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 音樂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1804-1857)被尊稱為“俄羅斯音樂之父”,是俄羅斯第一位擁有著世界影響力的作曲家,在他之后,著名的“強力集團”——由巴拉基列夫、穆索爾斯基、里姆斯基·科薩科夫、鮑羅丁、居伊五人組成的作曲家社團出現了,從此確立了俄羅斯音樂在世界上不可小覷的地位。
俄羅斯民族樂派的誕生不是偶然。俄羅斯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處于歐亞大陸北部,地跨歐亞兩大洲,由194個民族組成,和中國一樣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俄羅斯的歷史和東歐、北歐一些國家的歷史有很大關聯,這些國家有的民族分裂,有的受到經濟剝削,有的慘遭文化壟斷,在這種民不聊生的環境中,資本主義進步思潮開始發展,爭取民族獨立和復興民族文化的思想開始萌芽發展,在這種思想中誕生了一批優秀的、具有強烈愛國情懷的、具有民族色彩的偉大藝術家,民族樂派就此誕生。但俄羅斯民族樂派也并非一朝一夕之成就,它的成果源于俄羅斯悠久的歷史中沉淀下來的民間歌謠和民俗音樂,音樂家們通過對這些“寶貴財富”的收集整理和歸納精煉,才創作出許多優秀的音樂作品。俄羅斯民族樂派的誕生,豐富了世界音樂藝術的色彩,推動了世界音樂的發展。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幾乎包含了所有音樂形式,題材、體裁豐富,僅鋼琴作品就包括了鋼琴小品、奏鳴曲、協奏曲、室內樂、圓舞曲、即興曲、諧謔曲等等,每首作品都扣人心弦,頗具民族風味。
1.《第一鋼琴協奏曲》Op.23,降b小調,是柴可夫斯基創作于1874至1875年間的作品,這部作品被譽為是俄羅斯鋼琴音樂的頂峰,是柴可夫斯基作品中最出色、最常被大家演奏的一部作品。
2.《四季》Op.32,是一部鋼琴套曲,創作于1875至1876年間。這部鋼琴套曲包含12首作品,并且每部作品都有副標題,描寫了一年中每個月的景象和性格,其中以六月《船歌》和十一月《雪橇》最為流行。
《杜姆卡》又稱《悲歌》,“dumka”在俄文中的意思是“沉思”或“想”,在《牛津簡明音樂辭典》上是這樣詮釋《杜姆卡》的:“《杜姆卡》是一種斯拉夫民間敘事歌,起源于烏克蘭,其中悲哀的和快速的節奏相交替”。《杜姆卡》是一首敘事性質的悲歌,當時的俄國正遭受沙皇的統治,人民的生活處于黑暗之中,柴可夫斯基有著深厚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尊心,他同情人民,又非常地熱愛生活,他希望俄國人民可以積極面對苦難的生活。《杜姆卡》這部作品將俄羅斯人民受到壓迫時的“悲涼”與俄羅斯人民對生活的熱愛以及輝煌舞蹈的場面相結合起來,得這部作品的感情色彩極其豐富,音樂極具感染力。
1.民族性
在《杜姆卡》這部作品中,柴可夫斯基運用了大量的民間音樂素材,如模仿俄羅斯民間樂器古斯里的音色和演奏特點,以及“斯拉夫”舞曲風格的熱烈活潑的音樂片段的加入,使得這首作品有著非常濃烈鮮明的民族特征。
在樂曲的開頭引子部分,主題的旋律在右手部分出現,而主題的旋律是以級進為主,并沒有出現明顯的大跳,這種旋律線條走向平穩、音符時值悠長的旋律特點,正是俄羅斯民間音樂旋律的特點之一。其中有些和弦使用了琶音奏法,這種音色正是模仿俄羅斯民間樂器古斯里,給這首作品的民族性增添了點睛之筆。
2.悲情性
《杜姆卡》這部作品以c小調開始,奠定了悲傷、凄涼的感情基調,全曲的第一個和弦充滿了憂傷,像一個步履蹣跚的老者走在寒風凜冽的冬日,但他頑強不屈的精神始終支撐著他走向終點。在整首作品的尾聲部分又重復了一遍主題旋律,給人的感覺仿佛第二部分熱烈舞蹈的場景如流星一般一閃而過,又回到了黑暗、壓抑的現實之中。而全曲最后兩個小節的和弦,作者設置了一反常態的ff的力度記號,像是俄羅斯人民不愿向黑暗屈服,要為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生活做抗爭的剛毅的精神,使得這首作品在悲涼中又透露著堅強不屈的抗爭精神。
《杜姆卡》這首作品共有138小節,整體分為三大部分,屬于A-B-A的結構,是一個典型的單三部曲式結構。
