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娜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起,廣播開始進入黃金時期。無論是電臺還是擁有廣播的數量都有大幅增長。那個時候,廣播是公眾重要的信息來源渠道和重要的消遣方式。隨著電視、互聯網、智能設備等的出現,廣播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尤其是受到新媒體的沖擊。最近幾年,融媒體的概念被廣泛提及。融媒體時代對于傳統的傳播方式來說,是一個充滿機遇和革新的時代。
融媒體時代是指媒介融合形態的社會時代。指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站的采編作業有機結合,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的媒介平臺傳播給受眾。“融”是融媒體時代最大的特點,融即是融合,主要是傳播媒介的融合,傳播內容的融合,資源的融合。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傳播方式,也革新了以往的傳播方式。
融媒體時代會對現有的傳播資源有機化整合起來,并實現更精確化的傳播。智能手機和4G、5G網絡的出現,都為融媒體時代創造了良好的傳播環境。智能手機的出現,讓受眾可以隨時隨地獲得信息資訊,更新了受眾獲得信息的方式。而進入4G時代之后,智能終端連接網絡的速度有了質的飛躍,信息的傳播速度也因此得到了質的飛躍。此外,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和量都有了較大的發展。現有的傳統媒體,大多數都會與新媒體結合起來,利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微博等社交平臺和自有廣播或者電視節目結合,希望在融媒體時代占據一席之地。筆者所在的廣東廣播電視臺音樂之聲,為了積極融入融媒體時代,在原有的廣播頻道基礎上,還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和抖音號,試圖增加受眾與廣播之間的粘性,增強各節目的互動性。
廣播主持人是利用廣播這種媒介進行播音或者主持創作活動的媒體工作者。在百姓眼里,廣播是一種權威,即說什么就是什么。隨著中國播音學這門學科的發展完善,“播音員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得到理論上的肯定。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播音員最鮮明的特點。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我國業界和民眾漸漸接受了“主持人”這一稱呼,而不是傳統的“播音員”。這充分說明了主持人,不管是電視主持人,還是廣播主持人都不是念字機器。兩者都要在工作中盡可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因此,廣播主持人要更加充滿藝術性和主觀能動性地去完成“講好中國故事”的工作。
提到融媒體就不得不提新媒體。通俗來講,新媒體即是除了紙媒、廣播、電視之外的傳播方式,尤其是指網絡上的短視頻平臺和自媒體平臺。廣播本就具有稍縱即逝、不易保存、線性傳播、互動性差等劣勢,新媒體的出現,更是凸顯了廣播的劣勢。新媒體出現,廣播的受眾群體急劇下降。尤其在95后群體中,這一現象更加明顯。隨之而來的是話語權被分割,創收降低,大量人才流失。新媒體以其多樣化的表達,海量的信息,高速的傳播吸引了大量年輕受眾,廣播原有的受眾群體也迅速且大量地轉移。尤其是新媒體讓每個獨立的個體都有機會成為意見領袖,表達的成本大大降低。這就進一步讓廣播的話語權被分割。
廣播所面臨的這些困境,直接就作用在廣播主持人工作上。于廣播主持人而言,面臨聽眾缺失、節目停播、事業停滯、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跟不上實踐、可替代性強、難以適應融媒體時代中的新媒體等等困境。廣播節目主持人因為長期接觸的都是廣播這一媒介,對于新媒體的傳播還不是很適應。這些困境促使廣播主持人必須積極尋求出路。
融媒體時代給廣播帶來了沖擊,也帶來了變革的動力。俗話說“變則通,通則久”。廣播經歷過輝煌時期,但現在是廣播的改變時期。筆者將結合自己的廣播工作經驗給各位廣播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經驗參考。
一直以來,廣播節目主持人都是躲在幕后,通過聲音來完成播音工作的。這種方式的傳播只有“聽”這一種接收方式,效果不太理想。而且這種方式會讓受眾和廣播主持人產生較大的距離。所謂可視化廣播就是把傳統的廣播節目搬到智能便攜式設備上,通過直播或者錄播廣播主持人錄制廣播節目來呈現給受眾的形式。其最大的特點是視聽結合。在抖音這個短視頻平臺上可以看到很多自媒體人在進行這方面的嘗試,而專業廣播主持人也有在這方面進行嘗試的,而且效果不錯。浙江人民廣播電臺城市之聲主持人曉北會在做自己的廣播節目的同時在抖音平臺進行直播。她的節目主要是關于汽車維權方面。她還會剪輯節目過程中的精彩片段做成抖音短視頻,發布在賬號上。該賬號收獲了825.4萬粉絲,每期短視頻點贊人數都能破萬,互動留言數也突破一千條,其中,更有視頻點贊數高達21.6萬,八千多人留言互動,傳播效果喜人。
