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向紅
(博興縣良種繁育中心,山東 博興 256500)
大豆是世界上主要的油料作物,也是植物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中國是大豆的原產地,也是最早種植大豆的國家。我國許多古書上稱大豆為菽,《詩經》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記載。據推算,我國大豆的栽培歷史至少已有4000年。歐美各國栽培大豆的歷史很短,大約在19世紀后期才從我國傳過去。我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到20 世紀 60 年代之后,先后被美國、巴西、阿根廷超越,居世界第四位。目前我國80%的進口大豆貨源、73%的壓榨能力和80%的實際加工量都已經被外資控制。我國從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變成最大的大豆進口國。
博興縣,隸屬于山東省濱州市,位于濱州市東南部,總面積900.7平方千米。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6℃,年平均無霜期191天,年平均日照2479.8小時,年平均降水582.8毫米。
博興縣是我國大豆的主要種植區之一。近年來,大豆種植面積不斷增加,技術也在不斷改進。但是大豆的單位面積產量和整體質量卻沒有顯著提高,大豆供不應求,造成這種現象的因素是大豆蟲害。在大豆種植過程中,人們往往只注重栽培技術的改進,而忽略了蟲害的防治。蟲害大肆侵害大豆植株,導致大豆單產下降、整體品質降低。我國已發現的大豆害蟲有100多種。對生產量影響較大的有10多種,本篇文章主要闡述了大豆食心蟲大豆、紅蜘蛛、地老虎幾種常見的對大豆生長發育造成極大影響的害蟲,并提出幾點防治措施。
大豆食心蟲在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地區以及長江流域較為常見,并且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山西等地較為嚴重,博興縣位于我國山東濱州市,有著較大的大豆種植面積,該地屬于食心蟲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小紅蟲是大豆食心蟲的小名,屬于鱗翅目小卷葉蛾科,體長約5至6毫米,前置有灰黃褐色,前緣有十余條紫黑色的短斜紋,食心蟲的卵是橢圓形扁平狀呈黃褐色,孵化的幼蟲是淡黃色頭部為黑色。在小紅蟲還是幼蟲的時候進入豆莢蝕害豆粒,進入豆莢內的一般是1齡幼蟲,身體呈乳白色,4齡幼蟲身體逐漸呈現紅色,當脫甲進入土地之后,又從會從紅色變成黃色。食心蟲的蟲蛹是褐色長方錘形,體積約5至7毫米,食心蟲的繭分為冬繭和羽化繭。
大豆食心蟲蟲食率為10%至20%,在蟲災嚴重年份達到30%至40%,大大降低大豆的產量和價格,該蟲類會在八月中旬大量羽化成蟲八月下旬產卵,經過5到8天孵化成幼蟲進入豆莢內,到九月下旬被食心蟲侵害的豆莢脫落,蟲子進入土壤內過冬。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的高溫干燥和低溫多雨天氣會影響成蟲蠶卵,從而影響病蟲的發生程度。

農業方面主要采取的措施有改變大豆種植的品種,不同品種的抗蟲性具有較大的差異,豆莢有毛的大豆品種容易生蟲卵,并且豆莢皮內部木質化的隔層較為緊密的不容易受到病蟲的侵害。此外,黑甲和鐵莢系統蟲蛀率較低。其次,拉大輪作距離。大豆食心蟲只侵害豆類,越冬的場所主要是豆田,并且成蟲的飛翔能力較弱,遠距離輪作會大大降低蟲食率。深翻土壤也可增加幼蟲越冬的死亡率,能夠減少蟲害,大豆食心蟲有一個重要的特點,老蟲在土壤中生存十個月左右,采取深翻土壤和耕耙措施能夠消滅幼蟲和蟲蛹。也可采取成蟲盛期噴灑農藥的方式殺滅成蟲和幼蟲。可以用2%倍的硫磷粉劑和80%的敵敵畏乳油熏蒸,對殺滅成蟲和幼蟲具有一定的效果。
大豆蚜蟲在我國的河南和山西等地較為嚴重,該蟲會聚集在嫩葉和嫩枝上吸取汁液,嚴重時會造成大豆葉片卷縮停止生長或生長植株矮小,豆株結莢較少,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防止大豆蚜蟲的繁殖和侵害會大大降低豆類產量。
大豆蚜蟲的體積比較小,頭部和胸部呈黑色,腹部呈黃綠色,具有較長的觸角,尾部呈橢圓形,身體比較圓潤,身體側面有乳狀突起,額瘤不顯著,復眼呈暗紅色。
大豆蚜蟲如果不及時防治會導致大豆植株死亡,減少大豆的產量20%到30%,嚴重時可能會減產50%以上。蚜蟲作為病毒病的主要傳播媒介,經常會造成混合侵染。大豆蚜蟲的卵寄生在植物上越過冬天,到春季天氣轉暖寄生在植物上繁殖,產生翅蚜,等到成長為幼苗時到豆田里侵害作物。大豆蚜蟲的繁殖量較大,一年內能夠繁殖十幾代,并且繁殖數量和卵的基數以及氣候和天敵數量具有密切聯系。氣溫22度以上,濕度在70%以下的干旱少雨天氣,是大豆蚜蟲繁殖和擴散的高發季節,當氣溫達到25度以上,濕度高于80%,若是經常下雨對大豆蚜蟲的發生和抑制具有促進作用。

