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建銘
摘要:課程改革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更新教育觀念,整合單元教材內容,明確單元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教師要理解編輯意圖,能夠構建動態的課堂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教學設計入手,讓學生學會提問,擴大學生的樂趣,讓學生大量閱讀,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
關鍵詞:意向構建;動態模式;單元設計
前言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改革課堂教學,有效整合教學內容,統籌安排教學活動,傳統語文教學缺乏對語文單元教學全過程的研究。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接受單元教學模式。如果不能引導學生有效地培養單元整合的案例和教學內容,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很難提高。結合當前的教育改革,筆者提出了教材單元整合的一些策略,具體論述如下。
一、理解編排意圖,構建動態模式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單元編排的主題相對集中。單元與單元內容的有效銜接構成了教材體系。簡言之,單位內容的編排具有漢語學科的獨特性,而單位文本的編排也有著內在的聯系。它們是詞與句的整合,從單個文本到整個文本的單位,有效地貫徹了課程標準的要求。語文教材體系突出了編輯的意圖,即可以根據單元的內容,對教學進行單元化。但在語文課堂上,許多教師只是循序漸進地講解每節課的內容,缺乏單元整合的意識。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中,教師應能構建單元的內部結構,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設計,并將單元內各章節之間、班級之間的內部關系有機地整合起來。該設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效地協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理解編輯意圖,有效整合單元課程資源,落實立體化目標,構建動態的單元教學模式,使初中生終身受益。
例如人教版本八年級下的教材,教材的任務清單是讓學生明白,在公共場所,有些人可以通過引用、幽默和魅力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而另一些人則無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其實,這是由于學生在公共場合演講能力不足,演講水平不達標所致。學習本單元時,可以引導學生跟著說話人學習演講技巧,學會寫演講稿。本單元的四個演講有不同的身份、個性和背景。然而,每一次演講都有很強的針對性。筆者要求學生思考“針對性”包含哪些因素,如何在演講中體現出來。演講的種類很多,但大多要有明確的觀點、明確的態度、明確的思想和充實的內容。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要注意語言的要點。本設計的總體目標是建立一個動態模型。
二、著手單元設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有統籌全局的意識,深入鉆研教材,落實課程的目標,整體構建單元的內容,著手設計單元整體,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不需要教師無休止的講解,只要學生形成自讀的能力。單元整合教學,其核心的問題就是,教師能夠處理教與學的辯證關系。教學過程中,要想課堂成功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1.掌握有規律性的知識。初中語文教材每單元安排的內容不同,寫法不同,可是在篇與篇之間有著共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找到一些共性的知識,就能找到一些相關規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能引領著學生自主探究,尋找具有規律性的知識,這樣學生就能觸類旁通,去學習其他的文章的特點,這樣,就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重視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初中的學生他們有著自己獨立的思維。教師在教學文本的過程時,要能給予學生知識的規律,提出明確的自主學習的要求,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借助于一些工具書或者查閱一些相關的資料,能夠多元思維結合,積極質疑,主動解決問題,養成學生合作探究的習慣。
三、鼓勵質疑,拓展閱讀的樂趣
人教教材每一單元的教學內容都具有一個共性的知識點,如果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是完不成任務的。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每一篇文本的后面都要留有時間,讓學生能夠質疑,哪怕是最后的小結內容,教師也要留給學生必要的提問時間,養成良好的質疑習慣。教師在結束了一個單元的教學之后,可以要求學生按照單元的訓練重點進行練習,教師要能下功夫研究題型,結合一個知識點進行組練,這樣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學生在學習完一個單元的內容以后,教師要延伸和拓展學生的知識,升華學生的情感。
例如筆者在上完一單元內容后就設計了自由閱讀,學生在閱讀的過程可以從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積累知識。首先,教師可以依托單元內容,有效鏈接課外閱讀。其次,學生可以采取多種方法,如做摘抄筆記,寫讀后感等方法提升自己。最后,課堂教師能給予學生時間,讓學生自由暢談自己的閱讀體會。在交流匯報中,學生互相取長補短,而且能夠找到閱讀的無限快樂。
整合教學的目標是單元整合教學最大的特點,我們要把握這個特點,深刻領悟編者的意圖,從單元整體教學入手,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就能穩步促進教與學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邢瑞霞.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反思[D].云南師范大學,2013.
[2]徐慶華.現行中學語文教材的弊端和可持續發展語文教材的建構[D].西北師范大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