可視化廣播就是充分利用了受眾的好奇心理去留住聽眾。其實聽眾都很好奇一期廣播節目是怎么產生的。另外,可視化廣播通過視聽結合的形式,能讓廣播主持人的形象更加立體,提高傳播效果。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受眾與廣播主持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更能增加用戶粘性。
融媒體時代,最重要就是傳播媒介的融合,讓資源更大化。把節目在多平臺上協同作用,發揮節目最大影響力。現如今的廣播主持人不能只聚焦在廣播上,廣播主持人可以多去拓展節目載體。筆者所在的廣東廣播電視臺音樂之聲在廣東是一個非常典型專業、有名氣的電臺。音樂之聲以廣播電臺為大本營,同時運營了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平臺、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同樣一檔節目,通過這些平臺增強與觀眾的互動,改變了原有的單向線性傳播的低互動性。一檔節目,在不同的平臺收獲流量,讓節目資源和主持人曝光都最大化。
值得另外提的是,為了改變傳統電臺稍縱即逝的缺點。音樂之聲還會在線上廣播軟件存放廣播節目,滿足受眾回看、調整進度等需求。在蜻蜓FM和喜馬拉雅APP、粵聽APP等軟件上都能找到音樂之聲的各大節目音頻。
塑造權威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樹立可信任的媒體形象,二是堅持廣播主持人的政治性——“黨和國家的喉舌”。
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加快,話語權下移,普通百姓也能隨意在公眾面前發聲。但這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信息源不可靠,謠言滿天飛。這一問題在新媒體平臺上尤其明顯。各種未經核實的消息在微博上泛濫成災,微信公眾號也經常會有各種“老中醫、科學家”。這些虛假信息的傳播讓受眾不知如何分辨。但廣播主持人可以打造自己和廣播平臺融合的“權威”形象,現身說法。加快信息更新速度、內容,及時、全面、準確地回答受眾關切的問題。比如,湖南衛視的《新聞大求真》節目,改變了傳統一貫的新聞節目形式,同時還會在最后針對網絡上的信息進行甄別,極具看點。
另外,廣播主持人的權威性還需要堅守政治性和新聞性。這就要求廣播主持人在做任何節目的時候,都要以黨和國家、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要不斷地學習國家的最新政策法規,了解國家形勢,并在廣播節目中向受眾傳播。從而鞏固廣播主持人的“黨和國家喉舌”的定位。筆者所在的廣東廣播電視臺音樂之聲選取歌曲的時候必須是可以鼓勵人民大眾的、并且要豐富老百姓精神體驗的優秀作品,一定會把國家的宣傳任務融入到節目中。
塑造廣播主持人形象要從語言和外形兩方面討論。
融媒體時代,受眾習慣了快餐式、碎片式信息消費。因此,廣播主持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改變話筒前的表達方式。一是口語化表達。播音員主持人必須在工作過程中適當進行創新,可選擇一些精簡的、口語化的語言穿插于節目播報之中,從而增加節目的趣味性,但這些語言的使用不能影響到受眾對有價值信息的提煉。口語化表達能讓廣播節目更加親民,拉近受眾和廣播主持人的距離。二是語言風格要短小精悍,有內容。信息爆炸的時代,受眾對于信息的質和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廣播主持人必須去適應融媒體語境下的內容表達。
外形方面則要求廣播主持人打造自己的職業形象。最基本的要求是:穩重大方。廣播主持人可以根據穩重大方、有識別度、符合美學這幾個方面入手去打造個人職業形象特征,并和廣播節目有機聯系。
融媒體語境下,對于廣播主持人“采編播”一體化的要求更高了。廣播主持人要參與到節目制作的每個環節,從而更深層次了解信息,完成傳播任務。在這一語境下,廣播主持人就是“制作人”。廣播主持人參與到策劃、采集、編輯、播報等多個環節,但又不能因此失去重點,參與到節目制作的各個環節都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播音工作。這種方式不僅讓廣播節目更有機整合在一起,也讓廣播主持人競爭力得到提高。
融媒體時代給受眾帶來了更密集、更高質量的信息,這也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新課題,“新語境下的傳播方式到底是怎么樣的?”廣播主持人作為廣播媒介的前線人員,是廣播融入融媒體的重要一環。廣播主持人應當在節目核心位置,參與到節目制作的各個環節,并把信息用到盡可能多的媒介和平臺上,讓傳播效果最大化。
注釋:
[1]孫海亮:《融媒體時代廣播節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中國廣播》2015年第3期
[2]李海璐:《論媒體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職業素養的提升策略》,《采寫編》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