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萍
湖北有漢劇、楚劇、黃梅戲等豐富的戲曲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戲曲也在不斷進行著自身的調整,它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共時性發展的必然。沉浸式交互藝術是將影像、聲音、計算機編程、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融合于一體進行創作,注重人與裝置之間的實時交互,是一種跨媒體融合的藝術。目前很多研究者注意到新媒體技術對傳統戲曲帶來的影響,這一技術在戲劇創作中的運用在國內已有嘗試,例如全息聲沉浸式越劇《再生·緣》,它是戲曲文化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
湖北戲曲文化是指依托湖北地區而發展、沉淀、并在現今流通的戲曲藝術,它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臺語言、劇目故事、音樂韻律等內容。互動行為是指在全新的交互體驗模式下的互動行為。文化認同是文化研究的范疇,指個人與特定社會文化的認同,它是個體被群體文化影響的一種感覺。本文所指的沉浸式交互視域下湖北戲曲文化的互動與認同是指受眾與沉浸式戲曲交互作品進行互動時,作品創作者在其自身文化認同過程中促使個體積極地體驗湖北戲曲文化實踐活動,從而構建湖北戲曲創作者、受眾參與者之間形成的文化共同體,以實現湖北戲曲文化的現代化身份認同。
筆者認為要進行本文的互動與認同研究,首先要充分了解沉浸式交互藝術的特征。創作者在創作設計時總體把控藝術作品的呈現內容和風格,利用計算機編程等手法,預先留出表演、聲音等元素作為各參數變量,使最終呈現的戲曲作品內容,以觀眾與演員、裝置間的互動而產生結果,所有的互動都能改變最終產生作品的呈現結果。因此它具有三種特性:
1.交互性。這種創作模式使受眾參與創作,作品的最終呈現更加自由多變,因此作品具有極強的交互性。
2.趣味性。它是綜合性藝術,將聲、光、電等外在因素集合于一體,更有利于將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價值光彩。
3.認知主動性。由于傳統的戲曲表演是單向的,被動的傳遞信息,而這類作品需要受眾主動體驗參與,因此它滿足了受眾在交互過程中自我認知的內在需求,受眾認知主動性強。
4.真實性。這類藝術讓觀眾的感知不再是單一的視覺畫面和聽覺聲音,它在敘事的過程中調動的是觀眾的多重感官,即視、聽、觸、嗅、味覺的五種感知。
湖北戲曲文化的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以及深厚豐富的文化意識內涵,在進行交互作品創作時,既可以找尋共性來進行地方戲曲新作品綜合創作,也可以按照劇種分類依舊創新。在創作中可以將湖北戲曲文化要素分為本體文化、視覺文化、聽覺文化來進行宏觀和細節分析。本體文化分析要素包括劇目內容、種類等方面,視覺文化分析要素包括戲曲服飾、臉譜、化妝、表演和舞臺布景等方面,聽覺文化分析要素包括聲腔、伴奏、樂器等方面。在共性分析時需要注重宏觀上的把握,例如,湖北各劇種的舞臺布局大體相似(即比較簡潔),劇情或場景的變化主要依托演員表演來實現。而在進行個體分析時需要注意每個劇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例如楚劇藝術,它形成于黃陂、孝感一帶的黃孝花鼓戲,也稱西路花鼓、哦呵腔等,1926年改稱楚劇。流入城市后受漢劇、京劇的影響,使楚劇體系更加體系化、程式化,在整體上有親民簡約之美。
本體文化上楚劇來源于民間,現存劇目約五百個,內容大多取材平民生活,通俗易通,湖北氣息濃郁。這使得楚劇文化有很好的群眾基礎,對大多數湖北人產生情感意義、情感依戀與文化認同提供一定的基礎,因此在進行受眾互動和認同設計時有一定的文化認同度;此外,它題材廣泛,生活劇、現代劇、文武戲均有,在交互設計時可以根據掌握的藝術科技手段,選擇合適的題材來創作。
