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飛
摘要:二年級數學對于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具有基石性作用,教師應當努力探索相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自身,從而為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而不斷努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A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21)-36-303
二年級數學的教學內容中,主要是讓學生掌握乘法口訣、加減法和除法,培養其基本的算術能力,在此基礎上再培養學生的推理判斷能力和分析能力。為了更好地滿足這些教學要求,教師要明確每堂課的教學目標,備好每堂課的教案,并在教學方法上多加創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高年級階段的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一、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的現狀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的開展形式是比較單一的,往往是教師在課堂上講課,學生在講臺下聽講和記筆記,這種知識的單向傳輸效果并不好,學生往往會感覺課堂索然無味,也就無法對數學課堂產生足夠的興趣。受到慣性思維的影響,教師和家長往往認為小學數學課堂是一門記公式和做計算的課堂,只有死記硬背公式,然后把公式套進題目中,問題就解決了,然而,這種觀念是極其片面的,公式對于數學課堂而言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則是數學思路和數學方法,只有掌握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才算是真正地學習了數學的精髓,才算是登堂入室了。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中,教師比較推崇填鴨式教學方式,學生通過大量的記憶來掌握相關的公式和定理,然后,教師為學生布置大量的習題進行訓練,讓學生把課堂所學到的知識點進行運用,最后,教師為學生安排數學考試,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這一整套流程下來,學生往往會感覺到精疲力竭,他們一直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精神始終處于高度緊張中,因而也就不能夠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所在,學習效率也就變得十分低下,學習效果也得不到良好的保障,更有甚者會對數學產生厭惡心理和抗拒心理,這對于他們以后的數學學習是極為不利的。另外,很多小學教師認為“九九乘法表”是十分重要的,這也是小學數學的核心所在,只要把乘法表背得滾瓜爛熟,學生就能夠應對小學二年級的所有知識,這也是一種數學教育中的片面認識,數學教育中的運算能力是一項復雜的東西,并不是乘法表能夠代替的了的,學生必須要綜合發展,從而建立起綜合運算能力和知識理解能力,如果教師過于注重乘法表的記憶,就會忽略數學教育的重要意義和作用,也就不能在教學中體現數學教育的人文內涵,最終制約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和數學素養的提升。
二、提高小學二年級數學策略
1.情境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數學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教學方法,就是情境教學。例如,筆者在《角的初步認識》教學過程中,首先在三角形知識的基礎上創立了教學情境:“同學們已經學習了三角形知識,那么現在老師將三角形的一條邊去掉,它還是三角形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角”,而后將《角的初步認識》引入教學正題。
2.靈活布置作業,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一談到作業,都是教師比較頭疼的問題。布置得太多,學生完成的質量就欠佳,布置得太少又起不到訓練的作用。而且作業在教學的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師應當采取一些措施,豐富作業的形式,提高作業的科學性、合理性,讓作業變得趣味十足,從而減少學生對于作業的抵觸情緒。例如,在學習《乘法口訣》這一章時,可采用分組的形式布置作業。以3—5個學生為一組,讓小組內的成員都各自寫出一部分乘法口訣,然后把每個組員寫的都拼起來,組成一份完整的乘法口訣,再與書本上的乘法口訣作對比,看看有沒有缺失或者遺漏的。如果有的話,則需再寫一遍,直至完全沒有錯誤。通過這種反復訓練的方式,讓學生查漏補缺,逐漸加強對乘法口訣表的記憶。學生采用分組協作的方式完成作業,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對作業的興趣,另一方面,組員之間相互競爭和激勵,保證了作業完成的質量,從而達到訓練的效果。
3.小組合作——高效課堂的有力抓手
小組合作交流是一種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它能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組的學習成果。如:在教學《重復的奧妙》時,我先創設情境讓學生初步感知“重復”的現象后,放手組織了一系列動手、動腦、動口的實踐操作活動:一是認一認:讓學生在認真觀察情境圖后,提出問題“你發現了什么?”“怎樣觀察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讓學生在小組討論,然后引導得出規律;二是做一做:讓學生把發現的規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出來;三是說一說:按照規律再繼續往下說;四是找一找:聯系生活中實際,找一找生活中還存在著哪些重復規律?最后是小組合作,讓學生利用已有的資源,創造出一組“重復”現象。
4.多媒體融合——高效課堂的有效推手
課堂教學實踐證明,多媒體輔助教學是一種高層次、高效率的現代教育手段,把它運用到數學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取大量的教學信息,提高學習效率;可以使學生多種感官并用,加快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可以解決一些難點問題,讓學生學得一目了然。這樣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而且可以使學生的整體素質得以全面的發展和提高。如我在講“三角形的認識”時,首先用課件展示紅領巾讓學生觀察,當學生建立表象“紅領巾的形狀是三角形”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實例。教師再用課件動畫顯示生活中的三角旗、房架,然后提問:“紅領巾、小三角旗、房架,雖然它們的大小、顏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從它們的形狀來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讓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再通過直觀演示和點撥,從而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
結語
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是學生對數學知識形成初步認識的關鍵階段,特別是二年級數學學習是學生邏輯思維培養的初步階段,需要教師引起重視,并通過優化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提高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田玉剛.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有效性探析[J].新課程(小學),2016.
[2]王亮.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有效性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