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
(哈爾濱音樂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柳琴戲俗稱“拉魂腔”,起源于山東,流布于蘇、魯、豫、皖四省交界一帶。其唱腔、曲調給當地人民的生活增添了藝術色彩。洛秦老師說過,“文化是音樂的根基,音樂同樣也是文化的源泉”,柳琴戲音樂與當地人民的生活是相互交融的,通過研究柳琴戲音樂,可以反映與之相關聯地區的民俗文化。截至2021 年10 月14 日,筆者以“柳琴戲”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搜索到669 篇文獻,以“柳琴戲音樂”為關鍵詞共搜索到270 條結果。這些文獻論題豐富,范圍較廣,代表了我國柳琴戲音樂文化研究的整體水平。筆者將從2010-2020 年這一時間段中選取多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進行綜合論述。這些文章分為以下幾個研究方向:
郭曉玲《談柳琴戲的唱腔藝術》提到柳琴戲在“好聽易唱”以及旋律、板式、配器等符合劇情的基礎之上,怎樣創新都不過分,道出了柳琴戲唱腔要“傳統”與“現代”相結合,順應潮流。王瑞《柳琴戲唱腔藝術特點探究》、丁志剛《泗州戲拉魂腔藝術特色剖析》、吳寶榮《泗州戲唱腔藝術特點初探》等也都從同一角度對柳琴戲的唱腔特點進行細致分析。這幾篇文章都提到柳琴戲的唱腔吸收了當地民間生活的鄉里土味,柳琴戲要以“土”來顯示自己的藝術特色。黃慶鵬《柳琴戲唱段〈云封固頂又遮住血色殘陽〉創作特征與唱腔研究》、石磊與徐濤《泗州戲清唱劇〈摸花轎〉創腔技法分析》都是以柳琴戲的某一劇本片段為例,通過對音樂的剖析,發現柳琴戲唱腔創作的特點。筆者認為,還應該從男女聲腔上對唱腔進行分析,并且還應該在文中呈現適量樂譜,這會令人覺得清晰一些。高靜《柳琴戲的演唱形式及其唱腔特點研究》提到柳琴戲唱腔既有自由元素也有固定搭腔,這兩大唱腔形式共同形成了柳琴戲音樂獨有的特征。
宋歌的《泗州戲的藝術特征研究》、蔡丹丹的《徐州地區柳琴戲的特點與發展》等都從柳琴戲的傳統出發,闡釋了柳琴戲初叫“拉魂腔”是因為其具有拉人魂魄的藝術魅力,這種動人的腔調使柳琴戲在淮海一代的農村綿延至今。薛雷的《唐于靈編創的柳琴戲〈梁?!狄魳放e要分析及啟迪》是唯一一篇寫到關于河南永城柳琴戲的文章,作者采訪了作曲者唐于靈,并分析其創作的柳琴戲《梁祝》的音樂。薛雷認為,柳琴戲劇本演出的效果與作曲者的靈感和技術是分不開的。李愛真與劉振的《柳琴戲音樂多元化探析》從柳琴戲源于生活語言的原生腔調(如早年乞討的生活方言與音樂中音韻旋律的密切貼合),源于柳子戲的音樂結構形態(柳琴戲吸收清代較盛行的弦子戲,摒棄其曲牌保留詞牌故而從曲藝演變為戲曲形式),源于花鼓、道情音樂的特色旋律,源于號子、民歌小調中的曲調,源于京劇、梆子劇等較大劇種的伴奏體系與表演形式這五大方面闡釋了柳琴戲音樂在民間藝術中占據一定地位的多元化因素。陸暢《淺論柳琴戲的“調”》對柳琴戲中的一大特點——調式調性進行細致分析,并用譜例供人印證。柳琴戲中最常用的兩個調常交替使用,兩個調的音階在使用中也帶有一定的“游移性”。
柳琴戲的音樂唱腔流傳至今,具有獨特性。對于該方面的研究占柳琴戲研究的大多數,學者們也從各個角度切入,但其中缺少一些對樂譜的分析,筆者認為這方面還需加強。
柳琴,作為柳琴戲的主要伴奏樂器,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革創新。王今《柳琴改革完成后的藝術特色及發展概況》介紹了柳琴的由來,但沒有列出供學者參考的譜例?!栋樽嗑褪且怀鲆粋€“伴”字》的作者王敬是柳琴戲樂隊成員,作者在演出中不僅彈奏樂器,還時刻觀察演員的表演、臺詞,將自己的伴奏與作品、演員融為一體,呈現出完美的效果。
作為柳琴戲音樂的伴奏,二百多年后,柳琴已不能單獨撐起一個劇目的表演。而在以上關于柳琴戲伴奏樂器的研究中,大多數學者的關注點仍然只是柳琴。筆者認為還應從整支樂隊入手,分析大大小小的各種相關樂器,這樣的研究才更加完整。
對于某音樂事象的研究必須要了解其起源以及如何發展變遷,目前,關于柳琴戲起源流布方面的研究不算太多。杜景茂與侯長俠《柳琴戲的淵源與演變》、李榮的《泗州戲的起源及其形成探析》都從柳琴戲的起源切入,從最初作為乞討要飯的哼哼調,到現在的民間戲曲劇種,柳琴戲經歷了二百多年的演變。目前,柳琴戲仍在流傳,可見柳琴戲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扎根之深。在《柳琴戲的起源與發展——以滕州市柳琴劇團為考察點》一文中,作者任珍以滕州市柳琴劇團為考察對象,梳理了柳琴戲的起源與發展。此文中的柳琴戲起源與此前的起源說法略有不同,但因都是傳說,沒有真實資料可究,不過可以確定的大致時間都是清代。在柳琴戲的發展一節中,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將柳琴戲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柳琴戲從一、二人簡單說唱逐漸發展為人數多達上百人的大劇團。對于柳琴戲起源的研究,作者結合史料進行了闡述。
