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農村社會治理需要調動農村居民的主體性,讓廣大村民積極行使表達權,提高社區公共治理活動的參與度。這是一個賦權的過程。在此,“權”可以理解為主觀效能感以及對生活資源的把控能力。在賦權的過程中,農村居民媒介素養水平的高低起到關鍵性作用。
農村居民手機媒介素養涵蓋四個層面的內容。第一是媒介使用,包括農村居民手機媒介的使用頻率和使用時長;第二是媒介認知,指農村居民對手機媒介信息內容是否有準確的認知和理解;第三是媒介評價,主要指農村居民對手機媒介信息內容進行評判;第四是媒介參與,即農村居民是否能夠介入媒介信息傳播,主動生產媒介內容,積極參與媒介互動,利用媒介理性表達訴求。手機媒介賦權的最終目的是促使村民有意識地通過手機媒介的使用來爭取更多的社會資源,從而改善當前的生活狀況,并進一步促進農村社會的發展。
無權:手機媒介存在使用門檻,村民信息獲取和理解能力較弱。受年齡、文化程度以及技能水平等因素限制,部分村民(如中老年人或留守婦女)沒有掌握使用手機媒介上網的基本技能,手機媒介使用門檻障礙造成農村居民手機媒介使用權的缺失。同樣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部分村民信息獲取的面較為狹窄,信息敏感度不高,對手機信息的理解能力較弱,有時缺乏理性判斷與客觀分析。這與當前農村地區媒介使用的教育培訓力度不夠不無關系。筆者實地走訪調查發現,大多數農村居民期望基層政府能夠經常性地組織相關培訓活動,通過面授學習來提升自身使用手機媒介的技能水平。
失權:手機媒介有效信息供給不足,村民網絡表達失語或失范。當前,城鄉信息差距仍然較為明顯,尤其是一些貧困農村地區處于“信息荒蕪”的狀態。媒介涉農內容生產很多時候是基于城市人群視角而制作,與農村居民的現實信息需求存在明顯的錯位。比如,農業生產、技能培訓和社區公共治理的內容空間被無處不在的娛樂信息所擠占。媒介內容的單一性使得農村居民無法全面把握生活資源,對外界無法形成全面客觀的認知。農村居民處于媒體注意力的邊緣地帶,成為社會的“缺席者”和“失語者”。移動互聯網為農村居民參與社區公共治理提供了話語空間和表達渠道,但部分村民未能合理使用,造成表達缺位或表達失范的現象。
弱權:手機媒介對話平臺欠缺,村民自主表達動力匱乏。農村社區信息傳播體系的建構有成功經驗,但也明顯存在建構不完善的問題。正如當前,農村社區手機媒介對話平臺的搭建尚有欠缺,這與社會公共治理鼓勵多元化意見表達的要求不符,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農村居民缺乏與政府、城市人群的對話機制,從而成為社會公眾輿論的弱勢群體。作為傳媒公共性的承載者和城鄉融合發展的橋梁,手機媒介對話平臺的建構將在當前農村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另外,在手機媒介的使用過程中,村民往往缺乏自主表達的欲望或內生動力。主體參與意識的薄弱削弱了農村居民的主觀效能,導致其對自身需求的漠視,也導致其對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動力的缺失。如何培養主體參與意識,這是當前農村社會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搭建平等互動的信息交流平臺,改變貧困鄉村“信息荒蕪”的現狀,縮小城鄉信息差距,農村居民的行動力至為重要。
賦權主體有機統一。一、外力推動的“他者”賦權?!八摺笨赡苁谴嬖谟谑謾C媒體平臺上的內容供應商,通過有意識地提供政策資訊、生產生活實用知識等內容,為村民提供信息服務,或借助輿論聲援、實物捐贈等手段給予村民幫助?!八摺币部赡苁枪珯嗔?,比如政府制定法律法規和政策,保障農村居民利用手機媒體表達自身訴求的合法權利。
二、農村居民的自我賦權。村民個人能力的提升是自我賦權順利實現的前提。個體能力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一是主體意識的覺醒,即村民對自己的生活現狀及其成因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積極尋求改變;二是自我控制,即村民能夠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理性參與社會事務;三是影響力,這是自我賦權與他者賦權之間的連接點。通過影響力的獲得,村民個體能夠利用社會公共資源和手機媒體平臺獲取自己應得的利益。