第一部分:1-45小節,整體調性為c小調,這一部分的主題音符時值長,旋律悠揚緩慢,凸顯了俄羅斯民族的生活氣息,整體的情緒帶給人一種訴說感。后半部分主題旋律換至左手,同時右手部分的伴奏織體的節奏型變向密集,使得音樂的情緒向上推動。最后在一連串的十六分音符和三連音的雙音交替彈奏中結束了這一部分的訴說,最后的休止符也帶給聽者無盡的思考。
第二部分:46-113小節,整體調性為?E大調。這一部分和第一部分的音樂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有濃烈的斯拉夫舞曲的風格,情緒熱烈高漲,力度強,速度快,完美呈現出了俄羅斯人民熱愛生活、能歌善舞的特點。
第三部分:114-138小節,是第一部分的再現,也是全曲的尾聲,這一部分相對于第一部分來說,音區低了一個八度,和聲層次減少,在音色聽覺上會顯得更加沉悶困苦,使人在一閃而過的熱烈舞蹈后開始沉思,重新回歸到現實的苦悶生活之中。
音色是檢驗演奏者演奏作品質量的重要因素,而直接影響音色好壞的因素就是觸鍵。音色是處理鋼琴作品中最難把握的,想要完美呈現作曲家的意圖,就必須學會處理不同的音色。
首先,演奏者在演奏作品之前,一定要對將要演奏的作品在腦海中有一個很清晰的認識,然后才能對這首作品有自己的解讀,腦海里要想象到自己想要的音色,有了對聲音的想象后,才能對音色有不同處理的觸鍵方式,才能盡量做到想象中的音色。
鋼琴的觸鍵方式千變萬化,不同時期的作品也有不同的觸鍵方式。我們可以把鋼琴想成是一個打擊樂器,演奏者給它什么樣的力,它就會發出什么樣的聲音,比如觸鍵深淺的不同、觸鍵快慢的不同、手指觸鍵部位不同、觸鍵面積不同等等,都會導致彈出的音色發生變化。柴可夫斯基的《杜姆卡》這首作品中關于音色的變化也是千變萬化的。比如在譜例1中,整體情緒都處于悲涼狀態之中,速度緩慢,句子悠長,在這種樂句中,演奏者的腦海中一定要有音樂,即內心的歌唱性,同時手要盡量貼鍵,下鍵速度慢但深,這樣可以讓句子旋律更加悠長,音色厚重深沉。
在樂曲的第二部分,作者想要表達和第一部分完全不同的情緒狀態,這一部分活潑生動,和第一段的悲涼、深沉需要形成鮮明的對比,所以觸鍵方式需要發生改變。在活潑的句子中,手指在有彈性的彈奏的同時,力量要全部集中在指尖,干凈利落地抓住每一個音,不能拖拖拉拉,在注重音的縱向的顆粒感的同時,也要注意橫向進行的旋律音,突出右手小指部分的旋律音,使音樂進行更有推動感。
在樂曲的第78小節,整體情緒由熱情歡快轉向了靜謐的場景,對音色和觸鍵的要求和前面兩部分又不相同。這一部分對演奏者的多聲部音樂的處理要求很高,聲部與聲部之間的關系要處理好,要做到突出高聲部透亮清澈的旋律音,這要求右手小指的觸鍵部位要集中在指尖最前端,右手低聲部的音則是一種襯托高聲部的存在,手指的觸鍵面積要相對更大,力度更柔,就像是天空中飄著的云要襯托出滿天星的璀璨光芒一樣。
音樂情緒的處理離不開對力度強弱的把控。在《杜姆卡》中,力度層次非常豐富,從ppp到fff的力度都有運用到。
在全曲的第一部分中,力度變化起伏不大,情緒平緩,1-22小節整體力度是p,中間包含了一些漸強漸弱;在23-32小節,主旋律出現在左手,右手變為伴奏部分,整體力度更弱,變為pp。
在第二部分中,整體力度相對于第一部分變強,最強達到了fff,個別音用到了sf。和第一部分相比,力度的起伏變化更大,情緒高漲,在這一部分中的力度雖然很強,但要控制音色,不能過于“炸”,需要演奏者演奏出渾厚、雄壯的力度,這樣才能描繪出盛大的舞蹈場面。
在第三部分,即樂曲的尾聲部分,整體力度非常弱,演奏者很容易將弱音彈虛,這是因為對手指的控制力不夠。越需要彈弱的部分,對手指的控制力的要求就越高。在整首樂曲的最后兩個小節,力度達到了ff,和第三部分整體的弱力度形成對比,這時我們需要運用到腰腹、手臂的力量,瞬間將力量傳送到手指尖,在休止符處應屏住呼吸,積蓄力量再彈最后一個音,保證這兩個音具有充分的爆發力,從而結束全曲。
柴可夫斯基的《杜姆卡》有著深厚的俄羅斯本土文化的特色,充分表達出當時俄國的民族性、悲劇性等特點,并將俄羅斯的民族性特點和當時浪漫派的和聲色彩相結合,鑄就了這樣一首在技術上、內涵上都堪稱傳世之作的鋼琴作品。演奏者想要完美演繹這首作品,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歷史條件,才能把握好整首作品的風格特征,其次要求演奏者具備精湛的技術技巧和敏銳的聽覺乃至內心聽覺。本文對這首作品的背景以及樂曲進行了簡要分析,希望可以為廣大鋼琴演奏者提供些微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