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堯
摘要:高中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對其實施德育教育的黃金階段。教師需要適應現代化教學思想,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成績變化,更要注重增強學生的德育素養。當學生擁有了良好的德育認識,便有助于其自身德育觀念以及素質品質的積極發展。尤其是在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之后,培養學生的德育素養尤為重要。一直以來,我國教育工作者習慣踐行應試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壓制了學生德育素養的發展,所以在全新的教學背景下,教師要對此加以適當的優化。
關鍵詞:高中德育;實效性;工作途徑
前言:在高中階段,對學生實施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高中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黃金階段,但由于還沒有真正的接觸社會,并且在此階段會出現較大程度的身心變化,所以極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形成不良德育認識。教師需要發揮自身的教育功能,通過多樣化教學手段,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認識,促使其形成積極正向的價值觀、世界觀與人生觀。本文將立足于高中階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對如何提高教育實效性展開分析。
一、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
德育教育并不同于普通的應試教育,教師不能通過理論灌輸或者隨堂測驗的方式來對學生實施教育以及評判。德育教育是一種基于道德層面所開展的教育工作,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的道德認識以及道德行為規范。在人類社會層面上,并沒有一套亙古不變的道德準則,來檢驗人們是否具有道德。但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以及不同的社會環境中,道德所富有的內涵卻在不斷變化。
客觀來說,如果把德育教育比喻成一個完整的建筑工程,那么馬克思主義就如同整個工程中的地基組成部分,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價值。所以在高中階段的德育工作中,教師若想有效加強教育實效性,必須要以馬克思主義為基本,有方向的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德育觀[1]。然而縱觀我國高中德育工作開展情況分析來看,能夠結合馬克思主義開展教育工作的教師少之又少,甚至很多教師會把德育與講大道理或思政教育混為一談,很大程度上壓制了德育教育的價值展現。對此,教師要做好有效的教育創新,要帶領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以及潛在內涵,帶領學生在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身的理論品質,為德育素養的發展提供充足助力。
二、與學生實際相互結合
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并不是要提升學生的成績,或者是在高中階段的教育工作中生成一套完整的道德理論。而是要讓學生能夠在被教育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德育認識,并能夠將其體現到自己的行為中?;谶@一前提,在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時,教師就需要對行為動機之后的一種動力進行深入探索,也就是內心需要。這一需要主要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學生個體需要,二是社會需要。
站在本質角度上來說,道德教育就是一個個體人格的構建過程,同時也是個體與社會之間的對話過程。所以在向學生實施道德教育時,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要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深入分析學生的內在需求,然后在掌握學生心理特點的前提下,對其加以有效指導。除此之外,教師也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社會認識,并帶領學生更好的體會社會需要,使之能夠主動的展開自我約束、自我優化。在體現學生實際的過程中,加強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三、與情感教育相互結合
毫無疑問,德育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學生。與中小學階段的學生不同,高中階段的學生逐漸脫離稚嫩期,他們擁有獨特的思維方式,也擁有一定的自主判斷力,但他們也并不如同大學生一般,擁有了一定的成熟思維。所以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還沒有完全定型,具有較高的可塑性。
現代高中生與以往的高中生不同,他們接觸社會接觸世界的途徑逐漸增多,所掌握的信息面也逐漸趨向于廣泛化發展,教師已經不再是其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然而,這一情況對于德育教育也形成較強的消極阻礙。
一方面,學生需要在課堂上接觸教師的教學投喂,了解一些積極正向的思想道德知識;另一方面,他們會在網絡中展開社交,也會在實際生活中展開一些行為。然而在所參與的社會實踐中,他們會發現所呈現出的實際情況與自己所了解的思想教育內容并不吻合,甚至兩者存在極大的沖突[2]。當沖突出現,學生就會陷入迷茫,甚至會在青春期的作用下,想要極力的排斥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指導。
道德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只要是人,就一定會擁有情感。所以在道德教育中,教師要加強整體教育工作與情感教育的有機結合。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以情感作為主要依托,要多多的了解學生,認識學生,要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根據學生展現出的實際問題,為其提供合理的教育引導以及心理輔助,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關懷。在彼此交流中,滲透情感要素。通過這一方式,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實現道德情感的升華,進一步提高德育教育實效性。
結論:總而言之,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是一項漫長而又艱巨的任務。教師需要正確定位德育教育的作用,不能將其與普通學科教育混為一談。簡單來說,培養學生的德育認識并不能夠通過理論灌輸或者考試來實現。教師需要拓展教育的途徑,通過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與學生實際、情感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有效加強教育實效性,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軍.高中班主任德育實效性問題的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29):132-133.
[2]梁交榮.簡析提高當前農村高中德育實效性的對策[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