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偉
(湖北藝術職業學院 舞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維吾爾族舞蹈是我國民族舞蹈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擁有著獨特的魅力,能夠充分反映維吾爾族的生活環境、思想特征和文化背景。本文主要分析維吾爾族舞蹈的發展狀況及其具有的審美特征,詮釋其展現的魅力。
舞蹈起源于人類求生存、求發展的勞動實踐和其他多種生活實踐,至今仍在世界各地流傳。各民族所呈現出的舞蹈內容異彩紛呈,都是我國的瑰寶。從遠古時期一直到現在,我國各民族人們的風俗習慣、愛情、婚姻、生活都與舞蹈藝術緊密結合在一起。舞蹈深深地滲透到人們的實際生活之中,并且廣泛融入人們的心中。民族舞蹈是各民族的藝術結晶,這也是眾多舞蹈可以傳承至今的主要原因。我國很多民族舞蹈可以傳承千百年之久。
維吾爾族舞蹈作為民族舞蹈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維吾爾族人民的心理素質以及審美理想。隨著維吾爾族舞蹈的形成,在維吾爾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舞蹈也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項審美性內容。本文主要探討維吾爾族舞蹈的審美特性,所以需要清楚地了解歷史上維吾爾族舞蹈具體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維吾爾族最主要的來源有兩支:一支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另一支是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
維吾爾族自古就居住在中國西北部地區,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維吾爾族傳統文化表明,舞蹈藝術已經融入本民族人們的生活以及勞動之中,并且形成了相對比較成熟的理論依據,成為了當地不可或缺的藝術形式之一。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從最開始簡單模仿到無意識自娛性發展,到最終擁有較高藝術價值的舞蹈內容,維吾爾族舞蹈不斷發展,舞蹈種類也越來越多。在維吾爾族發展過程中,不同時期經濟文化生活是不同的,他們的舞蹈能夠凸顯出不同時期的特色。經過長期的發展,各種特色融合在一起。現在的維吾爾族舞蹈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同時,吸收了外來文化,凸顯了民族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歷史上的每一個民族都擁有著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并且在社會中創造出了一整套能夠清楚反映民族生活以及思想情感內涵的藝術。其中,各民族的舞蹈藝術具備一定的審美特征以及豐富的表現形式。每一個民族的人們在聽到自己熟悉的音樂和舞曲時,都會情不自禁地變得興奮,并且會把這樣的情緒傳遞給身體各個部位,從而使肢體動作隨著舞蹈的韻律不斷變化,身體也自然而然地進行舞動,這也是群體審美意識中最為本能的體現。
維吾爾族舞蹈所呈現出的共性審美特點就是審美群體意識的最終體現。維吾爾族的舞蹈具有一定的共性。由于人們居住的地理環境、方言、服裝、行為習慣的差異以及宗教信仰的影響,產生了獨特的審美情趣。維吾爾族人們所使用的服飾不僅花樣比較多,并且能夠凸顯出當地的特色。大多數維吾爾族的婦女喜歡色彩對比比較明顯的明亮的紅色、綠色服裝,男性則更講究黑白搭配的效果,比較粗獷奔放。在其具體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清楚地了解到有些服飾的款式與當地出土文物相對比較相似,這凸顯了一個地區文化歷史的積淀,也體現了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維吾爾族舞蹈的主要特點就是身體各個部位之間的靈動性、眼神上的配合以及情感上的表達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維吾爾族女子跳舞的過程中,腰部是非常柔軟的,步態是輕盈的。這能夠在舞蹈過程中清楚地展現。這樣的舞蹈形式各具特色,也需要在關鍵時刻做出一些技術性的動作。在民族舞蹈表演的過程中,呼吸的特點也是至關重要的。維吾爾族的舞蹈講究呼吸短而粗,同時具備屏氣快呼和快吸等特點。
