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靖夫 編輯/章蔓菁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圍繞這一戰略部署,《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新突破”。結合這一目標,外匯局遼寧省分局(下稱“遼寧省分局”)主動優化外匯管理服務,積極構建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外匯管理體制機制,堅持統籌穩增長、便利化和防風險等各項工作,促進穩外貿提質增效,扎實推動對外貿易實現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遼寧省外匯管理政策與穩外貿措施協同發力,支持老工業基地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2021年以來,針對外貿企業在外匯業務辦理以及匯率風險管理上的訴求,遼寧省分局在“放管服”改革、匯率避險工具宣傳和金融支持外貿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舉措,助力遼寧省進出口貿易企穩回升。2021年上半年,遼寧進出口貿易總額達572.7億美元,同比增長22.6%,逐步走出了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
一是穩步推進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2020年7月,遼寧首筆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業務成功落地,試點企業財務系統與銀行系統對接,企業貿易外匯收支業務通過網銀直接辦理,減少紙質單證審核,降低企業管理成本;同時,賦予了銀行更大的自主審核權。2021年以來,為進一步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遼寧省分局深入重點企業和銀行,開展便利化試點政策專題宣講與調研評估,推動優質銀企用好試點政策,構建“企業越誠信越便利,銀行越合規越自主”的正向激勵機制,穩步擴大參與試點銀行和企業的范圍,企業單筆業務辦理時間顯著縮減。
二是推動銀行落實貿易外匯收支電子單證審核。為將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政策落到實處,切實滿足銀行和企業辦理外匯業務電子化的需求,遼寧省分局通過“部分地區重點推進+重點銀行專題座談”的方式,推進金融機構積極落實貿易外匯收支電子單證審核,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促進銀行不斷提升貿易外匯收支單證審核電子化水平。2021年上半年,鞍山等三個重點推進地區電子單證審核比例同比增加超過10個百分點,帶動全省單證審核電子化水平顯著提高。
三是探索構建“貿易收支便利化指數”。遼寧省分局將落實便利化政策、提升涉外經濟服務水平作為服務全省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探索構建“貿易收支便利化指數”,通過將銀行貨物貿易外匯收支業務辦理時間、電子單證審核比例、單證審核種類等多項指標納入評價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參照評價結果主動“找差距、補短板”,以切實提升服務外貿企業的精準性和時效性。
一是引導重點外貿企業進一步樹立匯率風險管理意識。為幫助外貿企業應對匯率風險,更好地適應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2021年上半年,遼寧省分局協調遼寧省外匯與跨境人民幣自律機制召集全省69家重點涉外企業開展專題培訓,詳細介紹了銀行匯率避險工具專業知識和外匯市場運行態勢,組織銀行開展銀企對接,推動銀行為企業制定“個性化”避險方案,切實引導企業提高匯率風險管理意識,樹立“財務中性”理念。
二是多渠道擴大避險工具的宣傳覆蓋面。為引導企業更好地運用匯率避險工具,管好匯率風險,遼寧省分局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布微視頻和宣傳美篇,宣傳、普及匯率避險專業知識,提高涉外企業運用避險工具的積極性。通過多渠道、多層次的宣傳和溝通,企業運用外匯避險工具的積極性明顯提升。2021年上半年,全省遠期結售匯規模為66億美元,同比增長16.3%,占貨物貿易結售匯總額的比例達25.6%。
一是全面推動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落地。2020年8月,遼寧首筆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試點業務正式落地。依托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銀行信息核驗效率大幅提升,企業融資申請周期顯著縮短。在已有試點的基礎上,遼寧省分局持續推進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試點工作。目前,全省已有30家銀行的180余家分支機構開通了跨境金融區塊鏈平臺,為銀行落實展業審核、便利融資放款提供了科技保障,實現了業務場景和地區全覆蓋。2021年上半年,轄內銀行通過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為57家企業投放貿易融資1.5億美元,其中90%為中小微企業。未來,在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的助力下,銀行在中小企業貿易融資業務的審核上將獲得更加便利、更加充分的信息支持,推動銀行貿易融資進一步向中小企業傾斜,幫助中小外貿企業打通融資瓶頸。
二是引導企業綜合運用貿易融資和商業信用推動外貿發展。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實情況,遼寧省分局從貿易融資和商業信用兩個方向幫助外貿企業解決融資難題。一方面,深入金融機構調研貿易融資的難點,積極推動銀企對接,推動銀行為外貿企業辦理國內外匯貸款、遠期信用證、海外代付等融資業務,及時滿足外貿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引導外貿企業合理運用商業信用,合規開展具有真實貿易背景的預收、預付、延收、延付等商業信用類業務,并持續加強對此類商業信用類業務規模和期限的監測。2021年上半年,全省銀行貿易融資簽約額達97億美元,同比增長19%。
