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倫軍
貴州省長順縣民族高級中學
高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學生的認知能力及思維能力相對于之前的學習階段來說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在這一時期學生需要加強自己的學習能力。高中階段的學生學習不應該依靠老師,而應該加強自己的自學能力,這樣學生才能夠培育自己的綜合素質。因此在高中階段,學生必須從學會轉移到會學。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從根本上去幫助學生解決實質的問題,新課標高中歷史教材中創設了問題情境,它主要是采用了以下幾種方式用來加強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生在學習教材時,首先看到的就是課堂導入,因此新課標高中歷史教材在課堂導入環節,便開宗明義提出了需要探究的問題,這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課本知識,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比如說人教版的教材在導語部分就設置了“探究的主要問題”這個欄目,在《古代希臘民主政治》一課中,教材中就涉及了這樣的問題:“地理環境對希臘城邦的形成有什么影響?雅典民主政治有什么重要的特點?”課堂導入中所涉及的問題一般都是本節課所要探討的內容,學生可以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當然問題的設置是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的,且是與本節課內容息息相關的,它不能是超過本節課的內容,也不能是超過學生的認知領域的。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根據問題去思考,不斷加深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新課標高中歷史教材中,在關于問題情境的創設,也體現在了課本內容之中,例如人教版的必修2 歷史課本中的第3 課《古代商業的發展》,在課文之中就有設置了“學思之窗”這個環節,第3 課主要是講的古代商業的發展,因此該學思之窗提出了思考問題是:“柜坊和飛錢的出現對商業的發展有何作用?”柜坊和飛錢是宋代時期所出現的兩種匯兌方式,在這里提及主要是因為它們與宋代商業發展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也是本節課中所涉及的主要內容,教材在設置這篇文章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課本內容的時候不斷的思考問題,從而培育自己的問題意識。
在人教版必修2 的第6 課《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中,也提到了“學思之窗”的設計,這節課中學思之窗的問題是關于馬克思的一句話,并且談談學生對該句話的理解,雖然這個設計比較新穎,但是與之前的學思之窗設計的內涵是一致的,主要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將課本內容與學思之窗中的問題結合,從而產生自己的問題意識,培養自己的思維邏輯,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
高中課標指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要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自學能力的培育也是學生在高中階段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新課標高中歷史教材關于這一問題的解決,即創設問題情境。這一概念也體現在了課后環節中,人教版的教材在課后有“探究學習總結”環節,主要包括兩個部分,第1 個是本課測評,第2 個是學習延伸。通過這兩個問題,可以讓學生總結自己在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形成學生的知識體系,除此之外也可以讓學生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點不斷的進行整合,并且通過學習延伸自己的認知水平和提高自身的自學能力,例如在歷史必修二第7 課《第1 次工業革命》中,在最后的結束環節中第一部分為“工業革命產生了哪些影響?為什么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和第二部分即:“當革命風暴橫掃整個法國的時候,英國正好在進行一個比較平靜,但是并不因此就顯得缺乏力量的變革,英國契合的時機,把工場手工業變成現代大工業,從而把資產階級的整個基礎革命化了,通過恩格斯的這句話,提出閱讀以上材料思考,恩格斯把英國工業革命的法國大革命做了比較,你是如何理解的?”在這兩個問題的設置中,教材都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主要是讓學生去解答。因此學生在第一部分中主要是鞏固自己所學到的內容,形成自己的邏輯框架,學生可以深刻地把握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也有利于教師順利的完成自己的教學目標。在學習第二部分中,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了進一步的拓展,在這個問題中將兩個工業革命進行了對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能夠讓學生在對問題的解答之中,不斷的拓寬自己的思維認知領域,加強邏輯探究的能力。
人教版新課標高中歷史教材中關于問題情境的設置,也可以借助于史料所實現,在這個課本材料中,主要出現了“歷史縱橫”這一環節,主要是關于一些史料及當時一些著名的歷史事件,這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不斷的去探究該史料或者事件出現的背景以及他所蘊含的深層意義,比如說歷史課本必修2 第8 課《第2 次工業革命》中提出了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它是一家典型的壟斷企業,它幾乎占據了美國市場的90%以上,教材通過提供了這一則史料,可以讓學生初步接觸到壟斷企業,因此學生對其所產生的背景以及內部運行必然是感興趣的,這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在這一時期,新課標高中歷史教材中關于問題情景的創設對學生的發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能夠提高學生自我的認知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