一般情況下,維吾爾族舞蹈是在人們生活的過程中產生的,這也屬于民間舞蹈通常的來源。維吾爾族人民歷史上曾信仰很多宗教,其中包括伊斯蘭教等。這些宗教的存在,使維吾爾族的舞蹈帶有很強的宗教氛圍。維吾爾族舞蹈被當地人所喜愛。這也是表現人們內心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維吾爾族舞蹈中,最受關注的是姿態、節奏和旋轉。為了在外形上給人一種高大、筆直的感覺,跳維吾爾族舞蹈時必須保持挺胸的姿勢,在舞姿變換時,舞者要對舞蹈動作進行一定的藝術性加工;節奏是在改變有規律性動作的瞬間產生的微小震動,能夠在自然環境中有效地連接動作。維吾爾族舞蹈最重視頭部、眼睛和手腕的力量,腰需要快速旋轉。這也是維吾爾族舞蹈最重要的基本技巧,其中,尤其強調旋轉的重要性。
薩瑪舞是維吾爾族較有代表性的宗教祭祀樂舞。“薩瑪”,阿拉伯語意為“蒼穹”“天河”“太空”等意。傳到新疆,“薩瑪”變異為古代維吾爾族信仰過的一種原始宗教,在祭祀時,他們用歌、鼓、舞等形式,祈求神靈賜予豐收。這種形式逐漸從祭祀禮儀演變為維吾爾族人在年節時歡跳的一種集體民間舞蹈。薩瑪舞現在是維吾爾族地區常見的一種具有風俗特色的舞蹈,主要是伊斯蘭教節日時男性專用的廣場舞。盛行這種舞蹈的地區有喀什等。在新疆,薩瑪舞所使用的伴奏樂器主要是嗩吶和鐵鼓。薩瑪舞動作單一,但與鼓點緊密相扣。這個舞蹈表現得比較平穩、舒展。放下腳的時候用全腳著地,身體向下下降,舉起手的時候雙手配合身體的動作輕輕搖晃。
所謂盤子舞就是使用道具盤子來表演的舞蹈,在喀什、烏魯木齊、庫車等地比較流行。盤子舞最初是在民間表演的,后來逐漸成為舞臺上的表演節目,通常需要一位女性單獨表演,表演時女性拿著盤子,用竹筷配合著音樂一邊擊打一邊跳舞。
賽乃姆在新疆各地廣為傳播。賽乃姆舞蹈特點表現在身體各部分全面調動、細致運用、巧妙配合、各顯神通。尤其是頭、肩、腰和手腕的動作,微妙細膩,變化多端,出人意表,魅力無窮。賽乃姆的表達方式非常自由,對維吾爾族人民的影響非常深遠。比如,維吾爾族人民一有祭典或開心的事,就會不自覺地搖搖頭。在發展過程中,賽乃姆也融合了不同的舞蹈藝術形式。
多郎舞是一種按照多朗“木卡姆”(大開支套曲)的音樂節奏跳的雙人對舞,舞蹈形式非常嚴格。多郎舞表演時有固定的順序。每個多朗“木卡姆”有五個曲子。最后,全舞達到高潮時,舞者原地急速旋轉。其舞蹈風格健康、開朗、有力。
民間舞蹈的出現不僅僅是為了烘托氛圍,也是為了宣泄人們所具有的情感。這兩者如果能夠有效結合和展現,就能凸顯出舞者內心所呈現的變化。在維吾爾族舞蹈中會出現各種跪轉、下轉、空轉、平轉,其中所講究的就是速度要快,驟然停止,凸顯出獨特的藝術風格以及文化所具有的內涵。
維吾爾族舞蹈最大的特征即通過身體不同部分之間的變化和眼神表現出自己內心的感情。維吾爾族舞蹈有著比較獨特的風格和韻味,最主要的是豪放、熱情、細膩和溫和。維吾爾族的舞蹈在大部分規則性的動作變化之間存在一瞬間的細微的顫動,這樣可以使整個動作變得非常自然。在跳維吾爾族舞蹈時,離不開旋轉。旋轉在啟動的時候速度要快,停止的時候也需要驟然而停。而且音樂伴奏大多數都會進行藝術性加工,以便凸顯維吾爾族舞蹈所具有的民族色彩和豐富的內涵。
綜上所述,在我國各民族人們生活生產勞作的過程之中,舞蹈、音樂等藝術逐漸衍生出來。這是人們情感的一種表達,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對維吾爾族人民來說,舞蹈是當地人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民族舞蹈深深地烙印在人們日常的生活之中。所以,這樣的舞蹈不僅擁有一定的藝術美感,也充滿民族的特色。本文以維吾爾族的舞蹈為核心,回顧了維吾爾族舞蹈的起源,逐步了解維吾爾族舞蹈與維吾爾族人民日常生活的聯系,重點闡述了維吾爾族舞蹈旋轉的審美特征,同時也探討維吾爾族舞蹈發展的具體形式,希望以此了解我國民族舞蹈的發展現狀,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