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琴
(寧夏鹽池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寧夏 鹽池 751500)
全縣土壤共分為黃綿土、黑壚土、灰褐土、新積土、粗骨土、潮土6個土類、10個亞類、15個土屬、39個土種。全縣耕地面積133萬畝,中低產田率92.5%,糧食產量低而不穩,嚴重困擾著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良中低產田不但具有保證糧食安全和保護生態環境雙重意義,而且是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根據NY/T310-1996《全國中低產田類型劃分與改良技術規范》,以鄉鎮為單位根據分析評價單元的主導障礙因素劃分確定中低產田類型,中低產田劃分五個類型即:灌溉改良型,面積47407畝,占中低產田總面積的3.56%;瘠薄培肥型,面積824771畝,占中低產田總面積的62.01%;坡改梯形,面積214402畝,占中低產田總面積的16.12%;沙化耕地型,面積209088畝,占中低產田總面積的15.72%;鹽堿耕地型,面積34416畝,占中低產田總面積的2.59%。我縣中低產田面積大、分布廣,既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更是通過改良促進農業發展的巨大動力。
農業生產現狀,水分、地形、土壤等條件是影響作物產量的主要障礙因素。瘠薄培肥型分布范圍最廣,涉及全縣各鄉鎮,尤其以旱耕地為主;灌溉改良型和鹽堿耕地型分布于揚黃及井灌區;坡改梯形主要以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為主;沙化耕地型以中北部為主。
1.2.1 灌溉改良型
1.2.1.1 面積與分布
灌溉改良型中低產田面積不大,占全縣中低產田面積的3.56%,但是這類耕地的增產潛力較大,只要能夠開發可利用水源,產量將會大幅度提升,主要分布在揚黃灌區及井灌區鄉村較為平坦的旱耕地上。花馬池鎮面積為19465畝,占全縣灌溉改良型面積的41.1%,占全鎮耕地面積的10.4%;王樂井鄉面積為9494畝,占全縣灌溉改良型面積的20.0%,占全鄉耕地面積的5.8%;惠安堡鎮面積為8364畝,占全縣灌溉改良型面積的17.6%,占全鄉耕地面積的3.8%;高沙窩、馮記溝、大水坑三鄉鎮灌溉改良型面積為10084畝,占全縣灌溉改良型面積的21.3%。
1.2.1.2 主要屬性
該類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5.63g/kg,比全縣平均值低0.3g/kg;全氮平均含量為0.42g/kg,比全縣平均值低0.03 g/kg;堿解氮平均含量為30.91 mg/kg,比全縣平均值高0.86mg/kg;有效磷平均含量為7.1 mg/kg,比全縣平均值低1.17mg/kg;速效鉀平均含量為133.95 mg/kg,比全縣平均值低1.16mg/kg。
1.2.1.3 存在問題
由于降雨量不足且季節分配不勻,缺少必要的水資源調蓄和輸送工程,以及由于地形、土體構造、土壤理化性狀等方面原因造成的保水蓄水能力缺陷,在作物生長季節不能滿足正常水分需要,但具備水資源開發和發展灌溉的條件,可以通過發展灌溉加以改良;此外,由于年際間降水不均,遇干旱年份,庫水存量不足,又無井水補灌,雖具田間灌溉工程,但是不能滿足作物生長需要,灌溉保證率較低。
1.2.2 瘠薄培肥型
1.2.2.1 面積與分布
瘠薄培肥型中低產田分布范圍較廣,面積為824771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62.01%。其中,王樂井、大水坑、高沙窩、青山四鄉鎮比例較高,分別占本鄉鎮耕地總面積的87.22%、77.3 %、71.36%和70.7%。
1.2.2.2 主要屬性
該類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5.92g/kg,比全縣平均值低0.01g/kg;全氮平均含量為0.46 g/kg,比全縣平均值高0.01 g/kg;堿解氮平均含量為30.26 mg/kg,比全縣平均值高0.21mg/kg;有效磷平均含量為8.11mg/kg,比全縣平均值低0.16mg/kg;速效鉀平均含量為133.6 mg/kg,比全縣平均值低1.51mg/kg。
