牌積極形象的塑造和傳播,并且對內提高產品的治理能力滿足各類用戶的需求,對外積極爭奪國際話語權,提高國際市場核心競爭力。而在全球化的進程下,更需要具備特殊意識形態和更包容的價值體系。通過不斷的自我完善和矯正實現可持續性發展,保持正向生長態勢,傳播更多更好的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