大豆蚜蟲可以通過天敵來抑制數量的增長,大豆蚜蟲的天敵主要有捕食性瓢蟲、寄生蜂、食蚜蠅等。其次,要注重苗期的預防,可以用40%的甲基乙硫磷乳劑按照一定的比例與種子混合。防治苗期的蚜蟲,并且這種方式能夠對苗期的其他害蟲有作用。這個用藥比例是1:75,藥效能夠維持20天。另一種方法是用10%的吡蟲啉濕性粉劑,2000至1000倍液;或者40%的克蚜星乳油800倍液,藥效能夠維持十天左右;或者用2.5%的天王星乳油300倍液噴霧防治。
大豆紅蜘蛛一種繁殖能力較強的害蟲,每次能夠繁殖100只左右。該蟲害過冬的方式主要是寄存在雜草的根部或是土壤的縫隙里,紅蜘蛛主要以大豆的葉和莖為食,屬于蜱螨目葉螨科類。
幼螨紅蜘蛛以及成螨紅蜘蛛均以刺吸式口器在植物葉背面汲取汁液。被紅蜘蛛侵害的豆葉起初呈黃白色斑點,往后逐漸變成銹褐色的大斑,嚴重情況下大片豆葉變黃卷縮枯焦直至植株死亡,對大豆產量造成嚴重影響。
大豆紅蜘蛛在全國大豆種植產區都有發生。雌性成螨是橢圓形,大概0.4到0.6毫米,紅褐色體背的兩側有黑褐色長斑,一般是一塊長斑,有時會被分割成兩塊。雄螨體長大約0.25到0.3毫米,身體的顏色為紅、黃、綠或者黑綠色。紅蜘蛛的卵是圓球形比較光滑,初產無色,后逐漸變成暗紅或暗黃色。紅蜘蛛一般一年十幾代,雌性成蟲在向陽的干枯豆葉或雜草附近的土壤里,或者是墻縫中結網。紅蜘蛛會在氣溫溫度高于23℃,相對濕度在50%時大量繁殖,所以六七月的高溫干旱天氣是紅蜘蛛侵害最為嚴重的月份。九月中下旬是紅蜘蛛的生育期,若是連續的大雨天氣能夠有效抑制紅蜘蛛發生。

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清除田間雜草,及時中耕,秋收之后翻耕土壤。在晚秋和早春時節清除田地和路邊枯樹葉和雜草,消滅越冬的蟲源減輕害蟲侵害。干旱天氣要及時灌溉,保持田間濕度,抑制其大量繁殖。也可采用化學防治方法,藥物防治要注意早防早治,當發現少量紅蜘蛛存在時及時噴灑農藥,在初發期消滅紅蜘蛛。藥物可以選擇20%滅掃利,20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液,都對抑制紅蜘蛛有良好效果。其次,可以在大豆生長過程中適量施肥,保證大豆生長過程中對氮磷鉀等元素需求。并且定期除草液能抑制病蟲害,注重水量灌溉頻率能夠抑制大豆病蟲害的產生。
地老虎又常被稱為“截蟲”,它的體型較大,成年地老虎有16-23毫米長,翅膀前端呈黑色,并且有明顯的灰白色寬邊。當地老虎還是幼蟲時會對大豆造成侵害,咬斷豆類根莖部造成作物嚴重缺苗,甚至毀種。白邊的地老虎成蟲,大約15至18毫米,呈灰褐色,地老虎的前恥有較為明顯的灰白色寬邊,環形紋為灰褐色。地老虎的幼蟲體長約43毫米,體表較為光滑。地老虎白天在土壤中潛伏只在夜晚破壞作物。
經過田間調查發現,間隔大約0.5平方米便有一只地老虎潛伏在土壤內。農業防治措施有:秋收之后以深翻土壤的方式將埋藏在土壤內的地老虎翻入15厘米以下的土層中,以殺死蟲卵降低越冬蟲卵的基數。化學防治方法主要是通過誘餌誘殺地老虎,用80%的敵百蟲溶液粉劑、0.5千克豆餅、50千克和50千克的水制成毒餌。將豆餅粉碎之后炒香,把敵百蟲用水融化,與豆餅攪拌均勻,在傍晚時分撒在田間,當夜晚該蟲出來活動時取食而中毒死亡。

大豆根蛆又叫大豆根潛蠅。只危害大豆和野生大豆。幼蟲咬食大豆幼苗根部,形成蛆道,并排泄糞便,造成根部腐爛、豆株矮小,被害嚴重的豆苗枯死。此蟲一年僅發生一代。以蛹在大豆根皮腫瘤或土縫內越冬,來年 5 月中下旬,羽化為成蟲,在大豆根處產卵,孵化出幼蟲,危害豆苗根部。
用藥劑拌種預防幼蟲,百分之 40 樂果乳油按種子量的百分之 0.7 拌種,對水噴霧,邊噴邊拌。如拌大豆種子100 千克,用 0.7 千克藥,兌水 4 千克,用噴霧器噴霧,邊噴邊拌,攤開晾開。 成蟲發生盛期可用 80%敵敵畏乳油 1000 倍液,噴霧防治。每 667 平方米噴藥液 40 千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