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金妹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緊張、失措、無助成為所有人的共同記憶。在此時,一部承載公眾集體記憶、汲取時代精神力量的影視劇正逢其時,《在一起》的出現讓那場爭分奪秒、波瀾壯闊的武漢戰“疫”復現在公眾的記憶當中。
《在一起》被國家廣電總局冠以新的名稱——時代報告劇,從2020年2月開始策劃到9月底與觀眾見面,短短數月的創作讓其獲得了平均收視率破1,豆瓣評分8.7的好成績。該劇最突出的是重在呈現普通平凡的“小人物”在抗疫中的英雄壯舉,通過真實的藝術創作和飽滿的情感灌注,展現了不同于新聞報道和紀錄片的真情實感。因此,剖析“小人物”的形象塑造和情感表達,疊加疫情時代的情感記憶,引發社會群眾的情感共鳴,對如何培根鑄魂、踐行時代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一起》共20集,采取單元劇的模式,每個單元都有相對獨立的制作班底,堪稱“中國影視夢之隊”。“夢之隊”的集結讓觸動中國人民淚點與痛點的時刻得以記錄,讓中國人民堅強與偉大的集體記憶得以展現,藝術化、多元化、英雄化的“小人物”塑造,更是讓每一位平民英雄的形象深入人心。
原型人物的藝術化塑造。時代報告劇講究以真人真事為基礎進行藝術創作,沖鋒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平凡而又偉大的外賣小哥、扎根基層的社區工作者、公安干警和疾控人員、互助自救的普通市民……可以說《在一起》的10個單元故事中,每個人物、每個故事、每個細節,均具備生活原型。原型雖多,塑造手法卻不盡相同,各具特色。
在系列時代報告劇中,有以凸顯人物性格為重點的。如《搜索:24小時》中的實習生流調員陸朝陽,為了找到黑摩的在寒冬中苦苦等待一個下午;以畫畫的方式耐心幫助蔣云英回憶發病過程;在面對“留下來,也會無人領情”的情況,依然堅持自己的選擇。
陸朝陽是個普通人,沉默寡言,沒有朋友圈,無法體會別人的情感;陸朝陽卻又不是普通人,在非典中失去雙親而患孤獨癥的他,比普通人更明白預防醫學的重要性,憑借超強的記憶力以及細致縝密的邏輯分析能力,他在疫情爆發之際義無反顧地承擔起流調工作,用倔強的堅持默默地堅守平凡的崗位,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系列時代報告劇中,還有以刻畫職業群像為重點的。如《擺渡人》中白天送外賣、晚上義務接送醫護人員的快遞小哥辜勇。武漢封城之時,他在“逃離”的路上毅然折返,白天是外賣騎手,晚上是滴滴司機。這個角色融合了外賣小哥、快遞小哥和滴滴司機等多個群體,也代表著疫情期間奮斗在武漢的普通勞動大眾。他們是一群非常普通的人,每天干著非常普通的事情,但當整個世界都停下來的時候,他們的堅持卻有了不一樣意義。千千萬萬像辜勇這樣的“小人物”,成為了英雄般的存在,這些普通而又平凡的人群的犧牲自我,換來了中國的萬家平安。
在系列時代報告劇中,也有以速寫和長鏡頭展現抗疫群體職業活動為重點的。在《救護者》這一單元中,一個以不銹鋼托盤為起點的長鏡頭將疫情期間人與人的相互支撐、抗疫物資的緊缺和醫生的職業素養等刻畫得纖毫畢現。為了挽救危重病人,急需拼湊呼吸機配件,以托盤為視角,跟隨著醫生飛奔于各個病區,一路上集齊所有配件,直至送達手術室傳送窗口,最終病人搶救成功。冰冷的托盤凝結著各地醫療隊的支持與幫助,短暫而又漫長的旅途聆聽著“加油”的聲音,與生命賽跑、累得癱倒在地的醫生堅守著職業的信念,這一切都凝聚在深沉又不斷涌動的長鏡頭中,一氣呵成。
“人無完人”的多元化刻畫。《在一起》以疫情期間的真人真事為原型,突破了“天使化、完美化”英雄敘事的局限,塑造了千千萬萬性格豐滿形象立體的“圓形人物”,他們不是拯救蒼生、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而是有血有肉、性格多元的普通而又偉大的“平民英雄”。
