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國《音樂教育》雜志,對促進我國近現代音樂文化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從四個部分展開分析,一是從近代兒童歌曲誕生的背景。在符合時代的背景下音樂家創造了許多優秀作品。二是雜志的主要概況。三是對雜志中274首刊載兒童歌曲的分析,。四是研究該雜志對音樂教育的貢獻以及對現代兒童歌曲發展的影響。最后以上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音樂教育》的出現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其作為音樂評論的載體和音樂理論交流的平臺,在中國(與西方)的音樂理論研究上做出了表率,更難能可貴的是,它能及時關注到在當時歷史背景下的兒童音樂創作的重要性,對中國兒童音樂教育事業的繁榮與發展產生了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民國時期;音樂教育;兒童歌曲
一、近代中國兒童歌曲誕生背景
“學堂樂歌”的興起
從新文化運動開始一直到20世紀前期,是學堂樂歌的開端時期。這段時間可以算作我國兒童歌曲創作的萌芽階段。1898年在新文化運動影響下,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國內音樂文化也受到影響,在歌詞、技巧、音樂創作形式等方面不同于傳統民間音樂。20世紀新音樂發展的最先階段就是“學堂樂歌”。戊戌變法思潮后,康有為、梁啟超宣傳以“西方”的樣式改造中國社會,主張廢除科舉等舊教育制度,設立新型學校,并提出在學校中設立音樂課叫做“樂歌課”。 1907年,普通學校也開始以教授歌曲和西方的音樂理論知識作為主要教學內容。所以我們一般把出現于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的校園歌曲稱為“學堂樂歌”。
“學堂樂歌”在近代中國的歷史背景下,音樂形式上借用西洋曲調、內容上以富國強兵為主,詞句表達盡可能通俗。其創作研究目的主要是為了響應時代發展,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們意識到,如果想要阻止西方列強的侵略,就要通過不斷學習西方現代社會科學,補短板來縮小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差距。“學堂樂歌”的兒歌似乎沒有仇恨,而是充滿樂趣稚童,這些歌詞大多通俗易懂,生動地把兒童的童真、淳樸,生活學習樂趣與抗日救國等民族主義偉大復興串聯發展起來,確切地展現了中國少年兒童積極的精神風貌,滿足了他們的需要。如沈心工《話別》、李叔同《送別》以及劫夫《歌唱二小放牛郎》等等。
二、民國《音樂教育》雜志概況
(一)創立背景及主旨
李叔同在日本創辦的《音樂小雜志》出版后,全國各地的文藝工作者開始創辦音樂期刊,不同領域的各種音樂期刊如雨后春筍般發行于世,如:《音樂雜志》、《美育》、《樂藝》、《音樂周刊》等。然而,由于當時戰亂和印刷資金不足的困難,使大多數期刊沒有持續很長時間。《音樂教育》雜志在創刊之初的定位是在致力于音樂教師教育研究范疇,可是隨著稿源質量的提高,訂戶數目的不斷發展增加,雜志已經不僅僅限定于音樂學習教育,而是逐漸成為當時全國各地音樂教育管理工作者討論音樂熱點問題的信息交流平臺。其主旨“普及音樂知識,提高欣賞程度,糾正錯誤觀念,供給適用作品”,起到了溝通理論與實踐的橋梁作用,打破了一些腐朽的舊觀點。
(二)撰稿人及主要內容
要保證雜志的銷量,優質的撰稿團隊和雜志內容是必要的前提條件。《音樂教育》是數百名知名作曲家、作詞家、音樂學者,在五年的出版物中出版的音樂歌曲和文字理論的匯集。在這些供稿人中,有廖輔叔、江定仙、賀綠汀、蕭友梅、趙元任等。在翻閱歷史文獻的過程中大致將雜志中的作品分為:原創、外文作品、西方音樂宗論、中國民間音樂宗論等。這些在文字理論上對中外音樂作品的剖析和論述,是我們對中西方音樂史和音樂教育研究的第一個成果。
《音樂教育》雜志,秉持著嚴謹的治學態度經過層層篩選,吸納了國內外許多的音樂熱點問題。基本可分為兩大重要部分:樂譜和文論。雜志從創立開始每期都會刊登適合中小學生學習的作品,前后共計274首,以彌補當時學校音樂教材的不足。這些學生教學歌曲內容十分豐富、形式多種多樣,包括中國兒童歌曲、藝術歌曲、抗日救亡歌曲、民間歌曲、合唱曲、電影歌曲、器樂曲、學校樂劇等,具有一定的藝術文化特色與價值。 每卷最后都會專門設置“歌曲說明”欄目,既介紹了作品的作者,主題,寫作背景,又說明了作品中的重難點,并提出解決方案。
但是筆者認為,用于教學的兒童歌曲教材在刊載教學用歌曲時,僅伴有創作背景和重難點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兒童的身心各方面還在發育,特別是對音樂興趣的培養尤為重要。在編輯教材時可以采用一些類似“奧爾夫”、“柯達伊”教學法這種更為形象的方式,或是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表演或小游戲,讓孩子們更有興趣的學習,也為老師們提供更多的教學參考。
