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斌
如果從時態上看歷史與新聞的關系,歷史是“過去完成時”,新聞是“現在進行時”。作為新聞人,運用什么手法來展現歷史、啟迪后人,是黨史報道中需要思考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歷史是凝固的、靜態的存在,而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博物館中的文物資料檔案、教材上的歷史,昨天去看它、今天去看它,它一直是它。歷史講解員總是講著基本重復的故事。從這一意義上說,假如我們的報道只是把歷史故事簡單地重復傳播,則不能叫新聞,只能叫資料的復制。
今年是建黨百年,在湖北日報的組織策劃下,本人和同事們在黨史報道中積極探索、大膽創新,運用一些新的手法和技巧,使黨史與現實“聯”起來、“通”起來,從而實現“讓歷史照進現實”的目的。
與一些媒體在黨史報道中運用“記者來到某某紅色遺跡…據講解員說…講解員介紹…”之類的簡單、老套、陳舊的報道手法不同,湖北日報在今年的黨史報道中創新加入“后人”這一重要因素,讓歷史與現實“聯”起來。
湖北日報今年2月起推出的“初心百年 荊楚大地的追尋”建黨百年系列報道,邀請了來自武漢大學、湖南大學、重慶大學等全國30余所高校的百余名“00后”大學生參與采訪團,奔赴紅色遺址,聽黨史專家、居民群眾、革命先烈后人講述紅色故事,通過大學生與革命先輩跨越百年的心靈對話,追尋紅色記憶,在展現百年大黨風華的同時,為年青一代上了一堂震撼心靈的現場黨史思政課。
此次報道中,本人帶著湖南大學“00后”學生黨員耿夢琪等一批大學生探訪中共五大會址。見報稿件中,我們以大學生的所見所聞、所問所悟為一條主線來串起中共五大的珍貴歷史,從而引領讀者聆聽歷史的回響,感受初心的力量。
報道中加入“00后”大學生這一重要元素之后,報道就有了行進式、互動性、揭秘性、內容多縱深等特點。
在湖北日報系列報道“走近開國將軍”中,也加入“后人”這一重要因素。如我的同事王際凱采寫的報道《開國大將王樹聲——三支半槍鬧革命 九死一生向蘇區》結尾寫道:
2021年5月24日下午,在石槽沖村,王樹聲的侄孫王遠榮正在打掃院子。
79歲的王遠榮回憶,自己沒考上高中就回鄉務農,幾個孩子也都在外打工,沒有沾將軍的光。王遠榮說:“‘五爹’(王樹聲)處處為公家著想,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讀者讀至此處,會高興地發現稿件不是黨史資料的重復,而是有一種精神在傳承至現在。這樣就讓珍貴的黨史“活”起來。
在黨史報道中,湖北日報注意挖掘一批黨史守護者的故事,讓現實把歷史“帶”出來。
今年4月,本人采寫了湖北日報客戶端報道(配短視頻)《202級臺階見證深情,老黨員吳啟安守護紅軍紀念碑23年》。這是一篇人物故事報道,講述了黃梅縣大河鎮吳祥村78歲的吳啟安老人堅持23年如一日義務守護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成立紀念碑的感人故事。
這個報道,表面上是寫當代的一個人,但卻是以當代的人帶出“1930年10月,鄂東南紅八軍第四、五縱隊在黃梅縣考田鎮(現大河鎮)吳祥村牛頭山正式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紅十五軍浴血奮戰,在紅軍史上留下光輝一頁……”的難忘歷史。
采用這一手法,使這段感人的歷史對讀者和網友的教育作用比簡單復制報道歷史資料來得更大。
此外,有少數長壽健在的老人從歷史走到現在,則是這類報道手法運用的絕佳素材。
今年7月,本人采制了湖北日報抖音短視頻產品《八旬老兵“重見”昔日戰友,一個軍禮淚滿眶——“祖國小康了,你們沒有白白犧牲!”》,記錄了宜昌市伍家崗區86歲的抗美援朝老戰士、榮獲“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的田德才老人,收看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盛況后,非常激動,有很多話想給犧牲的戰友說,便請當地干部修復、放大自己與3名戰友在朝鮮戰場上拍的一張合影,對著照片向戰友深情說話、向戰友敬軍禮的感人鏡頭。
這一報道,能自然引出抗美援朝中的故事,催人淚下。顯然,這比簡單復制抗美援朝的資料包括影像資料來得更加生動、感人。
有時,歷史需要以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重新演繹,才能達到讓讀者或網友喜聞樂見的效果。而新媒體在方面帶給了我們很多便利。
在湖北日報今年2月推出的“初心百年 荊楚大地的追尋”建黨百年系列報道中,本人帶著幾名“00后”大學生探訪中共五大會址。本人在中共五大開幕式會場舊址發現一只銅鈴鐺,講解員說,“據考證,這個銅鈴鐺是中共五大時用來提醒代表發言不要超時、倡導他們講短話發短言的。這也說明了早在上世紀20年代,我們黨就注重改進會風、改進作風。”
如何把這一“新鮮事”(指的是很多人不知此事)宣傳報道出來?本人大膽創新,決定來一次“穿越”,請兩名“00后”大學生穿上上世紀20年代的長袍馬褂,扮演中共五大一名發言者和一名書記員,演出一次“情景劇”,本人的想法得到武漢革命博物館館長高萬娥的支持。在她的指導下,本人的組織兩名大學生表演了當時一名發言人不小心超時、書記員搖銅鈴鐺:“發言時間到!”的生動場景。此“情景劇”被制作成湖北日報短視頻產品,反響強烈。
這一“穿越劇”,拉近了黨史與受眾的時空距離,起到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有些黨史事件,不僅僅發生在湖北,而是同時發生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省份。為此,湖北日報創新策劃了“紅色地圖夢幻聯動”報道方式,通過跨地域的聯動報道,既回顧歷史、又關照現實,讓歷史與現實“通”起來。
我的同事王馨就參與了這一報道。
1923年爆發了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武漢和鄭州兩座鐵路沿線的重要節點城市因這一歷史事件而緊密相連。如今,兩座國家中心城市的二七紀念場所,穩守城市發展的中心,延續城市的歷史與靈魂,續寫長江黃河的精神與傳奇。河南日報和湖北日報的兩支融媒報道小分隊,以互訪形式探尋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這段歷史,緬懷先烈、致敬英雄。
這次報道,不僅推出了報紙稿件《武漢二七烈士紀念碑、鄭州二七紀念塔遙相呼應 “二七精神”流淌進熱干面胡辣湯》,還推出了視頻產品《紅色地圖 夢幻聯動》,運用漫畫、視頻等多種表現形式,讓讀者跟著一趟列車沿著紅色地圖重溫大罷工的難忘歷史。最可貴的是,列車不僅游歷了過去,也游歷到現在,展現了湖北、河南兩地在當代傳承“二七精神”、奮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精神面貌。
以上這些創新的手法,意在讓靜態的歷史“動”起來,真正讓讀者、網友來一趟重溫歷史的心靈之旅,讓黨史如明燈照亮前行之路,讓黨史如清泉洗滌心靈之塵,讓黨史如號角激發奮進之力。
只有創新表達方式,歷史才能成為最好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