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融合還是小融合的路徑選擇。迄今為止,我國媒體融合所走過的路是一個小融合之路。所謂小融合就是指媒體之間的整合。這種融合在一點程度上能夠提高效率和影響力,但是歸根結底它只是媒資范圍內的自我整合,有著很大的局限性。而所謂大融合,就是跨行業的整合與發展,運用媒介邏輯、媒介模式和媒介的機制為各行各業的線上重構提供媒介方案,起到促進和穿針引線的作用。二、開放還是封閉的模式選擇。在我國,內容領域一直屬于意識形態的敏感領域,存在相對的封閉性。如果不能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型生產力所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和資源轉化為自己的能量和資源,主流媒體的融合發展、有效引導社會輿論和社會潮流,就是一句空話。三、生產內容還是提供服務的定位選擇。主流媒體在未來的傳播發展中是直接為用戶生產內容,還是為生產內容的人和機構提供專業的服務和保障。在未來的傳播領域發展中一定需要專業主流媒體在關鍵性的內容生產領域起到壓艙石和定盤星的作用,但主流媒體需要從內容生產的一線退后一步,為社會的內容生產起到保障服務的專業作用。(據喻國明于《傳媒》2021年2月下)
一、智能升級:從感知智能到認知智能。敏銳感知、深刻理解、精準推理的智能升級將持續驅動視頻媒體內容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全鏈路智能化,人工智能提效降本作用得以最大化發揮,同時探索激發人工智能的內容創造潛能。二、交互升級:從圖形界面到自然交互。智能視頻媒體發展突破還在于交互升級。人工智能技術加持下,人機交互將被重新定義,進而重新定義我們與智能視頻媒體的關系。未來智能視頻媒體將更加“善解人意”,扮演信息渠道、個人助理甚至陪伴者等多元角色,人機協作更加深入。三、生態升級:從局部合作到透明互信。未來,在全球人工智能開源開放趨勢下,視頻智能化生態也將從局部合作走向進一步開放,合作更加透明互信,讓更多人和機構都能享受到視頻媒體智能化升級帶來的紅利。(據徐珂韓冰于《電視研究》2021年第3期)
一、重新定位。隨著傳統媒體的渠道價值被移動終端與社交媒體稀釋,以廣告為主的盈利模式已經搖搖欲墜,廣播媒體若要真正實現深度融合轉型,必須果斷放下曾經作為壟斷平臺的主導思維,以服務者的姿態嵌入生態,與流量平臺展開全方位合作,摸索并適應新生態的規則,成為流量平臺的頂級合作者,與用戶建立更為緊密的連接。二、布局未來。廣播未來的發展機遇是全面云化,創新服務,掌握用戶。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可以全天在網,隨時連接服務,未來媒體需要更智能準確地分析用戶,并以此為基礎持續創新迭代產品與服務,支撐其發展需求的基礎設施必須功能強大。公有云廠商服務具有規模效應,可按需使用、按量計價,利用公有云服務將大大降低媒體生產的成本,先與公有云生態靠攏的媒體必將獲得先發優勢,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廣播媒體深度融合轉型,要在現階段利用各種手段與用戶建立強鏈接,掌握核心用戶,布局新時代產品,實現增量。三、重塑文化。創新的道理與人生相似,衰老不可逆,在青壯年時培育下一代,血脈才可得以延續。雖然現階段廣播媒體身處逆境之中,卻也是難得的創新機遇期。傳統媒體應當回歸“營銷專家”的角色,從銷售自身渠道變為整合多渠道資源的用戶資產管理者,探索全新的服務場景,為客戶精準適配“人、貨、場”。能幫助用戶與客戶提升效率、賺錢,或者能幫助他們節約時間、省錢,媒體的運營與商業模式才能更暢通。在媒體創造價值的道路上,價值是因,利潤是果,創新是手段。為他人賦能,才能與他人共贏。(據王偉于《中國廣播》2021年第3期)
一、一味強調體制機制,忽略方式方法問題。在探索經營轉型路徑時,體制機制是繞不開的話題,必須進行改革與調整。但更多情況下,阻礙媒體經營工作轉型的是方式方法問題。因此,不能簡單地以體制機制問題掩蓋方式方法問題。二、缺乏具體抓手和載體,只抓改革不抓項目。不少媒體談到媒體融合和經營轉型,必先抓改革。從傳統媒體的工作機制,到產業模式的創新,再到組織和人員的變革,涉及方面廣,跨度時間長,改革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主流媒體長期形成的體制機制及運營模式有其歷史性,改革是系統工程,短期內難以見到實效,完全投身改革而不顧眼前發展,可能會錯失經營轉型的時間窗口。三、發展新媒體盲目“燒錢”。新媒體領域風口頻換,項目投資成敗存在不確定性,在尚未找到盈利模式前,盲目“燒錢”很可能拖垮經營大盤。媒體集團需立足自身、立足當下,做好頂層設計,科學估算投入產出比,把應做又能做的事情先做到位,力求用最小的投入達到最好的融合效果。四、執行力不夠強,導致經營效果不佳。媒體經營轉型需要有破冰的勇氣和堅定的毅力。在經營轉型中,一旦確定了戰略方向和商業模式,就要拿出敢于“亮劍”的膽略與勇氣。隨著經營轉型的深入,在面對各種困難和矛盾時,還要有“堅持到底才能勝利”的堅強信念。(據張光輝于《中國記者》2021年第3期)