(三)刊載歌曲概述
整體來看雜志中刊登的曲目,種類繁多、形式多種多樣。通過翻閱整理可發現,這些歌曲主要集中在兒童歌曲。
筆者認為刊載的歌曲反映出以下兩個特點:一是歌曲的內容與時代相對應。二是中西方音樂創作的融合。
三、民國《音樂教育》雜志刊載兒童歌曲
(一)創作內容
1. 民族元素與西方技法的統一
西方的音樂文化雖然早就傳入到中國的宮廷音樂中,但是對中國音樂發展產生影響還是在20世紀時期。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的留洋,不僅給中國帶來了先進技術,也帶來了西方的音樂史和音樂創作理論。筆者發現,民國《音樂教育》雜志中刊載的兒童歌曲其在創作技法上借鑒了一些西方音樂文化的優點,又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尤其是一些多聲部歌曲,如包恩珠女聲二部合唱《中華女兒》等,運用了歐洲的和聲學技法,在調式調性上有濃烈的西方色彩,但是歌詞內容上符合歷史時代背景,貼近兒童心理,將民族元素與西方技法完美融合。
2. 旋律構思與音樂形象的統一
民國《音樂教育》雜志中刊載的的兒童歌曲,內容相比“學堂樂歌”時期更貼近兒童心理。歌詞通俗易唱、非常口語化,劇情的發展也符合兒童的理解力。歌曲旋律在構思設計上模仿音樂形象,節奏貼切,從聽覺上就能理解作曲家想表達的意境,音樂語言比較簡練、生動、明快,抓住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興趣來選擇題材、構思情節。例如《小鳥和小孩》等,主題新穎,發展自由,結構靈活,崇尚真情實感的流露。
(二)題材內容
1.原創校園歌曲
20世紀新音樂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學堂樂歌”,是專門為新式學堂樂歌課編創的歌曲。筆者通過歌曲整理發現,《音樂教育》雜志為20世紀30年代的中小學生提供音樂教材,因此雜志中的兒童歌曲,很多是以校園生活為內容展開創作,延續了“學堂樂歌”時期的特點,歌詞大多通俗易懂,充滿樂趣稚童,展現了孩子們的童真、淳樸,生活學習樂趣,真實地展現了中國少年兒童積極精的神風貌。如:賀綠汀《吃糖果》等。
2.革命色彩歌曲
雜志發表的兒童作品類型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發展而變化。20世紀上半葉開始,五四愛國運動爆發;“九一八”、“七七”事變后,舉國上下進入抗日救亡階段。筆者認為作曲家們為宣傳愛國主義思想、鼓舞振奮人心,提升中華民族使命感和危機感。在音樂創作中,歌詞圍繞當時的歷史背景,旋律曲調鏗鏘有力、氣勢恢宏,音樂語言通俗生動,風格明快有力,結構短小精悍。黃自《西風的話》等。
3.民歌改編歌曲
由于受到西方音樂的影響,《音樂教育》雜志提供稿件的音樂家中,在對中國民歌進行創作改編時,會借鑒一些西方音樂文化的優點,使中國民間歌曲在保留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素材的同時,又有了創新發展,還讓當時的年輕人更樂于接受,更易于傳承,如:劉雪廠改編的《淮南童謠》等。
4.國外音譯作品
薛徘徊、江定仙、豐子愷、廖輔叔、繆天瑞等供稿的音樂家中許多都有過留洋的經歷,除了學習西方的音樂理論,還將西方流傳的優秀兒童歌曲作品帶回國音譯或重新填詞后,刊載在《音樂教育》雜志中,使西方的優秀歌曲在國內的孩子們口中傳唱。如華孫譯英美兒歌《睡吧》、繆天瑞譯英美兒歌《風》等。
(三)體裁分析
1. 獨唱曲
獨唱作品作為聲樂作品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兒童獨唱歌曲是針對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存在的一種聲樂體裁。《音樂教育》雜志刊登的聲樂作品中,數量最多的就是獨唱歌曲,其普遍存在音域不寬、旋律簡單、結構短小的特點,歌詞淺顯易懂,適合兒童演唱。如:劉雪廠《金銀花》等。
2.童聲合唱
《音樂教育》雜志中出現的童聲合唱,是近代兒童音樂發展的又一特征。這些歌曲旋律輕快簡潔,易于演唱。在20世紀《音樂教育》雜志中刊登的小型兒童合唱譜,有:包恩珠女聲二部合唱《中華女兒》、虞安度男聲四部合唱《睡獅雄起》等。可見該雜志確實在當時引領社會音樂文化風尚,極具較高的藝術研究價值。
3.器樂曲
雜志中除了刊登聲樂作品之外,還有作曲家們創作的優秀器樂作品。如:李樹化《林間》、陸華柏《狩獵》等。
4.兒童樂隊用譜
《音樂教育》雜志在每期的分欄中,會刊登一些研究音樂教學法的文章。搭配文章會有一些原創兒童樂隊用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們增加了教學形式,也增強了教學的效果。如:王沛渝《青蓮樂府》、《水仙花圓舞曲》等。
四、總結
為了全面總結民國《音樂教育》雜志兒童歌曲的研究,筆者將從雜志中刊載兒童歌曲對近現代音樂教育意義、對當代中國兒童音樂的創作的啟示等兩方面加以整理。
(一)意義
