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曉曉 陳亞楠
商丘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
大學生是國家進步的動力、民族復興的希望,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接班人,各所高校都要積極把握大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此外,也要對學生心理加強關注和重視。想要確保學生心理健康、樹立正確價值觀,還需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助和支持力度,教育期間,有必要融入新媒體,方可解決更棘手難題、彌補以往教育不足、保障教育質量,相信在新媒體的介入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將取得更喜人成果。
想要確保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順利達成既定目標并取得圓滿成功,還需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即心理健康教育針對大學生設計和提供服務,學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體,這是無可撼動的事實,還需教師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并結合學生心理實情采取必要措施,確保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應有效果,切實提升學生對環境的適應力、面對挫折的抗壓力等能力。
該原則主要強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應缺失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學生和學生間的互動,尤其是師生間的互動,是達成心理健康教育某項目的的重要方式,只有學生向教師敞開心扉、教師向學生輸出正向信息,才可真正觸及心理問題并將其解決,可見其重要性。還需師生間構建平等、和諧互動關系,有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效開展。
該原則主要強調新媒體要適度使用,不可濫用。雖說新媒體的優勢和作用顯著,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新媒體可以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盲目頻繁使用,還需遵循適度原則,將新媒體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與傳統教育方式達成互補互助關系,方可避免傳統教育方式的全面取締問題出現。
有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我們將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和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現狀兩方面闡述,加深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和認知,為今后新媒體的介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善做好準備。
首先,在心理健康教育數據的分析中,發現女生心理問題多于男生,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無外乎三點:女生人數多于男生 ;女生情感更細膩,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會更加敏感 ;相比于男生,女生更易受到情感問題困擾,更有傾訴欲望及訴說需求。
其次,年級越高的學生心理健康咨詢的狀況越少,這與學生心理日趨成熟有關,也與年級較大學生適應校園環境、熟悉周圍人群存在較大關聯。其中,大四學生也需要格外關注,只因這個年級的學生,往往伴有就業方面的困擾和焦慮,倍感壓力的學生也不在少數。
最后,從時間角度來看,每年的3月和6月是心理咨詢的高峰期,有身體上的客觀原因,也有開學前后的狀態變化原因,總之,不同時段的學生表現存在較大差異,需要重點關注幾個時間階段的學生表現。
其一,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充分,甚至存在脫節問題。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理論內容滯后、與實踐相脫節相脫節問題,不利于大學生正確認知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和作用,更會阻礙學生對知識的活學活用、融會貫通,大概率會讓心理健康教育流于表面、不能發揮實質作用和影響。
其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質量不高,缺乏實效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質量不高問題,由各式各樣緣由導致,且不同院校中問題也不盡相同,如沒有針對學生實際情況開展心理教育,或是教師教學能力欠佳、素養較弱等,又或是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脫離實際、遠離學生日常生活等等,也由此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缺乏實效性問題愈加顯著。
其三,教學手段較落后,先進科學技術無“用武之地”。在不少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皆存在先進科學技術無“用武之地”的尷尬現狀,其中就包括新媒體技術,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效不盡如人意,也造成了教學資源的嚴重浪費,一些長期滯留問題,也無法在新媒體的支持和協助下得到良好解決,這仍舊是個顯著問題,需要各所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視這個問題,克服重重困難去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和成果。
新媒體作為科學技術下的新型產物,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還處于探索階段,這意味著高校較多教師在應用新媒體技術過程中,是沒有豐富經驗和嫻熟技巧的,為保險起見,還需制定周祥、嚴密且合理的教學計劃,方可保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喜人成果。
