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月
[關鍵詞]? 鄉村振興;民族醫藥;康養旅游
[作者單位]?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人們對健康服務的需求日益提升。“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促進中藥新藥研發保護和產業發展”。在“健康中國”的戰略指引下,健康產業已進入黃金發展期。從現實需求來看,一方面,四川省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人們對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健康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另一方面,生活節奏加快和社會壓力增大使“亞健康”問題成為影響社會各階層不同年齡段人群身心健康的重要誘因,導致慢性病的普遍化和年輕化趨勢日趨明顯。在健康意識不斷強化的時代背景下,人們越來越重視“未病先防”的重要性,也帶動了康養旅游、中醫養生等健康產業的發展。調研發現,涼山彝醫的針灸、藥浴、傳統療法等在保健、慢性病和康復治療上具有較為顯著的療效,醫院中相關治療的使用率也相對較高。因此,將傳統醫藥與文化旅游相結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醫藥與康養旅游產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涼山正著力打造康養旅游品牌。近年來,四川省高度關注康養旅游產業,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提出“支持推進安寧河谷綜合開發,打造成渝地區陽光康養度假旅游后花園”,為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撐。此外,涼山同時存在幾大優勢,一是占據豐富的高原生態、民族文化和養生養老等資源優勢。二是擁有豐富的彝族醫藥資源,中藥材資源蘊藏量占全省總量的20%,同時高海拔地區的氣候、濕度和光照條件具有種植某些中藥材的天然優勢。三是彝醫在健康養生等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醫療、旅游和文化資源在區域性、體驗性和功能性上的交叉,為民族醫藥與康養旅游產業“十四五”新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使其有望成為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因此,充分發揮中醫藥及民族醫藥特色優勢,將其與康養旅游產業、智慧健康產業進行深度融合,打造集疾病治療、康復保健、養生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現代化健康服務基地,是四川省發展康養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
——促進特色產業發展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涼山是全國深度貧困地區的典型代表,雖然在大力開展的脫貧攻堅行動下,該地區已于2021年整體脫貧,經濟社會的“硬件”得到較大提升,但因為自然條件的限制和交通的不便,部分偏遠山區和高海拔地區可發展產業依然很少,導致當地群眾創收存在較大困難。而民族醫藥與康養旅游產業涵蓋了一二三產業,可以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一方面,在脫貧摘帽地區建立民族醫藥全產業鏈,使其實現規?;?、規范化、現代化發展,在增加就業創業渠道、促進農業結構轉型升級等方面優勢明顯。另一方面,以民族醫藥推動康養旅游發展不僅能促進觀光型旅游向復合型旅游轉變,也能通過醫藥旅游資源的開發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幫助群眾拓寬增收渠道,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舉措。
——產業集群化程度不高,市場局限性較大。民族醫藥與康養旅游產業需要完善從藥材的規?;N植、新藥研發和生產,到健康產品銷售、健康服務提供、醫藥文化參觀體驗等各個環節的發展。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產業鏈還存在不完整、低質量等問題。在藥材種植方面,大部分彝藥藥材尚未開展規?;N植,部分野生藥材存在匱乏或瀕危、人工繁育或種植困難等問題,導致彝藥材市場缺口較大,與彝藥加工和銷售環節存在脫節。在藥品生產方面,由于研發條件簡陋,彝藥制劑的研發水平較低,生產規模較小,銷量和知名度也十分有限。在旅游產品方面,彝藥相關產品較為單一,健康服務較為分散,存在水平較低、同質化較高、特色不突出等問題,難以形成較大的規模經濟。
——民族醫藥旅游特色不突出,品牌認知度較低。近年來,涼山已開始構建“中醫+”融合發展產業,在旅游方面逐步加強對彝醫的運用和推廣,比如中醫藥康養旅游特色小鎮和攀西陽光康養旅游度假勝地的打造。但由于相關實踐與探索仍處于起步階段,目前還存在幾大突出問題。一是民族醫藥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程度不深。由于體制機制和行業標準的不完善,目前市場缺乏明確的開發策略和系統規劃,各部門配合度有待提高。二是缺乏特色品牌。在旅游項目、內容、路線上與其他類型的康養旅游存在較大雷同,既沒有突出涼山特有的彝醫及相關文化優勢,也沒有打造出特色鮮明、具有知名度的旅游品牌。三是宣傳力度不足。宣傳方向仍以單純的康養旅游為主,沒有引入民族醫藥的新理念,概念上沒有突出彝族醫藥的優勢和不同之處,導致消費者對以民族醫藥為核心的康養旅游認知程度較低。