民國時期,大多數音樂課堂沒有專門的音樂教材,老師們的教授方法多為口口相傳,歌曲形式單一。《音樂教育》雜志作為當時最權威的音樂刊物之一,對音樂教育及音樂課程標準都非常關注,許多作品被編入到中小學教科書作為
教材。解決了當時學校音樂教材匱乏的一個難點問題。筆者認為《音樂教育》雜志中刊登的音樂文論、音樂教學法等文章對當時學校音樂教師的教學管理業務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也有促進作用,為他們能夠提供更多適用于學校課堂教學豐富的實際工作方法以及系統化、多樣化的理論基礎知識指導。《音樂教育》也成為當時全國各地音樂教育工作者討論音樂熱點問題的信息交流平臺。這些關于教學方法的文章是全國各地音樂教育工作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指導,不僅開拓了音樂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思路,還提供了更多的教學形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他們在音樂教學中遇到的的實際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啟示
從20世紀兒童音樂的創作背景來看,我們發現這些歌曲無不與當時的歷史文化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五四運動時期創作出的歌曲,從歌詞就能反映“五四”的科學社會民主主義精神。如:蕭友梅《“五四”紀念愛國歌》等。抗日救國這一重要時期,兒童歌曲的創作也同樣極具中華民族使命感。如:賀綠汀《誰說我們年紀小》等。當時的文化背景是這些兒童音樂產生與發展的載體,也成就了當時兒童音樂文化的繁榮,作曲家們在創作時一定要將音樂與時代的文化背景有效的統一起來,讓歌曲更貼近生活,更容易被兒童接受,這才能夠促進音樂真正的發展。
從中國兒童歌曲的發展歷史脈絡來看,雜志中的少兒歌曲繼承了“學堂樂歌”中旋律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歌詞淺顯易懂、內容健康積極向上的特點,延續了“學堂樂歌”倡導政治性、思想性和兒童生活娛樂性的傳統。如向隅《紅纓槍》、賀綠汀《誰說我們年紀小》等等。
由此可見,兒童歌曲的創作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反映著時代,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所以兒童歌曲一定要創新,傳統的東西要為今天的人民服務,按照兒童的創作手法、欣賞習慣來進行變化。如:田驥改編的綏遠民歌《短歌六首》,這套組歌的其中一首后被小提琴演奏家作為小提琴曲《思鄉曲》的主題。創新發展的新民歌使音樂藝術進一步沿著民族化、群眾化的方向邁進,對傳統音樂的傳承也起著一定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筆者認為,當下兒童歌曲作為兒童美育教育發展中重要的教學內容,優秀的少兒歌曲越來越能體現出它的重要性,我們應該把研究視角放在兒童身上,應該更多的去關注兒童歌曲的創作,我們的國家也應該大力支持優秀兒童歌曲
的創作以及宣傳,讓更多優秀的作曲家加入到兒童歌曲的創作中,提高兒童歌曲創作的整體素質,提高兒童歌曲的創作質量。偉大領袖毛主席說:“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早晨七八點鐘的太陽”,梁啟超說:“少年強則國強”。所以我們應對兒童歌曲的創作有實足的重視,真正的關心兒童,從孩子們的角度去發現世界,認識世界,用他們的語言去融入到歌聲中,創作出兒童喜歡的歌曲,真正起到教育、引導孩子的作用,讓他們幼小的心靈更加的純潔無暇,使他們能在童話的世界里健康快樂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高陽.《音樂教育》期刊對我國音樂教育的貢獻[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30(02):110-113.
2陳潔.民國時期的音樂教育[J].鐘山風雨,2015(03)
3汪洋.繆天瑞與《音樂教育》[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06):100-103
4于峰.民國時期《音樂教育》期刊的出版研究[J].音樂生活,2019(09):25-29.
5林媛.《音樂教育》雜志研究[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3(01):101-109.
作者簡介:萬紫荊(1998.8) ,性別:女 ,民族:漢 ,籍貫:江西九江 ,學歷:碩士 ,研究方向:聲樂演唱 ,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所在省、市:江西省南昌市 郵編:3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