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清以后,最大的文化問題不僅是要擁抱西方現代性,還要保持中國文化的主體性。通過推動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現代湖湘文化可以依靠文化自信,保持中國文化的文化意識和文化獨立性,并將文化現代化與中國文化主體性的恢復聯系起來,這為現代文化結構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近代;湖湘文化;崛起;啟示
引言:在近代史書中,湖南人才數不勝數。湖南文化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為湖南近代人才群體的發展奠定了充分的社會基礎。湖南文化近代轉型之初,有兩種觀點:一種是鴉片戰爭的爆發,二是抗日戰爭的失敗和湖南維新運動的發展。現代化應以時間和社會在物質、制度和精神方面的現代化為特征,文化的現代化應體現在中西文化的沖突與融合中。如果西方文化只是被引進,而不是被當地文化所接受,那么它就無法承載當地文化,指出現代化的特點;只有中西文化的斗爭和融合,才能使原有的文化發生變化,發展成為新的資本主義文化,才能標志著現代文化的開始。
一、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
(一)甲午戰爭前
甲午戰爭前,湖湘文化在西方文化中處于強烈的排斥地位,特別是在以下方面:
首先,必須排除西方宗教。基督教文化是最早傳入湖南的西方文化,自清朝以來,湖南衡陽、湘潭相繼出現了天主教會。19世紀60年代簽訂《天津條約》后,傳教士在湖南獲得了權利。當時,最著名的周漢偉在其監獄供詞中說:“忠于你的兒子,服從他父親的信仰直到死亡”。其次,最典型的例子是湖南的船景。一些湖南人,比如郭嵩燾,曾經提議在湖南和湖北之間建造船只,以分享外國人的利益。沒想到,他們遭到了湖南大多數人的強烈反對。認為只要船開了,外國人就可以進入歐洲大陸,民用船只就會失去資產;1872年,同治著名的中興通訊官員曾國藩在金陵去世。當他的棺材從船上運到官員和貴族奮戰的長沙時,這位英國人覺得,多年來,湖南一直是一座隱藏在中國深處的城堡。它也是一個無與倫比、特別有吸引力的省份,保守的中國及其對所有外國的厭惡集中在這里。因此,不僅是中國最優秀的官員和軍隊,也是對基督教最殘酷的攻擊。湖南仍然毫不留情。”"從來沒有把西方法律稱為世界良法,把新法律稱為當今重要法律的湖南省人民,表達了自己的私見,拒絕接受,甚至敢于,,各種各樣的反常行為都以自己的方式被困住了。”以上種種足以看出此時湖南保守氛圍的深度。
最后,隨著沿海地區逐漸走向資本主義現代化,湖南各級仍處于傳統狀態,特別是在文化層面,沒有脫離傳統氛圍。在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傲慢態度的影響下,湖南蔑視外部世界可能發生的一切變化。當時有人說,“中國三千年正從鴉片戰爭轉向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戰爭中,湖南人漠不關心,湖南人的保守態度就像一口老井。隨著西部的改善,湖南人仍在安睡。三十年來的自強運動,湖南人幾乎一無所知。魏源和曾國藩雖然來自湖南,抗日戰爭前先進思想在中國的出現和實踐與湖南無關,抗日戰爭后外界的肯定和贊揚也很重要。
(二)甲午戰爭后
許多學者認為,1894-1895年甲午戰爭后湖南現代化的原因是古代湖湘文化的影響,主要受王夫之、魏源等典型代表思想的推動。然而,湖湘文化與湖湘文化之間的聯系是不可逆轉的,并不意味著這種思想背景是湖湘文化變異的關鍵因素。湖南在甲午戰爭后開始現代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1894-1895年中日戰爭中湖南軍隊的失敗傷害了匈奴人的自我價值感。湖南軍隊在太平天國的失敗創造了湖南軍隊的“神話”,這是湖南人自認為的。抗日戰爭中湖南軍隊的失敗抹去了過去的榮耀和自戀。與此同時,“西學”在湖南出現,呈現出一種新的姿態,抗日戰爭結束后,許多湖南人解除了傳統的枷鎖。在黃遵憲等高級官員和梁啟超等康門學生的幫助下,湖南掀起了一場大規模的改革運動,推動了湖南文化的現代化。
其次,湖南人容易極端化、保守化、激進化。湖南曾經是一個四堡之國,抗戰前后湖南人的極端性格十分明顯。湖南人充滿了保守主義,但改革者和抗戰后的湖南人,卻有著“開放人類智慧”、“支持西方科學”的湖南原始保守氛圍,譚嗣同是當時的典型代表,提出了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思想。但與此同時,正如當時輿論所說:"湖南被認為是保守的,但今天他卻急急忙忙,可見,今天湖南人的激進主義和保守主義已經達到了兩個極端。
最后,思維對湖湘文化“實用”的影響。自宋代湖湘學派成立以來,湖湘文化中的“實用主義”風格在魏源思想著作的啟發下被創造并代代相傳,并引發了西化運動。而且,一批后來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軍國主義者,這種強烈的湖南人的"務實"意識,喚醒了湖南人強烈的政治意識,喚醒了當代湖南人珍惜世界,民族運動和為國捐軀,最典型的應該是當今眾多杰出的政治領袖。
二、近代湖湘文化的啟示
晚清以來,推動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湖湘文化,一方面積極引進外來文化,引進、學習和推廣西方文明,引進外來器物、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它保持著優秀的中國文化,并產生了優秀的木材和土壤文化。這兩個方面旨在推動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現代中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完成中國文化的精確主體重構。最重要的是,它是一個被其他民族國家推崇的文化國家!清末民初湖湘文化的文化使命給我們留下了什么啟示?