對柳琴戲起源的研究多集中在故事傳說層面。與其他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相似,這種藝術的產生都與古代社會人民生活相關,柳琴戲的流布也局限在我國中原地區淮河流域一帶。
柳琴戲音樂文化的傳承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關于此方面的研究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比較可觀。李春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以蘇北柳琴戲為例》和《徐州柳琴戲現狀與特點分析》分析了柳琴戲的傳承現狀并對其在蘇北地區的發展進行展望,認為柳琴戲作為土生土長的蘇北民間藝術不應就此消亡,必須加大重視,傳承柳琴戲的任務不容忽視。李春穎的《從藝校教學到師徒傳承——兼論恢復柳琴戲師徒傳承模式的價值和意義》一文從傳承方式角度對柳琴戲教學進行比較研究,一方面介紹藝校教學模式,對現代教育體制下的柳琴戲教學提出了質疑,認為這種教法不太利于培養出優秀的柳琴戲人才;另一方面對師徒傳承教學模式進行展望,并舉出成功案例,證明師徒傳承比藝校教學更具價值和意義。童玉嬌《柳琴戲的藝術風格與傳承研究》首先簡單梳理柳琴戲的藝術風格,認為其具有唱腔別致、伴奏形式多樣、樂器種類豐富、角色鮮明的特點;其次總結柳琴戲的發展現狀和傳承策略。高靜的《淺談柳琴戲的歷史傳承及其時代變遷》從歷時性的角度對柳琴戲的傳承變遷進行分析,但在柳琴戲發展階段,作者直接從抗戰時期開始闡述,并沒有對此前的柳琴戲進行解讀。筆者認為,歷史傳承要從源頭談起。
縱觀柳琴戲的傳承與保護策略,學者們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其提出的建議大都一致,均為學校與政府發揮作用,促進柳琴戲的傳承。
總的來說,柳琴戲演員人物方面的研究不多,一般都是演員或樂隊人員以自己的口吻描述參與柳琴戲工作的感受。比如,孫梅《泗州戲藝術魅力——我在〈貧女淚〉飾演趙玉蓮的感受》、付晉青《亞玲,我們下次再見》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讓我們感受到演員在戲中盡心盡力的態度,感受到他們對于柳琴戲這一藝術的熱情和良好專業素養。
對于柳琴戲相關人物的研究,筆者認為還可以再多一些,因為從親歷者身上或口述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更深入的內容。
通過對中國柳琴戲音樂文化相關文獻的梳理與解讀,筆者對其現有成果與發展方向有了基本的認識??v觀上述文獻,國內關于柳琴戲音樂研究的特點為:
1、研究成果較為豐富,研究論題關注度較高的依次為:柳琴戲的傳承研究、柳琴戲音樂本體研究、柳琴戲樂器研究、柳琴戲演員人物研究。
2、在研究視角的選擇上更加多元化。柳琴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學者們對其研究也投入了更多的熱情,而且對柳琴戲的傳承和藝術價值抱有極大的信心。
但整體上,筆者認為還有不足之處:
1、對于柳琴戲的研究雖然有不同視角,但很多內容都是重復的。比如,柳琴戲起源和關于它的諺語,筆者在很多文章中看到的都一模一樣;
2、關于柳琴戲的研究缺少跨區域的研究,柳琴戲不止在一個地區存在,但大多數人還沒有從跨區域角度研究;
3、對柳琴戲的研究缺少“將音樂置于文化中去研究”的視角,從這一點來看,筆者認為柳琴戲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4、大多數有關柳琴戲音樂的研究,只論述理論,缺少譜例的例證,顯得有點文學化。
總的來說,柳琴戲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柳琴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傳承與發揚柳琴戲,也是對我國藝術寶庫的進一步補充和豐富,期待這一領域有更好的成果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