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瑾
摘要:意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教育思想是一種實踐性很強且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理論體系,而蒙臺梭利的兒童教育觀是其教育思想的理論精髓。隨著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社會各界對幼兒教育高度重視,探究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將先進科學的教育理念借鑒于我國幼兒教育,找到適合我國幼兒園教育教學的思想與理念,對我國幼兒教育和兒童身心發展意義深遠。
關鍵詞:蒙臺梭利;兒童教育觀;幼兒園教育教學;啟示
幼兒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步階段,對人一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幼兒時期所形成的情感、態度、習慣等對其一生的發展至關重要,科學的幼兒教育理念與方法對提高九年義務教育的質量和效率,提升國民綜合素質,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的發展都具有基礎性的重要意義。
蒙臺梭利是教育史上杰出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創始人。蒙臺梭利的教育觀點和教育方法在二十世紀享譽全球,她所創立的獨特的幼兒教育法,風靡整個西方世界,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尤其歐美先進國家,也影響了我國傳統的育兒觀和傳統教育模式的改變。
一、蒙臺梭利的幾種主要兒童教育觀
(一)兒童是獨立的個體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一出生就是一個獨特且獨立的個體。孩子們并不像傳統教育觀點認為的那樣被動、需要幫助,依賴于成人,幼兒有自己的思想。蒙臺梭利不僅反對傳統的兒童教育觀對兒童的誤解,更反對在所謂的秩序和正義的偏見之下埋葬兒童應有的權利。兒童不僅是物質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只是他們的精神深藏不露,不會馬上顯現出來,但兒童是獨立的個體。
(二)兒童發展具有敏感期
蒙臺梭利指出,助長幼兒發展的主要動力有兩點:一是敏感力,二是吸收性心智。其中,敏感力是指一個人在生命的發展過程中,會對外在環境的某些刺激,產生特別敏銳的感受力,以致影響其心智的運作或生理的反應。當敏感力產生時,孩子的內心會有一股無法遏止的動力,驅使孩子對他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這段時期被稱為“敏感期”。蒙臺梭利認為,“敏感期”是一種與成長密切相關并和一定年齡相適應的現象,它只持續一個短暫的時期就會消失,且只要消失就永遠不會出現。兒童在不同的敏感期和不同的活動替代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顯著的個性特征。
(三)兒童身心發展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
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兒童身心發展就是一個不斷矛盾運動變化的過程,是一個不斷量變積累從而達到質變的過程。前后發展之間是緊密聯系的,先前較低級的發展是后來較高級發展的前提。兒童發展的階段性指在兒童發展的連續過程中,在不同年齡階段會表現出某些穩定的、共同的典型特點,即年齡特征。蒙特梭利認為,兒童的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獨特的需求,特別是0-6歲的發展非常重要,同時各個階段之間是緊密聯系的。
(四)兒童具有內部潛力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具有一種強大且有天賦的內在的潛在能力和積極的力量,這種潛力能夠在他們天生的,自發主動性的行動下繼續發展。她認為,兒童的成長與發展受到自身內部潛在能力的影響,這種內部潛在能力是“難以捉摸的東西”。激發孩子的內部潛力,才能充分發揮孩子的生命力,它也成為了兒童形成獨特心理的動力源泉。蒙臺梭利認為要想使兒童得到持續的成長與發展,就要將內部潛力的引導作為主要的引導方式。
二、蒙臺梭利兒童教育觀對當前我國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啟示
(一)要正確認識和體現兒童的主體性。蒙臺梭利認為成人不能用評價成人的尺度去評價兒童,要做到真正的以兒童為主體。所以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要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幼兒,要改變傳統的注入式教育為啟發式教育,應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從幼兒實際出發,尊重幼兒的個性與興趣,端正幼兒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踐行幼兒的主體作用,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適應未來、適應世界的具有個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人才。
(二)要抓住兒童發展的敏感期,事半功倍。蒙臺梭利根據對嬰幼兒的觀察與研究,將敏感期歸納出下列9種:語言敏感期(0-6歲)、秩序敏感期(2-4歲)、感官敏感期(0-6歲)、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4歲)、動作敏感期(0-6歲)、社會規范敏感期(2.5-6歲)、書寫敏感期(3.5-5.5歲)、閱讀敏感期(4.5-5.5歲)、文化敏感期(6-9歲)等。由此來看,幼兒時期是各種敏感期的表現時期,幼兒教師應為幼兒提供最佳的、最充分的教育環境和發展機會,激發幼兒內心的強大動力,驅使孩子對他所感興趣的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以促進幼兒各種能力的發展,促使兒童教育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和連續性。幼兒教師要辯證的看待兒童發展的階段性和連續性。幼兒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須從幼兒實際出發,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即適應幼兒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和連續性。兒童的身心發展不僅是連續的,而在發展的過程中又呈現出不同的階段。幼兒教育應按照幼兒身心發展的順序,逐步的、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進行教學,又要在不同年齡階段開展不同的教育活動。
(四)要充分發掘幼兒的內在潛力。蒙臺梭利提出,兒童的潛力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正因如此,幼教工作者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激發兒童的內在潛力,并按照個體自身的發展規律使幼兒自然自由的發展。蒙臺梭利認為兒童的潛力是一種吸收性的心智,這種吸收性與接受力、理解力不同。接受的東西不一定會轉化為自身的、內在的東西,而吸收性象征著一種自己內在的需求,具有很強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激發兒童內心這種積極性和主動性至關重要。
另外需要指出的,我國許多幼兒園看到了蒙特梭利教育思想的先進方面,便不假思索地接受,卻沒有辯證地對待。也沒有注意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而是直接照搬,缺乏對其進行中國化的轉化。因此,建議我國的幼兒園教育教學:第一,引用蒙臺梭利的兒童教育觀不能忽視其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不要將其盲目的完美化,否則會導致我國運用蒙氏教育法的實踐走入誤區。第二,正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文化崇尚個性和自由,蒙臺梭利十分重視兒童的個性自由充分的發展,她的這一觀點更適用于西方。而中國文化傾向于保守和內向,大多數孩子個性溫順、順從、謙遜、平和,我國的幼教改革更多的是追求解放兒童的天性,提高兒童的創造性和主體性。因此,在將蒙臺梭利兒童教育理念應用于我國幼兒教育時,我們不能脫離中國的實際,不能忽視中國幼兒發展的特點。在引用蒙臺梭利兒童教育理念時,必須辯證的運用和借鑒,走“中國化”的幼教之路,這樣我們才能理性的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科學地教育孩子,促進我國幼教事業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