1.2.2.3 存在問題
主要受氣候、地形等難以改變的自然因素(干旱、無水源)影響,距村莊較遠,施肥不足,土壤結構不良,養分含量低,產量低于當地高產農田。大幅度提高產量的治本性措施(如發展灌溉),只能通過長期培肥加以逐步改良。
1.2.3 坡改梯形
1.2.3.1 面積與分布
坡改梯形中低產田面積214402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16.12%。主要分布在南部黃土丘陵區的麻黃山、惠安堡、大水坑三鄉鎮。
1.2.3.2 主要屬性
該類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8.32 g/kg,比全縣平均值高2.39g/kg;全氮平均含量為0.63 g/kg,比全縣平均值高0.18g/kg;堿解氮平均含量為36.5mg/kg,比全縣平均值高6.45mg/kg;有效磷平均含量為8.04 mg/kg,比全縣平均值低0.23mg/kg;速效鉀平均含量為132.73mg/kg,比全縣平均值低2.38mg/kg。
1.2.3.3 存在問題
坡地梯改型的主導障礙為土壤侵蝕強,可通過修建水平梯田,使降水全部就地入滲,增加土壤蓄水量,基本上消除水土流失,提高耕地生產能力。
1.2.4 沙化耕地型
1.2.4.1 面積與分布
沙化耕地型中低產田面積209088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15.72%。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地區,其中花馬池、馮記溝面積最大,分別占全縣沙化耕地型面積的35.6 %和24.9 %。
1.2.4.2 主要屬性
該類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5.53 g/kg,比全縣平均值低0.4g/kg;全氮平均含量為0.4 g/kg,比全縣平均值低0.05 g/kg;堿解氮平均含量為28.09 mg/kg,比全縣平均值低1.96mg/kg;有效磷平均含量為9.03mg/kg,比全縣平均值高0.76mg/kg;速效鉀平均含量為138.68 mg/kg,比全縣平均值高3.57mg/kg。
1.2.4.3 存在問題
土壤耕層以1m以上出現大于20cm的漏沙層,1m剖面土體構型有沙漏、礫石、等障礙層次。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
1.2.5 鹽堿耕地型
1.2.5.1 面積與分布
鹽堿耕地型面積為34416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2.59%。主要分布在惠安堡揚黃灌區及中北部有淺層水資源的地區。以惠安堡、青山兩鄉鎮面積最大,分別占全縣鹽堿耕地型面積的48.2 %和29.1 %,地形平坦,土層深厚肥沃,耕層土壤養分含量高。
1.2.5.2 主要屬性
鹽堿耕地型是指由于耕地可溶性鹽超過限量,影響作物正常生長的一種鹽堿化耕地。我縣部分農田由于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或排水不暢,造成土壤鹽分含量高。根據化驗結果顯示,該類土壤全鹽含量為0.31g/kg,比全縣平均值高0.01 g/kg;該類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5.3 g/kg,比全縣平均值低0.63g/kg;全氮平均含量為0.43 g/kg,比全縣平均值低0.02 g/kg;堿解氮平均含量為27.58 mg/kg,比全縣平均值低2.47mg/kg;有效磷平均含量為8.47mg/kg,比全縣平均值高0.2mg/kg;速效鉀平均含量為141.57 mg/kg,比全縣平均值高6.46mg/kg。
1.2.5.3 存在問題
該類土壤多分布在低洼地帶,地形部位低,地下水位高,排水性能差;土壤耕層鹽分含量高,有機質缺乏,有機肥投入不足,土壤板結嚴重,理化性狀、耕性差。
2.1.1 農業工程措施
