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綜藝的發展既不能拋卻其向受眾提供精神愉悅的基礎性目標,更不能偏離其寓教于樂、傳承文化、啟迪心靈和提升審美的使命。只有用創新的手法不斷挖掘文化,通過娛樂搭臺和文化唱戲,讓越來越多的受眾了解并喜愛本土文化,將中華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先進性、時代性完美彰顯,滿足受眾的多元文化需求,綜藝節目才能真正走上屬于自己的良性發展之路。一、立足民族文化,聚焦中華文明。綜藝節目具備承載厚重文化的實力和能力,需要利用自身的優勢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尋找新的內容創新點,把藝術精湛、制作精良、思想精深的內容融入綜藝節目中。二、挖掘高雅藝術,傳承文化經典。只有了解受眾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節目定位,融入綜藝價值,才能更好地發展綜藝節目。主打文化牌的綜藝節目同樣可以將視角放到戲曲、詩詞等高雅藝術中。三、傳播主流價值,傳遞正向能量。注重文化傳承,將民族情懷、愛國主義、積極向上這些主流價值進行創新表達是綜藝節目永恒不變的主題,也是綜藝節目常辦常新的不竭之源。(據高貴武王若凡于《青年記者》2021年12月上)
第一,共生體模式發展。共生型組織具備四個方面的特點:一是互為主體性,二是整體多利性,三是柔韌靈活性,四是效率協同性。共生體組織具備更加開放和多向互聯的特點,在與其他組織互促互利的同時,也保持著持續的危機感和更新意識。傳統媒體應當在多邊關系的框架中爭取更多,特別是與新興網絡媒體的互利合作,尋求在合作中完善組織架構,實現流量導入,成就自身做大做強之路。第二,創新媒體業務模式,拓展“媒體+MCN”虛擬化平臺業務。當自媒體入駐MCN公司后,該公司的平臺屬性則體現在與網絡音視頻平臺保持合作溝通,接受其運營指導和監管督導,同時以專業化運作推動自媒體商業利益最大化。第三,技術導向+用戶導向。一方面,優質的平臺意味著海量的數據存儲能力、卓越的數據處理能力與優秀的用戶匹配能力。所謂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甚至區塊鏈技術的滲透,應體現在傳統媒體所能掌控或協調使用的資源層面。另一方面,既要“激活”用戶又要引導用戶,兼顧“秩序”與“體驗”,將是傳統媒體平臺化實踐行為的重要依據。(據孫健張波于《新聞記者》2021年第11期)
一、明晰原創電視節目的版權歸屬并盡可能由電視臺享有全部版權。原創電視節目可能涉及合作創作、委托創作或者為相關主體提供相應支持等復雜情形。現行《著作權法》第十七條規定,電影作品、電視劇作品以外的視聽作品的著作權歸屬由當事人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由制作者享有。何為“制作者”?這在實踐中難免存在爭議,除由電視臺單方創作完成且僅署名電視臺的原創電視節目外,需要盡量通過合同明確原創電視節目的版權歸屬,并爭取由電視臺享有全部版權,以利于電視臺進行版權開發與維權,避免相關版權授權及維權障礙。二、確保原創電視節目使用第三方作品的合法性。對于自行創作或者委托創作的原創電視節目,創作中涉及對第三方作品使用的,均應取得第三方作品的版權或相關權利并有合法有效的文件予以證明,確保電視臺對原創電視節目自行或授予第三方以任何形式行使版權時,無需再取得任何人的許可并無需另行支付任何費用。對于委托創作的原創電視節目,受托方或者電視臺自行與第三方作品版權方簽訂相關合同時,應約定明確可執行的違約責任條款,降低違約風險并確保若合同相對方違約時電視臺能盡量挽回損失。(據楊幸芳于《電視研究》2021年第10期)
一、辨清新聞語境,遵守新聞規律。新聞是否可以使用萌化的語言,關鍵要看新聞語境,若是軟新聞這類非事件性、輕松活潑的新聞,新聞媒體當然可以利用新聞語言的萌化來降低身段、貼近受眾。但若是以事件為導向的硬新聞則不適用于萌化的敘事語言,這是因為硬新聞如災難和犯罪的新聞的報道更重要的是體現作者的人文關懷和記者的社會責任感。二、拒絕幼稚化傾向,提高新聞萌化水平。在正確的語境內,新聞語言的萌化可以使媒體放下身段、貼近受眾,但部分新聞媒體將新聞萌化簡單化為幼稚化的語言風格,以為將新聞語言風格幼稚化就萬事大吉,結果不僅未能產生預期的效果,反而因為其低智、幼稚而受到批評。新聞語言萌化不能簡單地視作語言的幼稚化,也并非網絡流行辭藻的堆砌,而是合理的軟化過于嚴肅的語言,貼近受眾,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以更好地傳播新聞。因而,新聞媒體在辨清語境的基礎上也應該提高萌化水平,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三、發揮政府“他律”作用,以“制度+法規”規范新聞。可以從制度和法規入手來解決新聞媒體濫用萌化的問題。在制度問題上,應該完善從新聞從業人員培訓考核到新聞分發監管再到失范后反應處理的制度,完善的制度不僅可以預防失范現象的出現,也可以使其影響降到最低。同時,面對日新月異的互聯網環境,政府應該在洞察互聯網最新業態的基礎上及時立法。(據王銘陳功于《中國記者》2021年第11期)
