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芳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花園小學
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都是選取各個國家和時代的優秀作品。而這些作品中的意境傳遞大多需要學生自己去體會。這也就出現了“留白和補白”的手法。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尋找留白的地方,幫助學生去探索“補白的藝術”,以此來提升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能力和閱讀能力。但留白對于小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而忽視作者的留白,對于文章的理解將會大打折扣。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留白,更要幫助學生學會補白。補白的措施是多元化的,不應該沿用傳統的教師主導,而是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其中,對相關的文本進行補充說明,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新課改后,語文課本融入了更多的圖畫,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降低其學習的壓力。這些插圖在文章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它們往往和教材內容緊密相關,讓一些難以想象的內容得以顯現出來。教師在展開相關的閱讀教學時,可以借助書本插圖信息進行教學引導,讓學生通過插圖來理解文本內容,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從而完成課文“補白。”
例如,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這一課時,在教學前學生對于文章的題目會產生疑問,不清楚雪地里的小畫家指的是什么。教師可以在開課前將書本中的一些圖片通過大屏幕進行展示,讓學生看到更加形象生動的圖畫,在觀看的過程中,教師詢問學生:“這些圖片中的內容是什么?”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動物的腳印。”接著學生很快就反映出雪地里的小畫家指的是什么,在學生恍然大悟的心態下繼續通過大屏幕向學生展示更多的動物腳印。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去猜、去畫,一系列的課堂活動無不刺激著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對于課本的求知欲望以及主動探索的信心會更加充實。形象生動的圖片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也更容易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與此同時,通過圖片學生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去思考作者隱藏起來的信息,進而提升自身的閱讀感悟。
標點符號作為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其中也不僅僅是隔斷句子的作用,更多的是傳遞一種感情色彩。根據不同的標點符號就能發現作者語言背后的知識,以此引導學生“補白”,幫助其更深入的解讀文章。對于教師自身而言,也要對標點符號有深入的知識積累,并在教學中穿插一些標點符號的意義以及使用規則,保證學生對標點符號有準確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別了,語文課》時,教師在教學前,首先引導學生討論《別了,語文課》中的逗號有什么意義。在學生們七嘴八舌的討論中可以發現他們主要認為在別了后面加上逗號是想要表達一種惆悵,一種失去重要東西的感懷。對于學生們的理解,教師要給與鼓勵,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敢于發言。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探索這里的逗號可以用別的標點符號代替嗎?可以去掉嗎?并組織學生們展開討論研究。時間留給學生,每個人都積極的進行著思考,想要得到教師的言語獎勵。比如有學生認為逗號可以改成感嘆號,這是因為感嘆號也有著與逗號異曲同工的妙用,同時感嘆號對感情的出發更加深沉。也有同學談論為什么不能去掉逗號等等。不同的觀點討論對于學生的思維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讓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從標點符號入手,進行課文補白教學,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結合聯想與想象,準確把握文本的內涵。
任何文章的內容表述和情感流露都是借助其中的重點語句進行重點展示,比如中心句,有修辭手法的句子,承上啟下的句子等等,都在文章的內容表述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些句子也需要引起學生的注意,并嘗試引導學生讀這些句子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這些句子中也充滿著作者的“留白”。作為教師要盡力的幫助學生進行“補白”。尋找字里行間透露的真情,為有效的理解全文奠定基礎。
例如,在教學《桂花雨》時,其中文章中有這樣的句子:桂花樹的樣子笨笨的,不像梅樹那樣有姿態。不開花時,只見到滿樹葉子;開花時,仔細地在樹叢里尋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氣,太迷人了。這段話在文章中的第二段后半句,其中的比喻手法的運用無不展示著作者對于桂花樹的喜愛,同時從排比句中看出作者對家鄉桂花樹的感情。而從這開始,后面的所有內容都展示著作者對于家鄉桂花樹的喜愛。對于這句話,教師不僅要整體上引導學生去分析,也要拆開來看,讓學生細細的體會蘊含在其中的感情。除此之外,還要鼓勵學生尋找其他重要的句子,并對其進行分析理解,促進學生深入的感悟文本內涵。通過分析文本中的重要語句,讓學生從細節入手感悟文章的內涵,提升了文章理解的準確度,更容易與作者形成共鳴。
語文教學中“留白”是作者的技巧,“補白”是讀者的工具,幫助讀者有效的感悟文本中的信息,理解作者的表達意圖。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補白需要從圖片、標點符號、重點語句入手,引導學生學習分析文章的技巧。上述的“補白”手段只是其中的部分方法,后續的方法仍需要教師進行探索,讓學生從“補白”開始喜歡上語文課堂,逐漸提升自身的閱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