盡管現代開明的湖湘文化提倡改革開放,它欣賞并提倡學習西方強大的船只和武器、憲法制度以及平等和自由的概念,但我們的文化信任是建立在對廣泛而深刻的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基礎上的。因此,盡管他們對現實社會中的各種文化和意識形態缺陷有親身經歷和尖銳批評,但他們是批評中國文化缺陷最激烈的人,但我從未對中國文化失去信心,也不是魏源被引進西方的"強船,強武器",也不是郭嵩燾被承認為西歐的"政治,宗教習俗",更不是譚思頓對西方"自由,平等"的向往,,對中國文化和三代政治、內圣外王的價值觀、信仰以及天人之道失去信心。現代中國文化的完成就是中國文化理想的實現,我們相信,中國人民的優秀傳統文化仍然是中國文化現代化的目標。我們認為,中國文化現代化的結果離中國文化理想的目標不遠,而只不過是皇室政治,他們的文化信任建立在中國文化是一種普世文化的信念上。他們從不相信在5000年代幸存下來的中國文化在中國文化中幸存下來。譚嗣同堅信“孔子不能工作,不能治理地球”,所以他可以接受“仁愛”作為最普遍的價值觀。楊昌吉也堅信他說:“我國智者的宗教信仰是世界主義的,所以我們總是稱我們的國家為世界。”但也有超越民族國家的普遍價值。
第二,文化意識。文化信任是一種信念,認為中國文化具有恒定的、普遍的價值,表現為一種“情感”的堅持,它必須基于對中國文化“知識”的理性和理解,文化意識必須包括文化知識,這是眾所周知的。相互了解意味著對自身文化傳統的深刻、全面、多維度的理解。現代湖湘文化是一組具有深厚中國傳統文化基礎的知識,傳統學術形式能否“迎敵”意味著勇氣和意志“睜開眼睛,《看世界》現代湖湘文化是促進對西方認識的第一批知識,正是因為我們能夠把對自己的認識和對他人的認識結合起來,我們才能真正進入文化意識的領域。一方面,它使我們能夠勇敢地認識到自己文化傳統的缺點和劣勢,勇于進行文化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評,認識到他人的優勢和好處,大膽地推薦和引進國外的完美文化。另一方面,對他人的認識使人具有足夠的文化意識,這種文化意識是在對他人認識的基礎上,對中國文化的理性認識和文化意識。近代以來,許多人對西方文化缺乏文化意識和理性認識,盲目排斥和蔑視西方文化;或者是對中國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面對西方文化,他退縮了,成了一個文化乞丐。
第三,文化獨立“信心”是情感,“信心”是知識,“信心”是意義,有了中國文化的“信心”和“信任”,我們應該最終結束中國文化的“獨立”。當然,文化獨立是最艱難的工作,也是最艱難的工作,但對現代湖湘文化的研究值得我們關注,這是譚嗣同最杰出的慈善事業。譚嗣同是一個對中國文化傳統有足夠的文化信任和意識的人,這就是為什么當他為他該死的新中國建立新的文化體系時,在其價值體系中,“善”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的核心,體現了文化主體性精神。通過“善意”,我們可以追溯儒學和儒學價值觀的源頭,以確立中國文化的主體地位,進一步樹立文化自信和文化意識“為什么儒學不能工作和統治地球”。另一方面,他所創造的“慈善”是一個開放的價值體系,不僅符合現代平等和自由的理念,而且符合“了解世界歷史的心和方法,拯救世界上所有的眾生”的普遍性。作為一位致力于改革的政治領袖,他的“友好”制度還不夠完善,他對文化獨立的追求無疑值得當代學者學習。
結束語:
通過促進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現代湖湘文化可以將這種文化轉型與中國文化主體性的恢復結合起來,因為這與文化信任有關,雖然現代中國主張中國人民的獨立,對人民的富強開放,但它缺乏的只是信心,自信自足的中國文化不承擔主體性重建中國文化的歷史使命,考慮文化傳承的現代湖湘文化使命,最終完成主體性重建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 鄧璐.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與啟示[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0(7).
[2] 瞿潤程. 湖湘文化與近代湖南的崛起[J]. 中外交流, 2017.
[3] 陶慶先. 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政策取向與地域文化價值理念耦合研究——基于湖南開放崛起與湖湘文化傳播的考察[J]. 中國市場, 2020(25).
[4] 化定興(文/圖)[1]. 劉崐對近現代湖湘文化發展有著奠基作用[J]. 清風, 2019(3):20-21.
[5] 鄭佳明. 湖湘文化與近現代工商文明[J]. 書屋, 2019(6).
[6] 鄧滔. "一帶一路"背景下多語種文本翻譯實踐與湖湘文化傳播[J]. 僑園, 2020(9).
[7] 陶慶先. 新經濟發展背景下地方文化傳播創新研究——基于湖湘文化的調研與思考[J]. 中國市場, 2020(11).
[8] 趙安琪, 黃婷, 林彬暉. 湖湘文化當代傳播的方式與思考--以船山精神為例[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19, 003(031):P.30-31.
作者簡介:張貽春,性別:男,籍貫:湖南冷水江,民族:漢,職稱:大學講師,學歷:本科,出生年月:1976.01,研究方向:湖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