——人才培養渠道少,民族醫藥與旅游人才匱乏。目前四川省內彝醫相關學科僅在西南民大設有中藥學(彝藥)專業,導致學科實力落后,建設內涵不足,尤其是省級以上重點學科缺失,因此造成了相關人才的匱乏。首先,涼山不僅彝醫專業出身的醫師匱乏,具有合法資質的臨床和科研人員數量也較少,對群眾需求來說人均占有量過低。其次,現有從業人員大多為中醫藥院校畢業的本??粕?,高職稱高學歷高水平的專業技術骨干缺乏,使產業發展和創新受限。再次,目前從業者多為年紀較大的老人,青年數量較少且專業素質較低,民族醫藥人才面臨人員老化、青黃不接的困境。最后,在民族醫藥人才缺乏的基礎上,民族醫藥與健康服務或旅游產業交叉的復合型人才也變得更加稀缺,產業發展所需的策劃、營銷、管理等綜合性高素質人才十分匱乏。
——充分發揮民族醫藥優勢,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第一,精準定位康養旅游形象,提升品牌營銷效率。大力推廣中彝醫藥預防適宜技術在兒童、老年人及婦女健康保健方面的應用,著重突出民族醫藥的獨特優勢和健康價值,完善涵蓋治療、預防、保健、養生在內的特色服務體系。第二,重點推進四川省彝醫院中彝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范園、好醫生中醫藥小鎮項目、康養旅游示范基地建設。充分利用涼山特有的生態環境、民俗風情和民族醫藥資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彝醫藥養生體驗旅游路線、特色醫療旅游項目等,形成規模和品牌效應。第三,加強與國際旅行社及醫療機構的合作,推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健康服務和產品,增加民族醫藥的影響力,逐步拓展海外市場。
——立足需求開發旅游項目,形成特色旅游主題。第一,針對休閑娛樂群體,可結合民族特色旅游文化資源,打造一批康養文化休閑旅游路線。為游客提供民族醫藥文化體驗、人文景觀、養生體驗、科普教育旅游等特色項目,形成體驗性強、參與度廣的康養旅游產業。第二,針對養生保健群體,可充分發揮民族醫藥的治未病保健方面的優勢,發展藥浴、針灸、推拿、定制藥膳、養生授課等特色康復保健服務,向游客推廣觀光旅游和養生保健一體的特色服務。第三,針對老年養老群體,可在康養旅游基地打造養老社區。與醫學院校合作開展名醫問診服務;與專業醫療和服務機構合作開展健康體檢、看護照料、康復療養等專業化健康服務。第四,針對高端商務人士,可依托康養旅游產業的發展為企業打造換季辦公總部基地。利用涼山豐富的光熱資源和氣候優勢吸引商務人群進駐涼山,滿足企業換季集中辦公、提高工作質量的需求。
——推動資源整合發展,加強產業合作。第一,加強民族藥材保護與開發,建設一批中彝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和標準化、規模化道地藥材生產基地。結合“旅游+農業”發展思路,將其建設成集現代生態觀光、中藥采摘、煎藥制藥特色體驗等為一體的現代新農村型的中藥材套種基地。第二,實施民族醫藥體驗館進景區項目,結合“旅游+文化”的發展思路,在各大園區內設置民族醫藥博物館、文化體驗館等場所,開發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醫藥文創產品,實現民族醫藥文化的傳播與傳承。第三,建立和完善涼山中彝藥材生產質量標準體系,開發涼山特色中彝藥飲片,開展涼山彝藥標準制定,打造涼山特色中彝醫藥產品,以此形成產業集群鏈。
——加強健康文化宣傳,提高康養旅游認知度。第一,充分利用電視、互聯網、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對民族醫藥與康養旅游進行宣傳,著重在旅游宣傳中突出民族醫藥特色和優勢,吸引廣大游客赴涼山體驗康養旅游。第二,開展中彝醫藥文化“六進”行動。深入基層開展中彝醫義診、科普宣講、特色療法體驗等活動,推進中彝醫藥文化、中彝醫藥健康知識的普及,營造濃厚的健康氛圍,讓人們體驗到民族醫藥在醫療保健方面的突出效果。第三,建立民族醫藥文化傳播與交流平臺。持續舉辦“中彝醫藥文化節”“健康養生論壇”“中彝醫博覽會”等活動,支持建設中彝醫藥體驗館、中彝醫藥文化博物館,打造高水平學術及文化傳播平臺,提高消費者對民族醫藥的認可度。
以民族醫藥推動康養旅游發展不僅能促進觀光型旅游向復合型旅游轉變,也能通過醫藥旅游資源的開發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幫助群眾拓寬增收渠道,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舉措。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第一,加強重點學科建設,增加復合型人才培養。抓好涼山醫學高等??茖W校和省級重點彝醫學科建設,增設健康管理服務、健康旅游、護理等“大健康”專業,探索培養適應保健、養生、康復領域需求的復合型人才。第二,加強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繼續依托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四川省針灸學校培養實用型人才,加大中醫藥人員訂單定向培養規模。第三,建立人才引進機制,多渠道引進醫療、旅游、服務人才,推動不同產業和機構間人才的合作與交流。第四,建設民族醫藥旅游人才培養和實訓基地,開展旅游服務、健康服務、外語等技能培訓,培養一批專業水平高、業務精湛的服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