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澤華
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倫理”一詞有著不同的含義。倫理影片則被定義為:以道德倫理問題為題材內容的影片,主要表現家庭、婚姻、愛情、友情主題,通過生動感人的故事謳歌誠摯的親情、友情和愛情,譴責背叛和不忠,具有明顯的勸喻警世的含義。受到儒家文化“家國同構”的影響,在中國電影百余年的發展過程中,倫理片一直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類型,其內涵隨著時代不斷變化。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有不少華裔導演進入歐美等國的主要電影市場,該群體自小受到中華文化熏陶,長大后卻依循西方資本主義思想路徑成長發展。這樣的成長經歷給他們帶來了“文化認同危機”。和中國導演所拍攝的倫理片主要探討與中國社會背景、時代現狀緊密相關的取材視角不同,美國華裔導演更多傾向于借影片中人物的行動,探討中西方價值取向的差異,以及在美國的社會環境下華裔群體的生活狀態。華裔導演雖身處美國,出身美國中產階級家庭,但他們血脈中依然根植中華文化的情感基因,獨特的文化認同關系使得他們的影片有著顯著特點:戲劇沖突主要表現在中西方不同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的差異,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主要反映了他們內心疑惑的掙扎與解答。面對必然回歸的中華文化與無法逃離的美國文化,這些華裔導演通過影像找到了和解的方式。
第一位華裔導演是叫做馬里恩·王(Marion Wang)的女性,1916年,她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默片電影作品——《關公的咒語:當遠東和西方融合的時候》。影片圍繞在舊金山中國城的一戶華人家庭展開,展現了這個家庭中原配妻子的狠毒與新納小妾的善良,向西方觀眾呈現出一系列有關封建中國的婚嫁陋習。片中女性命運與當時美國的社會環境及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女性角色的人格受到傳統禮教的壓力與迫害。以現在對于電影的評判標準,該影片情節簡單、人物形象臉譜化嚴重,但是故事內容起承轉合完整,緊緊圍繞“家庭關系”進行探討,是美籍華裔導演在倫理片方面的奠基之作。通過該片,華人世界的倫理生活為海外所知,片中的中國人一反早期好萊塢電影中刻板、猥瑣以及反面的印象。
1972年中美建交之后,在美國發展的華裔影人數量顯著提高。除了李小龍、盧燕、鄔君梅、陳沖等進軍美國影壇的優秀演員之外,這一時間也出現了不少知名的華裔導演,他們的作品主要集中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其中以王穎導演為典型代表。王穎善于拍攝反映華裔家庭人際關系的影片,以表現其中人物身在他鄉的生存狀態為主,兼表達華人家庭倫理立場。如1985年的喜劇電影《點心》就主要聚焦在一對華裔母女的身上,表現了中國傳統倫理與美國現代價值觀之間的沖突,和《點心》齊名“華人三部曲”的《陳失蹤了》《一碗茶》也同樣表現了美國華人所面臨的心理與生活中的困境。難能可貴的是,除了表達不同代際之間存在的問題,以及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之外,王穎導演的作品亦不缺乏人類普世價值觀的關懷。1993年的《喜福會》圍繞解放前夕從中國大陸移居美國的四位女性,以及她們女兒之間的情感沖突與恩怨離合而展開,傳奇的時代背景與社會環境對她們的人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該影片也成為了王穎導演反映華裔群體家庭倫理的經典之作,令其成功打入好萊塢電影體系,這也標志著華人電影在美站穩根基。