想要確保新媒體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充分以及合理應用,還需做好應用前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1)高校購買新媒體相關設備。高校需要撥發部分資金用于購買新媒體相關設備,包括計算機、數字電視等終端,利用這些設備開展更為靈活、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實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煥發生機提供支持,同時,也為助力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保駕護航。此外,設備工作需要網絡輔助,因此,要竭盡所能在校園內構建區域網,滿足教師教學需求、師生與生生間互動需求,從而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繼續推進并達成更具挑戰性的教育任務提供助力。
(2)培養高校教師的新媒體操作能力、設計能力和組織能力。新媒體環境視闕下,高校教師需要加強新媒體的把控能力,只有如此,才可讓保守、單一的心理健康教育煥發全新生機。為確保后續教育工作有條不紊的推進,還需在校內積極開展理論+實踐雙向培訓,理論培訓主要學習與新媒體相關的理念、知識,實踐培訓主要鍛煉教師與新媒體相關的各項技能,確保教師可以輕松利用多媒體展開別開生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更易接受、主動學習。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師接受完一系列培訓后,要積極開展針對于培訓的各類考核活動,對進步較大教師給予表揚、頒發獎勵,切實調動教師的學習、上進動力,從而增強院校的實施力量。
(3)編纂教材、更新內容。當前,不少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所接觸和使用的教材內容過于滯后,與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已嚴重不符,還需各所高校積極行動起來,就此問題成立專家小組,共同參與到教材編纂任務中,為本校大學生心理問題為參考,制定更與時俱進教材,確保教學內容更具時效性,為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融合奠定堅實基礎。
新媒體環境視闕下,高校還需加大建設心理大數據檔案力度,更好的追蹤、記錄、儲存大學生心理相關情況,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參照、提供依據,同時,也為教師解決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在心理健康大數據檔案建設之初,還需認真、全面收集大學生心理相關數據,包括學生上課遲到次數、頂撞教師和違反記錄次數、心理健康教育考試成績等等,將一系列數據歸納與總結,切實添加到每位學生的獨立檔案下。處理這些數據過程中,要盡可能將靜止的、平面的文字信息,轉變為動態的、立體的技術指標信息,便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評價、分析并加深對大學生心理的了解,更要做到數據信息的及時錄入,保障對大學生心理形成動態追蹤。
在心理健康大數據背景下,教師還要積極利用大數據挖掘存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對這些學生密切觀察,必要時候幫助這些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下一步,建議背靠心理健康大數據積極開展基于新媒體的特色宣傳工作,增多宣傳渠道、強化宣傳成效,可以積極利用大學生熟悉且常用的APP完成宣傳工作,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向學生群體中巧妙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并滲透積極、正能量思想,學生可以在這些新媒體平臺中留言,教師要瀏覽學生留言并與其互動,與學生間建立親密、和諧關系,使得學生更易接受這種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優異成果。
新媒體是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流體驗平臺,新媒體環境視闕下,高校教師需要與時俱進樹立新媒體思維,在新思維的引導下,科學設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臺,在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平臺上開辟全新路徑,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突破時間、空間上的束縛,讓學生無時無刻可以學習心理相關知識、隨時隨地可以得到教師心理上的幫扶。
首先,要利用校內資源積極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包括院校網站、官方微博、官方公眾號等,可在這些平臺中上傳好人好事、熱點事件、教育安排等信息,營造和諧與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潛移默化引導校園輿論并助力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其次,高校教師要積極采用QQ和微信等工具,與一名學生或多名學生互動、溝通,成為學生敞開心扉、教師消除學生心理“疙瘩”的關鍵平臺,既可以保護學生隱私,又可讓學生對教師多一份信任,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順利推進并達成最終教育目標;最后,可以嘗試利用新媒體技術設計一款或多款適合大學生的網絡體驗游戲,在體驗中穿插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也可以通過增加決策選項的手段檢驗學生心理健康程度,又或是通過增強游戲的趣味性,緩解學生壓力,皆可讓學生成為最終受益者。
新媒體環境視闕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還需進一步革新、創新,應當加大新媒體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強度、應用力度,確保在新媒體的介入和支撐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改頭換面、煥發全新生機。當然,也借此機會,讓教師加深對學生心理的認知與了解,才可開展更具針對性的教育、才可給予更具針對性的心理幫扶,方可助力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為他們爭取一個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