楚劇視覺文化方面,總體上舞臺布景、服飾妝容、演出表現都比較簡明。在服飾風格、色彩上有素凈樸素和鮮艷華麗兩種反差特點,且賦予多種意義。如丑角大多采用大紅大綠等亮色系,社會地位低下的人服裝多采用麻質,官宦人家多采用絲綢。它運用服飾質感和顏色的變化,實現對塑造人物和提示劇情情節的作用,這一元素點可以很直觀的運用于受眾互動環節,設置交互點,增加受眾的參與度。此外,由于它本身舞臺布局簡潔,而沉浸式交互戲曲藝術中受眾和演員之間沒有明確的舞臺界線,簡單的道具,對于演員和受眾來說不用太多擔心安全因素,更方便受眾近距離直接參與戲劇。
對于聽覺文化要素考慮上,它取材于民間小調、歌舞,以樸實無華為美。主要演出格局是三小戲和折子戲,以迓腔為主唱腔,悲腔、仙腔等多種唱腔為輔,并在唱腔板式上逐漸形成以過腔為主的板腔、高腔、小調三大腔系。伴奏方式上,早期為人聲幫腔,鑼鼓伴奏,1902年進入武漢后發展為胡琴、二胡、京二胡、三弦、大小鑼等。以上這些聲音元素在進行聲音交互設計時達意明確,旋律樂音感強,比較易于受眾接受。
1.觀眾對湖北戲曲形象的感知形成少不了對戲曲內、外部語言的調用,它們是形成戲曲形象的構成元素。沉浸式戲曲藝術的戲劇感知語言體系,也包括內外兩部分,即顯性和隱性層面。顯性層面,指的是類似于傳統戲劇層面,如聲音、角色等,不同的是它調用的是觸發觀眾的視、聽、觸、嗅感官的交互元素,即多種敘事手法、全息影像、全景聲音、互動裝置等。 隱性層面,是指將戲曲藝術置于其相應的時代語境之下,結合文化研究中的社會思潮、文化走向,經濟發展狀況等進行綜合考查,提取出深層信息,在對其進行總結提煉后,探尋符合沉浸式戲曲媒介的湖北戲曲文化建構策略。由于沉浸式戲曲的特殊性,創作者在創作時需要考慮的創作元素要比傳統戲曲創作復雜很多,只有能自如的調度這些修辭語言元素,讓觀眾在全域式的沉浸體驗中感知戲曲內容,全身心的體驗,也由此產生相應的情緒與思考,這樣才更利于新型湖北戲曲文化的建立。在理清創作可以調用的元素后,通過處理戲曲中各種代表湖北戲曲形象的元素,賦予符號多重意義,才能使得戲曲表達的意義更加廣闊,湖北戲曲文化在跨文化跨語境的傳播中才能更具有深遠的傳播目的。
2.沉浸式交互戲曲藝術中湖北戲曲文化的自我形象與他者感受形象是相互關聯的。戲曲的敘事過程就是對演出元素的時空符碼進行編譯,進而傳受給觀眾的傳播過程。沉浸式交互戲曲藝術中觀眾在戲曲最后成品中起到的作用與創作者同樣重要。觀眾不再是坐著被動的接受故事,而是走進作品之中,戲曲故事變成開放的動態時空,觀眾通過各種與戲曲元素的互動也成為戲曲內容發展的參與者。為了確保故事的完整性,創作者者不得不在創作過程中隨時以觀眾視角預覽事件發生的種種可能,觀眾在觀看時,通過創作者事先預置的識別技術展開交互內容,觀眾除了能感受著與角色相同空間環境外,還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戲劇環境或觸發新的劇情。它是一種注重觀眾的互動反饋和跨媒體融合的藝術,創作者從預設戲曲觀 賞體驗主線向無法預設觀賞體驗主線轉變。這種創作模式使藝術作品流動起來,更加自由多變,它能讓觀眾和創作者均產生對最后完成作品的思考。因此,沉浸式交互戲曲藝術中創作者和觀眾均具有構建文化和形象的能力,作為傳播者的創作者如何編碼,而作為參與創作的觀眾如何編、解碼,他們之間審美接受的差異性研究對探尋有效的文化認同方式,以及搭建合理的建構思路十分重要。
在習近平總書記給廣大文藝工作者提出的四點希望中,他希望廣大文藝創作者勇于創新創造,用精湛的藝術,在中華文化寶庫中汲取精華,去推動文化創新發展。新電影技術的發展和推廣,除了對當前藝術本身有影響外,也影響了觀眾的觀影習慣和觀影心理,而觀影狀態的改變又會直接對戲曲藝術產生影響,主觀觀影心理與客觀市場的相關變革則促使戲曲文化和體制政策的變革,傳統的戲曲展現方式受各種限制,不能滿足現今時代觀眾的體驗需求,從而形成了基于新技術、觀看生態、戲曲市場、文化和體制在內的新戲曲生態系統。戲曲身份是戲曲本體的外在表現,戲曲認同是戲曲本體的內在邏輯,這兩者達到契合并得到受眾高度接受后,戲曲文化認同才是全面的。利用沉浸式交互藝術的吸引力和展現力,關注受眾的互動和認同感,才能更好的掌握和推行有效的傳播策略,創建良好的傳播環境,提高湖北戲曲文化身份認同度,進而實現國家認同和向世界說明中國傳統戲曲文化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