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導演李安在電影界橫空出世,筆者認為,“父親三部曲”的出現代表著華裔導演在影片中表現“家庭倫理”的真正成熟。《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這三部電影圍繞三個性格迥異的父親形象展開,對三個處于新舊時代交替下的家庭進行了表現,展現了中國傳統家庭倫理與西方文化價值觀的沖擊。相比王穎時代,以李安“父親三部曲”為代表的倫理片更關注身處美國的傳統中式家庭在面對中西倫理道德沖突、新舊時代觀念變化,以及由此引發人際關系的變動時身處其中的人物情感變化。相較于前一個階段的落點主要在“家”而言,李安的父親三部曲將倫理片聚焦在具象的“人”上,以個體行動推動劇情展開,進而對整個時代予以反思。此外,這三部父親三部曲的劇作結構全部遵循“起承轉合”的中式傳統戲劇的設定,這樣一來,李安的倫理片是一種從主題,到劇作由內到外的“中式”化。
在李安等前輩導演的影響下,近年來,新生代華裔導演繼續用影像反映著華裔群體對于家庭倫理的理解。相比之下,“新生代”華裔導演以青年人的目光,審視華人群體所面臨的文化境遇,并在其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倫理回歸”路徑?!啊律绹A裔導演則以類型繁多的電影創作聚焦于青年一代華人移民的現實生存和“文化身份”,既表現他們對于美國社會的批判性認同,也表現他們對于中國文化的探尋、質疑和期待?!?019年,由王子逸導演的《別告訴她》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音樂/喜劇類電影最佳女主角雙提名、第35屆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影片及最佳女配角等多項榮譽。
在《中華文化要義》一書中,作者梁漱溟曾談到中國是一倫理本位的社會,“人生實存于各種關系之上,此種種關系,即是種種倫理?!毕啾戎拢鞣缴鐣t為個體本位。在電影《別告訴她》中,導演王子逸、女主角碧莉與其他感同身受的觀眾一起,在碧莉歸國的經歷中,實現了中美文化差異的和解,尋覓到丟失在記憶中的中華倫理認同。
倫理離散:生死謊言下的價值碰撞。在《別告訴她》的開始,主人公碧莉對于中華倫理的認知尚處于離散的狀態,電影借主人公母親之口進行了表述——“大家都覺得你不回去比較好。”查爾斯·霍頓·庫里的“鏡中自我”理論認為,人們對于自我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人的評價而產生的。碧莉母親口中“大家”與“碧莉”的割裂,恰恰說明對于二代移民來說,他們與中華文化之間的離散是雙向且主被動兼具的。
對于主人公這一倫理認知離散的表現,影片用大量的篇幅進行了描述?!秳e告訴她》的英文翻譯為The Farewell,中文意為“告別”,含義的不同強有力地點明了影片核心討論的話題——當親人時日無多之時,我們應該選擇保守秘密,還是選擇認真告別。對于從小接受美國價值觀熏陶的碧莉來說,她所選擇的無疑是后者,但母親卻告訴她,對于中國人來說,不是癌癥殺死了他們而是恐懼。碧莉的情緒失控與對此舉的不解,恰恰說明了她身處中華倫理認知之外的迷茫。在碧莉結束了與父母短暫的交談之后,導演用一組無臺詞的鏡頭書寫了她的心境——惆悵且帶有一絲悲涼的背景音樂壓過了嘈雜的環境音,無論身處何處,碧莉都仿若神游在外。此時此刻,對當下美國生活習以為常的碧莉因為與中國家庭藕斷絲連的文化身份而出現了“身份認同危機”。在經過一番掙扎之后,碧莉做出了自己的選擇——踏上尋覓自我身份與家庭倫理的歸國回鄉之旅。
