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宇馨 李燕
[關鍵詞]? 貧困治理;脫貧攻堅;黨的領導;內生動力;鄉村振興
[作者單位]? 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一直將消除貧困作為自己的使命和擔當,總結中國特色貧困治理經驗,在后扶貧時代進一步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具有極大的啟示意義。
經過長期的努力,中國實現了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貧困治理方案。
——堅持黨的領導是貧困治理的根本原則。堅持黨的領導,為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政治保證。黨中央站在推動中國發展的高度進行謀劃,將打贏脫貧攻堅戰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從著眼于中國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治理現代化的角度,將精準扶貧戰略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先后7次召開中央扶貧工作座談會議,開展50多次扶貧調研,出臺多份中央文件指導脫貧攻堅工作的順利進行。
堅持黨的領導,為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組織保證。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將中央的政策落實在基層,將群眾的困難放在工作首位,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實現全面小康。統計顯示,在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中,全國累計選派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同近200萬名鄉鎮干部和數百萬村干部一道奮戰在扶貧一線,深入基層的黨員們組成了扎根貧困地區最堅強的戰斗堡壘。
——堅持人民至上是貧困治理的根本立場。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提出走工業化道路以發展國家經濟的思想,同時進行“三大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為消除貧困奠定制度基礎。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本質論,開始以體制改革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為貧困治理創造物質條件,以大規模開發式的扶貧方式,緩解了全國大面積絕對貧困的現象。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以“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思想為貧困治理導向,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全力保證在建黨百年之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無論在任何時期,我黨都堅定不移地將人民所需作為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立足點與出發點,思人民之所思、想人民之所想、干人民之所求。
——堅持共同富裕是貧困治理的根本目標。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提出“先富幫后富”的思想,形成沿海和內地兩個大局,讓沿海地區利用區域優勢先行發展,然后幫助內地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目標。在此后的貧困治理實踐中,我黨繼承“先富帶后富”的思想,針對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提出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計劃。繼而針對經濟改革以來,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要求實現協調發展,統籌城鄉區域發展,促進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創新提出了全民共享、全面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旨在破解新時代經濟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難題,實現全民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
——堅持精準扶貧是貧困治理的根本方法。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思想,闡明精準的含義就在于一個“真”字和一個“實”字。要以“六個精準”“四個切實”“四個一批”為我國扶貧開發事業的實踐路徑,以“一達標”“二不愁”“三保障”為扶貧開發事業的衡量標準,提高了我國的扶貧效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繡花的功夫去解決復雜的貧困問題,切忌喊口號式扶貧,要真正在碎片化的貧困戶中間落實好單項扶貧政策。精準扶貧思想是對過去傳統扶貧思想的解構和重組,是對過去傳統扶貧方式的守正和創新,以明確的工作思路、精準的工作方式和高效的工作成果取得了脫貧攻堅的最終勝利。
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在脫貧攻堅事業中埋頭苦干、實干,實現消除絕對貧困的歷史目標?;仡欂毨е卫須v程,為解決貧困問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為根本。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加快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對脫貧攻堅工作做出系統布局,提出一個包含治理理念、治理目標、治理方式、治理機制、治理制度的精準扶貧戰略。這一戰略為破解貧困難題提供了行動綱領,為攻克深度貧困中的“硬骨頭”提供了新思路。黨的十九大之后,黨中央將貧困治理納入國家治理現代化體系中,把脫貧攻堅任務提到至關重要的位置,要求重點攻克長期以來難以脫貧的深度貧困地區。黨發揮統籌全局和協調各方的作用,從戰略定位、戰略目標、戰略指導對脫貧攻堅工作進行系統謀劃。