日前,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2021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依次為建黨百年、2020東京奧運會、中國航天、雙碳、疫苗接種、雙減、北交所、“清朗”行動、疫苗援助、《生物多樣性公約》。2021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是基于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語料庫,利用語言信息處理技術,結合人工后期處理提取、篩選而獲得的。語料來源于2021年1月1日至11月底國內15家主流報紙(包括國內的政府機關報、地方都市報和發行量較大的晚報),央視、央廣及地方12個電視臺和7個電臺的轉寫語料,以及2個網絡門戶網站的全部文本,語料規模達10余億字次。(消息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近日,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布《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2021)。細則結合文娛領域綜合治理的新要求,對原有21類100條標準進行了完善。針對社會高度關注的泛娛樂化、低俗庸俗媚俗問題的新表現,以及泛娛樂化惡化輿論生態、利用未成年人制作不良節目、違規傳播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片段、未經批準擅自引進播出境外節目等突出問題,為各短視頻平臺一線審核人員提供了更為具體和明確的工作指引,有利于進一步提高短視頻平臺對網絡視聽節目的基礎把關能力和水平,促進網絡視聽空間清朗。《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自2019年初發布以來,已成為各主要網絡視聽平臺加強節目內容審核管理的基礎性制度文件。(消息來源: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總經理室正式授權央廣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央廣傳媒集團”)在車聯網系統獨家經營總臺廣播頻率直播流。這意味著,總臺擁有、控制、管理的已有電臺頻率和未來新增電臺頻率接入車機播放服務(含直播、延遲收聽),均須通過“云聽”車載系統或與央廣傳媒集團達成合作。“云聽”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下稱“總臺”)在2020年3月推出的國家5G聲音新媒體平臺,是總臺旗下唯一音頻客戶端,承載著總臺廣播戰略轉型融合的重要使命。“云聽”自上線之初就開始布局智能網聯汽車業務,聯合主流汽車廠商、方案商開發車聯網產品,滿足用戶在出行場景下的不同收聽需求。此次獨家經營授權,將對智能網聯汽車行業規范化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消息來源:央廣網)
近日,江蘇有線蘇州分公司推出“有線電視惠民行動”,正式上線數字人民幣支付平臺。市民在江蘇有線營業廳辦理充值繳費、辦理寬帶、購買機頂盒等業務可以使用數字人民幣支付;打開電視掃碼點播觀影、紅包抽獎同樣可以使用數字人民幣,方便消費者在江蘇有線特定應用環境下消費的各種需求。這也標志著全國首家有線電視數字人民幣支付平臺順利落地蘇州,數字人民幣的試點應用領域進一步擴大。數字人民幣是由央行發行、定位于現金類支付憑證的數字貨幣。蘇州市是數字人民幣首批試點地區,已落地中國人民銀行長三角數字貨幣研究院、農業銀行數字人民幣創新實驗室,同時蘇州市成立了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全面推動數字人民幣的落地應用。(消息來源:蘇州新聞網)
日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公布了2021年全國廣播電視媒體融合先導單位、典型案例、成長項目征集評選的結果。共評出全國廣播電視媒體融合先導單位10家、全國廣播電視媒體融合典型案例15個、全國廣播電視媒體融合成長項目15個。其中,央廣新媒體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北京新媒體(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等10家單位被評為“媒體融合先導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玉淵譚天”融媒體品牌矩陣、上海廣播電視臺阿基米德項目、湖南快樂陽光互動娛樂傳媒有限公司“光芒”超高清云制播技術在大型綜藝中的應用案例等15個案例被評為“媒體融合典型案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數據新聞工作室項目、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5G廣播標準和產業推進項目等15個項目被評為“媒體融合成長項目”。(消息來源: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站)
2021中國應用新聞傳播論壇暨“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頒發與演講大會日前在西安舉行。央視頻“國聘行動”、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客戶端、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天目新聞客戶端、陜西日報群眾新聞網、河南廣播電視臺“中國節日”、廣州日報數據和數字化研究院(GDI智庫)、南風窗傳媒智庫、二更傳媒、微信視頻號、公眾號“牛彈琴”等十家媒體機構入選“2021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十大案例由中國新聞史學會應用新聞傳播學專業委員會組織專家提名和投票遴選產生,代表了本年度中國媒體在主題報道、平臺運營、技術應用等不同層面進行探索的最新成果,具有示范性、代表性和引領性。(消息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