倫理尋覓:彷徨迷茫的回鄉之旅。從碧莉決定回國,到婚禮正式開始的整個過程,她內心的掙扎——接受——再掙扎——再接受不斷反復輾轉。碧莉回國所看到的一切,就是她重新踏上故土之后對于這片土地的初步印象,兒時的熟悉感被替代,更多的是焦慮、壓迫與陌生。
從碧莉與家人的討論中可以得知,在美國社會,向病人隱瞞他的病情不僅不被允許而且是違法的,但這一行為在中國卻被廣泛接納。除了面對“死亡”的不同態度之外,影片中隨處可見對中美差異的探討。面對“你覺得住哪里更好,中國還是美國”的問題,碧莉的回答只有“不一樣”三個字。碧莉的回答同樣也是導演王子逸的回答。
相較于碧莉身處兩種文化之中的彷徨,碧莉的父輩們在經過數十年海外生活之后,在價值觀方面有著堅決的選擇。全家人的第二次聚餐中,看似其樂融融的一家人僅僅維持著表面的和諧,“面子”之下不同的價值觀暗流洶涌,飯桌話題始終圍繞“錢”這一核心展開。相比奶奶,碧莉的父母很大程度上已經被美國價值觀同化,他們對待碧莉非常嚴苛,甚至毫不客氣地在餐桌上說碧莉是一只“要跌的股”。而奶奶更多是對碧莉的疼惜與包容——她是一個疼愛孫輩的傳統中國奶奶,而這些恰恰是潛藏在碧莉心中在美國生活多年所缺乏的。
隨著影片的繼續,碧莉的尋根訴求在一次次的中國傳統“家”文化的體驗中得到滿足,奶奶在爺爺墳前念念叨叨地對每一個人寄予期望,婚禮前忙忙碌碌的籌備,同父親姑姑的洗浴按摩,和奶奶一起打太極拳等,每一件事都在碧莉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文化印記。也正是這些符號,進一步賦予了碧莉中華文化身份,也進一步縮短了碧莉與華夏母體之間的距離。
倫理回歸:天倫之愛中的認同和解。在電影的劇作結構中,當主人公陷入進退兩難的境遇時,常常會有一個重要的“局外人”介入劇情,起到扭轉局面的作用。在《別告訴她》中,為奶奶檢查身體的年輕醫生便扮演了這樣的作用。在英國留學多年的他十分理解碧莉心中的顧慮,他告訴碧莉在中國文化中,善意的謊言不等于謊言。此刻,影片已經過半,在經歷了半程的追尋之后,之前謊稱自己不會彈琴的碧莉用一首鋼琴曲表達了自己最終的“抉擇”。琴聲急促且略顯焦慮,緊縮的眉頭凸顯了碧莉此時的掙扎,掙扎過后迎來的是徹底和解的釋然。
在為新娘子找耳環的那場戲中,導演用大家都在地毯上摸索的動作暗喻了這些身處海外的家人們摸索半生的人生境遇。隨后碧莉對母親提出自己想要回國照顧奶奶的愿望,她的愿望被母親無情的冷嘲熱諷拒絕了,碧莉終于忍不住告訴母親她兒時僅存的幾段快樂的記憶就是在奶奶家度過的日子。美好的童年幻象與殘酷冰冷的現實形成鮮明對比,這也表現了美國華裔群體當下的情感現狀:中華母國保有著自己的童年記憶,只有身處家鄉那熟悉的歸屬感才會重新回歸,但長大成人的他們已經與這些記憶漸行漸遠。
在婚禮開始時,碧莉已經徹底明白了親情倫理之于自己的意義,她愿意主動去接納家人的行為,與小姨奶奶一起心照不宣地堅守這個秘密——拍完全家福的碧莉狂奔向醫院攔下檢查報告,主動找復印店將奶奶的報告改成了良性。
經過這趟旅程,碧莉回到了美國,即使要繼續面對艱難的生活、高昂的房租、未知的未來,但奶奶的愛成為了碧莉在美國的力量支柱,這也隱喻著中華文化對于美籍華裔的支柱性價值。來自奶奶的溫暖治愈了碧莉心中的文化認同危機,也化解了她在美國大環境下身為“局外人”的尷尬,走在紐約的街頭,碧莉一聲與奶奶打太極拳時學到的“哈”即是對過去的釋然,也是對未來的期待,更是對中華傳統倫理表達的極致認可。
“中國人傳統的情感表現也往往較含蓄而忌直露,較內斂而少宣泄?!薄秳e告訴她》雖然圍繞對“死亡”的探討而展開,但是全片的氣氛卻很少有悲憫壓抑的感覺,這足以感受出導演王子逸的倫理觀。電影也沒有表示中美價值觀孰優孰劣的價值取向,開放式的結局也正表明中美文化并非簡單的二元對立,雖為碧莉的尋根之旅,但所尋找到的最終結果實際是中美文化間的和解。即使身處他鄉,但遠在千里之外的中華倫理血脈一直源源不斷地為異鄉游子輸送著力量,這也正表明了“新生代”華裔導演們對于倫理電影的理解:時光流轉,但是融在華夏子孫血液中的倫理與親情,仍舊代代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