——以激發人民內在因素為動力。貧困群眾是脫貧攻堅中的實踐主體,是締造偉大脫貧攻堅精神的創造者,我們將救濟紓困和內生脫貧相結合,將人民的勤勞踏實勇敢與改革創新進取應用到脫貧事業中,實現消除絕對貧困目標。同時,黨以產業扶貧的方式,將貧困群眾納入產業發展的范圍內,以產業發展提高群眾的自身發展能力,為貧困地區實現持續發展提供產業支撐和勞動力供應,以教育扶貧的方式,推動教育資源下沉到需要接受教育的貧困人口的子女身上,重視知識對于改變貧困現狀的重要性,從根本上消除代際間貧困的傳遞。
——以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為主線。新中國成立后,黨通過制度變革解放廣大的勞動力和土地,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公有制,為生產力的發展清除了制度的障礙和束縛。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提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從根本上改革經濟體制,為解決大規模貧困提供物質條件。繼而在把握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處理好社會其他問題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生產力發展,為解決社會存在的矛盾提供經濟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發展理念,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適應經濟發展新變化,通過新發展理念為經濟發展提供驅動力,消除存在的結構問題,提升產業競爭力,為脫貧工作提供扎實的經濟基礎。
——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貧困治理體系為綱要。脫貧攻堅首先要做到精準識別貧困治理對象,對貧困戶進行精準幫扶,以“六個精準”開展脫貧攻堅工作。要建立脫貧責任體系,將責任落實到人,建立“五級書記抓扶貧”的責任體制,明確貧困治理的問責機制。實現脫貧攻堅目標,需要能夠帶動人民群眾發揮自主能動性的脫貧工作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五個一批”的工作方式,要求分類施策,幫扶貧困群眾。在整個脫貧攻堅過程中,我們建立了一套完整和精確的脫貧考核體系,確保脫貧真實可靠,推動真抓實干。動員全部社會力量參與到貧困治理中來,構建起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的貧困治理大格局。正是有著這樣一套行之有效的貧困治理體系,讓我國在新冠疫情和全球經濟衰退的雙重壓力下如期實現了脫貧目標。
——堅持黨領導中國特色貧困治理。新時代的貧困治理,面臨著更為復雜的困難,面對這一現實情況,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具有重要意義。一要堅持黨的科學執政,以黨的強大思想引領力帶領我們進一步取得貧困治理的勝利。堅持以黨的先進理論作為貧困治理工作的指導思想,是穩步推進相對貧困治理發展的根本遵循;堅持以先進的思想武裝黨員的頭腦,使其切實領悟黨的思想方針路線。二要堅持黨統籌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地位,在頂層設計中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黨要進一步深化做好頂層設計和合理規劃,做好絕對貧困治理與相對貧困治理的銜接規劃,推動形成規劃引領發展的良好工作機制,使鄉村振興戰略在基層落實到位。
——堅持基層黨組織引領中國特色貧困治理。在新時期貧困治理中,一要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鶎狱h組織要充分發揮好其組織協調作用,協調好其他各個組織之間的關系,形成多方參與、協同共治的貧困治理體系,引領基層新發展的思路和方向。二要提升基層黨組織自身素質建設。進一步增強黨員的政治意識,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來抓”,創新性落實好黨的每一項決策。提升黨員干部的工作本領和能力,踐行好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貧困治理中成為鄉村振興事業的帶頭人、貧困治理事業的領路人。
——激發人民群眾內生動力推動中國特色貧困治理。激發人民群眾的內生動力,一是要深化群眾自治基礎,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通過完善和健全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位一體的基層自治體系,建立民主機制,吸收和采納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建議,讓人民為社會事業的發展注入動力和活力。二是要提高群眾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術水平,提升自我發展能力,豐富其致富的技能,使人民群眾作為個體在貧困治理的繼續進程中能夠增強其對戰勝貧困的信心。提升群眾個體的主體意識,繼續加大勞動力技能培訓,著力提供崗位培訓、勞務輸出和崗位對接等服務,幫助其順利實現就業。
通過完善和健全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位一體的基層自治體系,建立民主機制,吸收和采納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建議,讓人民為社會事業的發展注入動力和活力。
——運用外部推力助力中國特色貧困治理。一要建立統籌城鄉貧困治理機制。黨的十九大強調,統籌城鄉貧困治理大局,首先要建立科學的動態追蹤系統,利用脫貧攻堅中的大數據,對于部分進入城市生活和工作的剛脫貧的農村人口進行監測和幫扶,降低這類人群面臨相對貧困的風險。其次要盡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影響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各種資源要素不能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的障礙,實現城鄉之間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格局。二要完善貧困兜底的社會保障體系,為相對貧困治理中存在脆弱性返貧等不可控因素的人群提供基礎性、兜底性保障。一方面實現對已取得的脫貧攻堅成果進行有效鞏固,另一方面優化提升現階段的保障體系,提升貧困治理的成效,擴展脫貧的成果。
從過去到未來,中國的貧困治理仍然在前進路上。我們要通過不斷地守正和創新,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貧困治理道路,以更大決心和定力解決相對貧困問題,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