穩金融是穩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抓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外匯管理部門全力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堅持深化外匯領域的改革開放,多措并舉穩外資、穩外貿,助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未來,遼寧省分局將基于在支持地方“穩外貿”工作中的體會和經驗,從以下幾方面進一步完善涉外貿易領域的外匯服務和風險防控工作。
一是完善事中、事后監管框架,適應新型貿易發展趨勢。近年來,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等貿易新業態和離岸轉手買賣、全球采購、委托境外加工等新型離岸國際貿易快速發展,降低了中小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的門檻,成為推動我國外貿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但這些新業務、新模式存在交易鏈條在外,海關信息、物流信息不充分且驗證困難等特點,對銀行落實展業原則提出了挑戰。
隨著貿易便利化措施的進一步落地,所涉及的市場主體不斷下沉。為兼顧促便利與防風險,進一步適應新型貿易發展趨勢,可從以下兩方面進一步完善事中、事后監管框架:其一,加強政策頂層設計、完善監管協調、強化宏觀審慎管理。探索對新型貿易業務的監測統計,強化對創新業務規模和趨勢的分析;豐富對新型貿易的風險評估方法,提高風險預警能力;支持貿易新業態有序發展。其二,創新新型貿易微觀監管實踐,完善貿易外匯收支監管手段和方式方法,探索推動海運提單、保稅區倉單等交易信息的整合應用,加強對便利化業務的監測,補齊監管短板,豐富銀行落實展業原則和核驗交易真實性的手段,實現促便利與防風險的有機結合。
二是不斷改進外匯服務,持續助力企業匯率避險。在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成為常態的情況下,如何增強對國際金融市場動向的敏感度,主動、合規、合理地運用外匯避險工具防范匯率波動風險,提升穩健經營能力,是當前外貿企業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從遼寧省分局所了解到的情況看,轄內企業使用外匯避險工具的制約因素主要包括:未樹立“財務中性”理念,僅以單筆業務盈虧評價避險工具使用效果;未充分認識到匯率風險管理對主營業務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財務人員缺乏專業知識,運用避險工具的能力和積極性不足;使用避險工具通常需占用銀行授信額度或繳存保證金,而中小外貿企業因缺乏授信支持或擔心占用資金而不愿使用避險工具。
為有效推動企業開展匯率風險管理、促其牢固樹立“風險中性”的理念,可從以下幾方面繼續改進外匯服務:其一,鼓勵銀行根據客戶需求推出“量身定制”的外匯避險方案,強化銀行基層展業能力建設,便利企業產品應用,精準解決各類企業的避險需求。其二,加強宣傳推介力度,合理引導企業匯率預期,普及匯率避險工具知識,促其樹立“財務中性”理念,同時加強對銀行自律機制的指導;通過產品宣講、銀企對接、客戶走訪等方式,擴大匯率避險工具的應用覆蓋面,全方位增強涉外企業匯率風險管理能力。
三是引導銀行優化貿易融資結構,關注銀企貿易融資風險。從企業規模來看,當前,轄內一些銀行出于“大企業信仰”和交易慣性,貿易融資業務仍高度集中于大型企業,眾多中小企業所獲貿易融資支持力度仍不足。從行業特征來看,部分融資集中于鋼鐵、石化等涉及大宗產品交易的企業。相較于其他行業,大宗商品行業更易受到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和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的溢出效應的影響,由此引發的貿易融資風險不容忽視。
>>> 近年來,遼寧省外匯管理政策與穩外貿措施協同發力,支持老工業基地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下一步,遼寧省分局將繼續推動建立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產業和融資結構,助力外貿轉型升級。一方面,強化貨幣信貸和外匯管理的政策協同和監管協作,充分運用普惠金融、中小微企業信用貸款等政策工具,加大對中小外貿企業的支持力度,引導銀行主動優化貿易融資投向。特別要推動銀行加強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貿易融資支持,提升企業在全球產業鏈、貿易鏈中的重要性和發展韌性。另一方面,密切跟蹤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動向,防范可能由此產生的溢出效應;尤其要關注美聯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退出對轄內銀行外幣貿易融資業務和外貿企業融資成本的影響,提高識別和應對外部風險沖擊的前瞻性。
四是引導涉外企業商業信用類業務的良性發展。涉外企業基于相互間的合作關系和信任,通過延收、延付、預收、預付等商業信用類業務實施結算或融資,是外貿領域較為普遍的業務模式,有助于減少企業的資金占用,有著現實需求基礎和實際價值。但同時,也有個別企業在進出口貿易中存在有違于正常商業模式的超長期限預收、預付、延收、延付的行為,借助貿易收支渠道實施違規資金轉移。為進一步加強對企業此類行為的監控,未來,應進一步加強微觀監管的穿透性,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強監測預警,從行業、規模、關聯方交易等維度,分析外貿商業信用的交易特征,探索構建監測評估指標體系,及時發現偏離正常商業模式和邏輯的異常交易行為,豐富對不真實、不合理的商業行為的鑒別手段,實現對風險的早期識別與化解,引導商業信用類行為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