繼續夯實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在現代社會,農村居民的生活需求日趨多樣化,這有賴于當前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進步。農村經濟發展吸引了眾多外出務工村民返鄉就業或創業,其對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當地政府應繼續加大資金投入,拓寬投資渠道,建設現代化的農村網絡通信體系。結合目前農村居民手機媒介的使用情況,同時考慮到村民的經濟收入和消費能力,有關部門可以與網絡運營商協調開放互聯網帶寬,進一步提高寬帶的使用效率。
加強農村居民手機媒介使用技能培訓。根據農村居民的現實需求,可由政府部門牽頭,聯合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機構,定期對農村手機用戶開展手機媒介技能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如何使用手機媒介高效搜索和瀏覽信息,如何通過手機媒介接受在線教育,如何使用手機媒介進行網絡購物和網絡支付,如何利用手機媒介開展直播帶貨,如何進入社交平臺進行網絡互動等。除了手機媒介使用技能培訓之外,同時還應當定期開展文化素養培訓,有效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
注重手機媒介內容供給的實用性和多樣性。在現實生活中,農村居民自身對于三農信息有著較為強烈的需求。針對農村居民的媒介內容要能夠給村民提供切實可行的信息服務。同時,媒介內容生產應涉及到村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比如農業生產、教育培訓、法規政策、政務服務、輿情收集等,而非實用信息集中于娛樂信息。以湖北省仙桃市農業局開設的仙桃智慧農業微信平臺為例,該平臺面向本地農村居民定期發布農業科技廣播、農業科技講堂等音像資料,向本地農民傳播農業科技訊息、開展農業技能培訓。村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接收信息,足不出戶學習農業技術。再以湖北廣播電視臺“壟上行”微信公眾號為例,該公眾號秉持“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宗旨,其內容涵蓋涉農新聞、農業生產指導、維權服務、情感調解、農事活動策劃和預告、求職招聘信息等方方面面,深度服務農村居民,在業界獲得了良好的口碑。
搭建專門性的手機媒介對話平臺。農村社區信息傳播的目標取向既包括信息輸入,也包括信息輸出。也就是說,既要樹立服務農村的意識,基于農村居民的信息需求,向農村社區輸入有效信息,同時也要將農村社區信息向外傳播,讓公眾及時了解鄉村的發展、變化和農民訴求。結合當下農村居民媒介使用習慣,搭建專門性的手機媒介對話平臺成為現實必需。這個平臺可由當地政府與網絡通信運營商聯手打造,平臺價值體現在,除了具備提供資訊、交易、問政、社交等多元化的服務功能之外,還專門為村民提供一個觀點互動和意見表達的空間。其外在呈現形式可以是“討論角”“聊天室”“在線匿名意見收納箱”等,這個對話平臺既要鼓勵村民大膽合理表達訴求,同時也要注意保護個人隱私。同時,地方政府應建立核實與反饋機制,針對村民反映強烈的社會問題和民生訴求及時予以解決。
充實法律框架,細化監管體系。建立和完善移動互聯網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尋求農村居民個人表達與網絡社會穩定之間的有機平衡。通過政府層面激勵性制度供給,最大限度保障農村居民在移動互聯網平臺表達自身訴求的權利。在確保合法性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勵農村居民積極參與公共治理,在公共事務管理中發出自己的聲音。同時有關部門應通過立法,進一步加大涉農網絡信息傳播的監管力度,為廣大農村手機用戶創造健康、實用、寬松而又有序的網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