“圓形人物”是指文學作品中具有復雜性格特征的人物,是以生活的本來面目刻畫的人物形象,打破了好的全好、壞的全壞的簡單分類方法,更真實、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復雜與豐富。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完美地體現了“圓形人物”刻畫的特點。在這部劇集中,鏡頭不僅為觀眾展示了那些可敬的英雄人物,還真實地演繹了更多普通人的復雜人性。如《擺渡人》這一單元中情緒崩潰對著陌生人嘶吼的普通護士平小安,在面對病人離世、同事感染時,不顧他人的阻攔“逃離”工作崗位。而在《我叫大連》中誤入武漢的大連小伙宋小強,為了生存他成為了醫院的保潔志愿者,但重癥病房的緊張節奏讓他開始抗拒與退縮,產生“逃離”情緒。再如《武漢人》中的社區工作者丁幾何,繁雜的工作讓他體力不支,誤以為感染病毒,加之社區居民的誤解,決心“逃離”武漢。“逃離”是人類面對災難時的本能反應,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秉承職業信念和社會正義的他們不得不沖在一線,與死神近身搏斗,面對倒下的同事和死去的同胞他們也會畏懼、會退縮。這本是人之常情,但這并不影響人物形象的立體塑造。在“逃離”的過程中經他人他物的感召,喚起內心中最純真的責任與堅守,恰恰襯托出人們擺脫“逃離”情緒的難能可貴。最終,平小安選擇了堅守,宋小強和丁幾何選擇了回歸“戰斗”群體,這種“人無完人”、飽滿真實的人設往往能帶給群眾更加強大的心靈震撼,內心掙扎后的勇敢更能彰顯人性的偉大。
突破二元對立的英雄化塑造。《在一起》對“小人物”的英雄化塑造,打破了二元對立的傳統敘事模式,不刻意制造善惡對立的劇情沖突,盡量避免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相互矛盾,主張面對疫情的萬眾一心,彰顯“信心比黃金還貴”的主流價值觀。
如《擺渡人》這一單元中,外賣小哥辜勇在“逃離”武漢的中途毅然折返,妻子劉靜為此與他大吵一架,但當辜勇堅持工作搬離家中時,妻子在樓上大喊:“你逞完能,給我平平安安滾回來!”與辜勇相比,劉靜的舉動并不“偉大”,但從妻子的角度,劉靜僅僅希望丈夫平安、家人團聚。這種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是最普通的人間真實。隨著時間的推移,劉靜開始理解丈夫的行為,為留守女孩紀念做飯并給予鼓勵,這個角色也逐步完成了從普通人到平民英雄的轉變。抗疫影視作品中的武漢和中國,不是電影中的烏托邦,更不是虛擬的宇宙體系,英雄也沒有望塵莫及的旺盛荷爾蒙、超凡能力和神性性格。沒有從天而降的超級英雄,這些普通的“小人物”并沒有完美的現實表現,僅靠無我的社會正義和最美的無畏逆行喚起了人們心中的英雄夢想。
將“小人物”放置在宏大的疫情敘事中,以小見大,反映出各個場域中的社會群體,藝術化、多元化的人物塑造使其成為立體而又生動的平民英雄群像。用平凡人的猶豫、掙扎和挺身而出,講述普通人的共渡難關和守望相助,疫情中的大愛讓那些“小人物”變得可愛可敬。
作為一部反映全民抗疫的時代報告劇,《在一起》以微觀的視角聚焦疫情之下的不同人群,真實展現,不貼標簽、不喊口號。選擇那些普通的人、真實的事,以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和感受得到的細節,折射中國抗疫斗爭的壯舉。眾多“小人物”的挺身而出,社會苦難的真實呈現,疫情記憶的反復疊加,普通百姓的感同身受,便是最好的情感表達。
社會苦難引發情感共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醫療物資的短缺與生命救治的急迫,加之新冠病毒的肆虐,造成了一些悲劇的發生,讓一場疫情演變成了重大的社會苦難。醫院走廊里裹著黃布的尸體、醫護人員的恐懼心理、“逃離”武漢的普通民眾、方艙醫院中的患者騷動等消極畫面的呈現,充分體現了人類在災難面前的脆弱與微小。相比較災難本身對自我的影響,他人的苦難,同樣能引發公眾的情感“共鳴”和“共情”。例如《擺渡人》中父親染病住院,奶奶在家中去世的“留守女孩”紀念;《救護者》中與醫生打賭,卻未見到自己兒子的患者小朱;《火神山》中倒在工作崗位不幸去世的援鄂護士余靜等的悲情世界,帶給更多人內心的共鳴。可見“共情”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這些“小人物”在災難中的不幸遭遇,加之真實情感張力的藝術化表達,往往帶給觀眾更大的心靈震撼與沖擊,觀眾通過影片中的人物定位,代入自己的情感,從而對影片的整體情感產生認同,引發情感共鳴。
記憶疊加留存情感體驗。記憶既是一種認知活動,更是一種情感行為。在社會變更的過程中,情感讓記憶變得鮮活,社會的再生產通過波瀾起伏的變化方式獲得社會的延續性,從而使社會歷史代代相傳。影視作品作為視覺傳媒的極佳方式,將個人記憶進行社會的再生產,便是對觀眾進行情感激活的過程。《在一起》作為一部集體創作的“拼盤”單元劇,它將宏大的疫情敘事落點在各行各業的“小人物”身上。各個單元的角色里,有惶恐不安的市民和病患,有最美逆行的醫護和志愿者,有疾控預防的流調人員和公安干警,有任勞任怨的社區工作者……疫情防控我們“在一起”,成為了2020年的共同記憶。這些記憶有全國人民勠力同心、命運同體的民族精神,有各行各業團結協作、守望相助的集體主義,也有“小人物”在危機到來之時義無反顧的個人情感。如今,填滿新聞頭條的不再是“全副武裝”的醫護人員,地鐵公交里的人流逐漸密集,跨省市旅游已提上日程,這車水馬龍的一切顯得如此難能可貴。然而,關于那場全民抗疫的斗爭,早已鐫刻在觀眾的記憶當中,成為無法磨滅的情感體驗。
