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宇妍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IT)的發展和教育改革,數字信息網絡不僅深刻地影響著教學,也深刻地影響著教師的科研活動。以名師工作室為基礎的數字化信息和數據庫可以很好地聚焦校本教研活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但不能取代傳統的教研活動模式。兩者應該結合和整合。為了充分實現信息技術在校本研究中的價值,基于名師工作室的數字化信息和數據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加以考慮。
關鍵詞:數字數據庫;名師工作室;教師的發展
一、校本教研工作的現狀與問題
1. 目前很多學校教研工作的發展面臨著困境。教研活動多流于形式主義,教研組成為完成學校行政工作和任務的工具。在這種教研環境下,教師們易出現惰性,缺乏職業發展的意識和思想。教師們在教研活動中得不到提升,教研淪為了“被動式”的接受活動。而對于有發展意識的新教師而言,有心而力不足,學校的行政管理所帶來的壓力讓教研組的教研文化匱乏。
2. 學校教研組由學科組長帶頭,名師工作室由名師來指導,但是對于教師的專業發展而言,這種“指導”是不足夠的,能夠跨越地區性的其他資深專家指導,能夠打開教師的視野,促進教師的“快速成長”。
3.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環境下,教師的發展受限,其信息技術水平趕不上時代的步伐。信息學科以外的教師們需要額外花費更多的時間來學習信息技術。
二、名師工作室數字資源庫為教研工作帶來的改進
面對目前學校教研工作的弊端,名師工作室數字資源庫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改善現狀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名師工作室公眾號的目的除了促進教學,還豐富了教研的內容,促使教研活動“多模態”。公眾號上可插入錄播課視頻,也可連接專家指導的教研資料。與傳統的單一的“聽課和評議課”的教研方式不同,教研活動也可類似于學生課堂,呈現出“多模態”。教師們可在評論區就本篇內容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同時可對他人的評論進行回復,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網絡的教研交流環境。
2.公眾號內容的撰寫者是名師工作室的成員教師們,在名師主持人有效的帶領下,教師能夠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出發,或者根據所預設的內容去擴展知識面,撰寫或者上傳適合教學的或教研的內容。在這編寫過程中,除了專業水平的提升外,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能夠得到激發,促使教師成為“理論的研究者”。在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影響之下,積極進取的教師能夠感染團隊其他教師們,從而構建出一個向上的教研文化,提高團隊的幸福感。
3.大多數名師工作室的成員教師們來自同一地區,有著“共同”的大環境,這一條件能讓工作室的數字資源庫更好地聚焦和立足于“校本”,從而使教研的目標更加明確,更具有可操作性,更符合有效教研的標準。
三、數字化與信息化教研不能取代傳統教研模式
1.現在信息化教研不能取代傳統教研的模式。
在新信心技術的推動下,網絡教研的“便利性”讓其成為我校很多教師們所熱衷的教研方式。傳統的學校教研的方式主要是現場課堂的“聽課”、“評課”和“議課”,以及“集體備課”,在時間和地點上具有限制性。對于我校教師人數較多的備課組而言,把老師們匯聚一起就成了一件難事,于是教研活動很容易成為“學校任務”。
但是數字化教研不能取代傳統的校本教研,其不能作為教研的單一方式。在名師工作室的團隊中,經驗較淺的教師是“學習者”,名師與導師作為“教授者”,類似師生關系。學習的過程需要“交往”,沒有交往就沒有思想交流活動的存在。站在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的角度,傳統的“老帶新”模式中,老教師除了指導新教師的教學實施能力和教研能力外,還促進了教師的職業道德,這一過程體現了新老教師雙方的情感交流。構建良好的工作室教研文化需要“手把手”的傳授經驗和“面對面”的人際交往。
除此之外,傳統的“聽課”、“評課”和“議課”過程在網絡上可以以網絡會議的形式進行,教師們可以就當場出現的情況和疑問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樣具有“即時性”。但是“網絡”二字具有“距離感”,與面對面的交談不同,“面授”更能增強新教師的“學習體驗”,拉近工作室教師們的心理距離。
2.教師是教研的“實踐工作者”,數字化信息提供的多為理論性知識。
教研活動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教師專業進步為目的,以學校課程實施過程和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的教育教學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專業研究人員為合作伙伴的,以校為本的實踐性研究活動。”教研的含義中決定了教師需要根據本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具體學習問題提出實質性的教學建議和專業的指導。教學與教研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離不開實踐。教師是“實踐工作者”。
名師工作室公眾號能為教師提供多種備課材料,例如教師在評論區可見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評論與質疑;微信群里分享資深專家的教研文章以及其他地區優秀教師的直播課或者錄播課;名師博客中教師們分享自己的教學經歷以及體會等。這一些多為“輸入性”材料,老師們可以學習的多為理論性知識以及他人經驗。教師們需要把名師工作室數字資源庫中所學習到的理論性知識具體運用到自己所教學生的具體實際中去,再把由此教學過程所產生的新疑問和新問題,通過工作室教師們的交流和學習,獲得新的解決方法。
參考文獻:
[1]羅祖兵,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限度及其超越[J].課程·教材·教法,2019(1):60-65
[2]駱北剛,劉藝. 中小學教研組發展困境及其消解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6(6):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