采用平田整地、筑壩、修渠、打窖等工程措施,發展基本農田,完善現有基礎設施。堅持以坡改梯為主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推廣集雨補灌、膜下滴灌、地膜覆蓋保墑等旱作節水農業,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現有水源和自然降水,同時結合合理的耙、碾、鋤等農業管理措施,減少土壤水分及養分損失,提高土壤水肥利用率。
2.1.2 生物措施
以有機肥為主,種植綠肥, 秸稈還田,改善土壤的水、肥、氣、熱等生態條件,增加有益微生物的活動,提高土壤肥力,實現保護環境與農業可持續發展。
2.1.3 化學措施。
增施有機肥,配合施用化肥,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機肥作為傳統肥料,具有養分全面、肥效緩、后效長的特點,與化肥相比,它能長久地保持土壤的活力,增加土壤有機質,對培肥地力增強農業生產后勁大有好處。化肥的養分單一,含量高,肥效快,但持續時間短。二者配合使用,可取長補短,達到改良土壤、穩定增產的目的。
2.2.1 瘠薄培肥型
該型土壤受氣候、地形、開墾年代等影響,以及距居民點較遠,有機肥施用少,面積824771畝,占我縣耕地總面積的62.01%,我縣絕大部分土壤屬于瘠薄培肥型。此類土壤的改良主要采取以下幾項措施。①增施有機肥和化肥,培肥地力。②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集中較多的肥料,進行重點培肥、集約經營。③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少耕、免耕、旱地覆膜。④利用該類土壤無工業污染、土地資源廣闊的優勢,大力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提高農田單位產值。
2.2.2 灌溉改良型
該型土壤是由于氣候條件形成的降雨不足或時空分布不均勻,與作物需水量不同步,或由于地形、土壤性狀等原因造成保水、蓄水能力較差,但具備進一步開發水資源的條件,面積47407畝,占我縣耕地總面積的3.56%。此類土壤的改良主要采取以下幾項措施。①培肥土壤,通過增施有機肥、平衡施肥,以肥促水、以水調肥。②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農藝節水技術,改善農田保水、蓄水、供肥能力。③發展闊灌,利用井灌區和揚黃灌區水資源,采取滴灌技術,擴大灌溉面積,發展節水補灌耕地。
2.2.3 沙化耕地型
我縣受多年來的超載過牧、亂墾濫挖等認為因素及干旱風沙等自然災害影響,生態退化嚴重,草原及耕地沙化退化嚴重,沙化型耕地總面積達209088畝,占全縣總耕地面積的15.72%。應采取以下改良措施。①加強生態建設,改善生態環境,這是該類耕地改良的基礎條件。②推廣少耕免耕技術,減少風沙侵蝕。③增施有機肥、推廣秸稈還田技術,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耕地理化性狀,提高土壤保水保肥性能。④種植馬鈴薯、西甜瓜等喜歡沙壤土作物,合理輪作。
2.2.4 坡改梯型
我縣坡耕地面積較大,還需要坡改梯面積214402畝,占耕地面積的16.12%。坡地梯改土壤指地表起伏不平,坡度不大,水土流失嚴重,必須通過修筑梯田等田間水保工程加以改良治理的坡耕地,此類土壤的改良主要采取以下幾項措施。①修建梯田,15 度以上的坡耕地要堅決退耕還林、還草,坡面15 度以下的坡地要修建梯田,田埂上可種一些灌木。②加速生土熟化,提高土壤肥力。③加強植被建設,發展林牧基地。④大力推廣集雨補灌技術。

表 鹽池縣中低產田類型養分統計
2.2.5 鹽堿耕地型
我縣鹽堿耕地型面積為34416畝,占全縣總耕地面積的2.59%。鹽堿耕地型的改良,實質性的問題是要降低地下水位,減輕鹽堿危害,因地制宜,配合農業綜合措施進行綜合治理。主要有:①挖排水溝:開挖排水溝是改良鹽堿地最有效的措施,在鹽堿危害嚴重的地域每隔一定距離開挖排水溝,并搞好水平側向排水系統,保證排水暢通,控制地下水位上升,防止土壤返鹽;②平整土地:平整土地有利于消除鹽斑,抑制局部返鹽,因此要結合農田基本建設,堅持每年春秋進行土地平整;③種植綠肥:種植綠肥可以增加地面覆蓋,培肥土壤,減輕鹽堿危害;④秸稈還田:主要以麥稻高茬收割、麥草覆蓋翻壓、玉米秸稈粉碎翻壓還田;⑤增施有機肥;⑥調整種植結構,首選種植節水作物,如黃花、馬鈴薯、優質牧草等,其次種植耐鹽堿作物,如枸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