日前,在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工信部副部長劉烈宏向記者展示了中國網絡建設的“成績單”。在5G網絡方面,工信部數據顯示,中國已初步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5G移動網絡。截至2021年2月底,累計建成5G基站79.2萬個,5G手機終端連接數已達2.6億。預計下半年,5G手機出貨量占比達到80%左右。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5G發展和經濟社會影響白皮書(2020年)》,2020年5G直接帶動經濟總產出8109億元,直接帶動經濟增加值1897億元,間接帶動總產出約2.1萬億元,間接帶動經濟增加值約7606億元。(消息來源:新華社)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對臺灣廣播臺海之聲和“看臺?!毙旅襟w平臺日前開播上線。中宣部副部長、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局長聶辰席,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兼總編輯慎海雄,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劉結一等共同為臺海之聲及“看臺?!毙旅襟w平臺啟動開播上線。據介紹,臺海之聲覆蓋祖國大陸東南沿海、臺灣地區,使用漢語普通話播音,全天播音20小時。節目類型分為新聞和評論、生活服務、文化文藝、音樂旅游四大板塊?!翱磁_?!毙旅襟w平臺以“看臺海”微信公眾號作為主平臺,同時推出微博、今日頭條等賬號和“云聽”客戶端專區,以及海外社交媒體賬號,精心打造多個具有對臺傳播特點的系列融媒體產品。(消息來源:新華網)
近日,逾70家影視傳媒單位及企業發布保護影視版權的聯合聲明,表示將對目前網絡上出現的公眾賬號生產運營者針對影視作品內容未經授權進行剪輯、切條、搬運、傳播等行為,發起集中、必要的法律維權行動;呼吁短視頻平臺和公眾賬號生產運營者切實提升版權保護意識,社會各界應積極對侵權內容予以舉報、刪除、屏蔽。視頻平臺及影視公司發布聯合聲明,稱近年來短視頻自媒體創業領域蓬勃發展,由此引發的公眾賬號生產運營者影視切條侵權情況日益嚴重,大量公眾賬號生產運營者未經權利人授權,將影視作品進行任意剪輯、切條、搬運、傳播等引發盜版侵權問題和糾紛,嚴重侵犯影視作品權利人合法權益甚至損害影視作品的完整性,曲解影視作品內容的主旨原意,影響影視行業的長遠發展,破壞影視行業的健康生態。(消息來源:《北京青年報》)
近日,國家四部委聯合下發了《常見類型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必要個人信息范圍規定》,對39類常見APP在使用過程中,對必要個人信息的采集類型作出了具體規定。當前,我國以網絡安全法、民法典、刑法及其司法解釋為核心的個人信息保護體系已經建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也開始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不過,從相對抽象的立法條文,到具體落實在特定APP應用尚存一定距離,新規通過類型化的方式,將具體應用與抽象規定相結合,對個人信息保護將起到重要抓手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新規不僅列明了各類APP個人信息采集類別,而且還明確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權利向相關部門進行舉報,這就暢通了公眾對個人信息安全監督的權利,也拓展了相關部門對保障個人信息安全的治理渠道,反過來,也更加夯實了互聯網平臺積極履行主體責任的必要性。(消息來源:《光明日報》)
由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共江蘇省委聯合攝制的百集微紀錄片《百煉成鋼:中國共產黨的100年》日前在北京舉行上線開播儀式。該片是用微紀錄片的形式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的有益探索和嘗試,擷取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歷程中的重要事件,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題,以小故事揭示大道理,生動回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重大問題。該片每集以8分鐘的時長,生動講述一個故事,每個故事既相互連貫又相對獨立。該片針對青少年受眾的特點,強化懸念、故事和情感元素的吸引力,使用了動畫、沙畫、情景再現等創作手段,契合網絡及新媒體平臺傳播特點。(消息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日前召開的廣州市人民政府第15屆137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廣州市加快發展國家超高清視頻創新產業示范園區工作方案》。據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制定的《工作方案》,到2022年,超高清視頻及數字內容產業規模將超4000億元。廣州主要城區將建成全國領先的5G網絡,5G+4K/8K超高清視頻將廣泛進入日常生活場景?!豆ぷ鞣桨浮诽岢鑫宕蠊ぷ魅蝿眨喝婕訌姵咔逡曨l內容制作、重點突破超高清視頻技術研發、積極拓展超高清視頻展示應用、逐步完善超高清視頻產權服務、著力提升超高清視頻示范園區品牌。(消息來源:廣州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