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勤
商丘市實驗中學
在初中階段利用分層教學方式,可使不同階段的學生學到知識,這樣也可挖掘出學生的學習潛能。所謂分層教學,是指在素質教育實踐過程中探索出來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關注學生良性的可持續性發展,力求在教學上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在信息技術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秉承信息技術教學注重分層教學的新理念,這樣可不斷提升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滿足學生求知欲。
目前我們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在改變著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已經滲透到教育的各個方面,完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活動。分析信息技術教學后發現,其影響因素有很多。一是信息技術設備相對落后。機房電腦等設備有點陳舊,教學中需要用到的很多軟件沒有安裝,使信息技術教學需求很難得到滿足,使教學很難按課標要求進行。二是學校對信息技術教學不夠重視。因為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興學科,內容覆蓋面廣、更新快,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部分初中生在小學階段基本上沒有上過這門課,也沒到機房進行實踐操作過,所以基本操作能力較差,這樣會影響整體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在學校,信息技術教師一般身兼多職,由于時間精力有限,在教學上很難精益求精,這不利于信息技術教學的開展和信息素養的提高。三是領導、家長和學生不夠重視。信息技術課未納入考試,課時設置不足,每個星期每班一節課,在考試前還免不了被占用,引不起學校重視,更導致信息技術教師也不重視,最終影響師生的積極性。要想不被社會淘汰,跟上時代發展步伐,須對信息技術課程給予足夠重視,只有這樣,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質量才能提高。
教師要利用分層教學的方法,須以學生為主體,將信息技術課程與分層教學有機結合,應加強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鍛煉,有目的地實施教學,針對學生學習能力及認識水平制訂翔實方案,解決教學中的一系列問題。信息技術教師如何達到優化課程效果,我從教學分層和學生分層兩方面分析:
1.學生分層。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為他們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般情況下,將學生分三個檔次:一是低等生,即以前沒接觸過電腦或接觸得不多的學生,對電腦了解較少、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二是中等生,他們對電腦有一定的認識,能掌握教師講解的基本知識;三是優等生,對信息技術比較感興趣,能熟練掌握常用電腦操作技能,并有探索新知識的能力。例如,在講解Excel軟件時,我根據不同學生檔次來制定不同的教學內容。對低等生,只要求學會如何打開Excel軟件,掌握兩種打開方法,建立一個新表格,輸入一些基本信息,學會保存和另存為的基本方法,能夠完成基本信息輸入并保存即可。對中等生,除了要求完成以上操作外,還要增加一些較簡單的操作,如對一些基本內容進行復制、粘貼、替換,調整行高和列寬,設置字體、字型、字號,合并單元格及添加表格線,設置打印頁面、文檔打印預覽和打印設置等。對優等學生,除完成低等生和中等生完成的所有內容外,還要增加一些內容來提高技術水平,如插入一行、一列或者多行、多列,刪除一行、一列或多行、多列,設置單元格樣式,設置表格顏色,應用基本函數等。這樣的分層教學,使各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很好地學到知識,并比學趕幫,相互之間的差距不會越來越大,反倒會慢慢縮小,使他們獲得成就感,對信息技術課程更感興趣。只有好好地發掘學生的潛力,才有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才能使切實地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
2.教學分層。主要進行教學目標的分層,其目的在于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知識技能傳授,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對低等生,最重要的是使他們打好基礎,反復練習,加強輔導,讓中等生對低等生進行幫扶學習和指導;對于中等生,在學好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多的是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對優等生,不但要學好基礎知識技能,讓他們發揮特長,還要對他們進行適當的知識技能擴展和補充,讓他們探究更深奧的知識技能,能和老師交流討論。讓優等生和中等生成為老師的小助手,由于信息技術課上得比較少,師生不能經常在一起,這時優等生可以充當小老師,優等生對中等生、中等生對低等生進行幫扶和輔導,制訂幫扶策略和方案,這樣能夠提高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的興趣,同時增強學習自信心,增強學生的團結和友誼。
通過分層教學,我發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漲了,提高了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分層教學策略,學生學習的凝聚力也有所提高,在基礎知識技能掌握得很好的情況下,學生們感覺到學到了實實在在的知識技能,增強了班級學習氣氛,這樣也提高了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效果,提高了教學質量。分層教學實質上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整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達到立項的教學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讓每個學生達到更好的學習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