時代報告據《在一起》通過對抗疫故事的藝術書寫,構建疫情時代的集體記憶,使過去的形象符合現在的信仰與精神需求,從而發掘出新的時代精神。這種時代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團結協作的全民抗疫精神、慷慨前行的英雄主義精神和科學高效的改革創新精神。
首先,《在一起》展現的是團結在“愛國主義”旗幟下的全民抗疫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史詩是人民創造的,不論多么宏大的創作,多么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須從真實的生活出發,從平凡中發現偉大,從質樸中發現崇高。”按照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在一起》的創作基本兼顧了舉國同心、舍生忘死、生命至上、尊重科學等重點要素。例如《擺渡人》和《武漢人》兩個單元的結尾處,主人公走在冰冷空蕩的街道,滿載著馳援武漢醫護人員的客車緩緩駛來,又如劇中多次呈現了武漢人民“喊樓”的場面。這些都是以“小人物”的視角,展現出的全民抗疫的偉大圖景。抗擊新冠疫情從來都不是各自為戰,而是集體合作的全民動員,“中國加油”“武漢加油”的聲音不斷在耳畔回蕩,一股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命運與共的熱流在心中涌動,團結協作的全民抗疫精神得到集中體現。
其次,《在一起》隱喻的是集中在“小人物”身上的英雄主義精神。世界上沒有從天而降超級英雄,有的只是慷慨前行、挺身而出的平凡人物。疫情初期,面對新冠病毒的肆虐和同事戰友的倒下,醫護人員強忍悲痛與恐懼,投入到緊張的救治工作;面對空無一人的街道和百姓群眾的孤立無援,志愿群體為百姓和醫護提供后勤保障;面對救援物資的匱乏和醫護人員的緊缺,全國人民傾盡所有馳援武漢……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他們雖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卻是抗擊疫情中逆流而上的“先鋒”群體,“小人物”的不畏艱險和自我犧牲,完成了平民英雄的責任與使命,譜寫了特殊時代中慷慨前行的英雄主義精神。
最后,《在一起》呼應的是匯集在“中國力量”中的改革創新精神。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它要求我們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以求真的執著、務實的行動以及向前向上的精神狀態在社會實踐中有所發現、有所作為。如《方艙》這一單元中,集中隔離的病患們每天惶惶不安、無所事事,甚至開始了求神拜佛的舉動。為此,醫護人員開始組建臨時黨支部、團支部和俱樂部,昔日里充斥著哀怨和咳嗽聲的方艙醫院變成了充滿歡聲笑語的精神家園。開展娛樂活動不僅是為了滿足患者的社交、精神和娛樂需求,更是為了讓患者知道黨和國家為了人民的利益所做的一切,他們的生命安全是醫護人員拼盡全力的守護,而不是上天神仙的庇佑。除了人文關懷,《在一起》中還多次出現展示“中國速度”“中國智慧”的精彩畫面,如醫院中爭分奪秒的生命搶救、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的物資支援、火神山醫院的高速建設、電腦屏幕前的緊迫排查、科學先進的熱成像巡邏車……中國智慧和中國速度凝聚成的中國力量,超越了新冠病毒水銀瀉地般的蔓延速度,詮釋了科學高效的改革創新精神。
時代報告劇《在一起》以真實而又克制的視角,講述抗疫時期普通“小人物”的感人故事;將疫情景觀嵌入情感因素,重新書寫疫情時代的集體記憶;用現實與藝術的高度融合,凝聚時代精神、彰顯主流價值。在時代報告劇《在一起》中,疫情期間蕭條落寞的城市街道恢復了往日的繁華榮光,看似平淡尋常的生活又回歸百姓日常。雖然任重道遠,在全球疫情尚未結束的今日,我國依然堅持疫情防控常態化,但是中國人民永遠“在一起”!無往不勝,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