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朝霞 許月玲
摘要:教改的持續推進,新課標出現讓原本的教學大綱不再適用,逐漸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理論依據,然而新的課程標準要想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和價值,就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對其體系結構特點進行深度剖析。文章以高中地理為例,通過對新課標下的體系結構特點的分析和對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解讀,對二者之間的關系作了探討。
關鍵詞: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新課標;體系結構特點;關系
中圖分類號:A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21)-36-495
很多教育工作者將核心素養和課程標準混為一談,這是不對的,二者的關系極其微妙,要想達成育人目標,高中地理教師首要分析二者的內容和關系。
一、新課標下的體系結構特點
(一)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目標養成
新的課程標準所構建的體系結構改變了傳統模式中重視對學生知識的傳授的教學傾向,對學生核心素養目標達成加強了關注。過去地理教學中學生視野局限于對教材知識的死記硬背,大多數學生根本不理解所學知識的本質與內涵,學習效率低下。新時期下的地理課堂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那么任課教師必然要以此為目標進行授課,一切教學工作要服務于學生的需要。例如在學習中國區域地理時,我適時的結合中央電視臺CCTV-13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走進龍海市埭美古民居群,其用現場直播的方式向全國人民展示了龍海市埭美古村的人文歷史、風光美景,這也是2018國慶黃金周特別推出的系列節目,展現了我們祖國各地的風光和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各地的發展變化。讓學生們為家鄉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二)要求教學工作緊密聯系實踐
地理學科本身應用價值很高,與現實生活關聯密切,它在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學生學習地理的最終目的就是能夠解決現實問題。新課程標準就要求教師的工作要與實踐緊密貼合,教師需善于采用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資源和素材,為構建高效地理課堂創造有利的條件,致力于推動學生實踐能力發展與應用能力提高。
例如人類活動是如何影響水循環?通過學校的學農基地勞動實踐,學生們給春菜澆“定根水”、“鋪干草”感受生活中的水循環利用,公路兩旁人行道為什么要鋪設滲水磚?讓學生思考人類活動如果對水循環某些環節進行正向利用,不僅可以增加下滲,減小地表徑流,從而增大地下徑流量,而且有效改善生態環境。
(三)強調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滲透
過去的課堂突出教師意志,忽視學生主體性作用,導致學生一直非常被動,學習成效不如預期理想。新課程標準強調滲透以人為本理念的充分滲透,倡導教師要始終將這一理念滲透所有環節,堅持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努力構建以學生為主的地理課堂,使學生能夠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問題化學習”教學中,通過情景活動“三位一體”產生學習問題,倡導多樣的地理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積極探究,有助于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例如,在學習《海陸變遷》一節時,我以情景式教學“漳州濱海地質公園”視頻導入:在離火山遺跡不遠的漳浦赤湖鎮海濱,人們驚奇地發現了一片古森林遺跡,經專家鑒定距今已有8000年歷史,通過家鄉的真實案例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為什么會有這片古森林遺跡?激發探究的興趣。同時我再結合課本活動設置一系列問題集:1、喜馬拉雅山上為什么有海洋生物的化石?2、臺灣海峽海底為什么有古河道和水井等人類活動痕跡?3、荷蘭為何要造圍海大壩?從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改變了教學中以說理為主、學生被動接受地理知識的局面,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及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充分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素養,對課堂有效教學起到了極大的輔助作用。
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內涵
(一)人地協調觀
新課程改革后的高中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四個方面的內涵: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其中人地協調觀是核心觀念,指人類和地理環境之間必須要保持協調,而這個目標的達成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人們必須要對此提高重視,形成理智的理解和判斷。高中生學習地理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建立人地協調觀,例如漳州市傳統聚落“塔下村”,選址于高山峽谷中,山谷地帶相對較為平坦,為先民提供了相對充足的耕地資源。溪流從中部穿過,其土樓沿河而建,均勻地分布在河流兩岸。從聚落及其勞動生產方式組合及該聚落呈條帶狀分布,引導學生以正確全面的眼光審視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
(二)區域認知
在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中,基本方法是區域認知,具體而言就是人地關系地域系統有其特點,這其中也會引發各種人地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預測、分析和解釋就是區域認知,經過這一過程人類能夠對地理現象的意義和習慣有客觀認識。例如習近平總書記說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這就需要從區域認知角度對長江流域內的自然因素及社會經濟條件進行全面的分析,得出長江流域開發的有利條件,再根據有利因素制定流域發展的方向,并對制約流域發展的不利因素探索綜合治理的對策,最終促成因地制宜開發觀念的形成。
(三)綜合思維
綜合思維就是要求高中生應當具備從多元角度看待和思考問題的思維能力,對地理環境中的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影響有一定的把握,可以在此基礎上闡釋其一切動態過程,形成對不同地理環境的完整認識,進而可以靈活調動自身知識儲備,實現對現實中地理問題的解決。
例如西北地區的鐵路建設過程中特別注重對風沙活動的防治。西北地區風沙活動強烈是在其氣候、地形地貌、水、植被、巖石、土壤等要素綜合影響產生的。雖然我國鐵路建設工作者對風沙活動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但對于每一條鐵路風沙活動的防治中要立足其微觀的環境特點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格庫鐵路新疆段風沙活動較為強烈,其中若羌段和臺特瑪湖區段雖然位置緊鄰,若羌段采用草方格沙障,而臺特瑪湖區采用橋梁方式防治風沙。臺特瑪湖區曾在風速最小的時段采用草方格沙障,但不久后鐵軌就被風沙掩埋,這與臺特瑪湖區的風力有較大的關系。因此,對于風沙活動應立足微觀的環境特點,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
(四)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就是人們能夠具備的對地理現象和問題進行實地考察、調查和探究的行動能力和良好品質。高中生一旦擁有了地理實踐力,就可以在對各種有關地理資源的利用和相關工具的使用上,完成對相關理論的進一步探究,相比于理論授課,地理實踐探究活動更能抓住學生的目光。
例如針對國務院發布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年-2020年)》指出的十四個集中連片扶貧攻堅主戰場。從地理區域認知的角度看扶貧攻堅主戰場的地形類型主要高原和山地,大多分布在我國地勢的第一、二級階梯,在此地理環境的相互作用影響下,容易導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嚴重,再引導學生對地理現象和問題進行考察、調查和探究,根據因地制宜發展的原則,就如何脫貧提出建議:如發展旅游業、多種植經濟林木、發展多樣化農業等,從而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通過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把習近平主席對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真正的落實到生活生產中。體現了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終身有用的地理理念。
二、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與新課標下的體系結構特點關系分析
(一)二者能夠互補
在互補性的理論當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和課程標準的體系結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部分,二者在內容上呈現出互補關系。核心素養和課程標準對學生應當具備的學習素養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這些素養是學生能夠適應自身生存和發展所必須具備的條件,然而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生所要具備的素養范圍更廣,核心素養只是指出了其中一些關鍵性的內容,不論是針對學生所應當具備的完整的能力還是關鍵的能力,其中往往都會存在學生所應該具備的學習能力。事實上,互補性的理論只是看到了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與新課程標準體系之間的一些差異,并未能真正地挖掘二者之間的共性,將二者片面地分隔開來。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夠正確地把握二者的內容和關系,任何一方采取過分重視的態度或者是不能靈活地結合二者,就會使教學重心偏離,教學過程重復、機械,制約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前者替代后者
在替代性的理論中,普遍認為核心素養對課程標準起到引領的作用,課程標準從核心素養角度出發,某種程度上核心素養可以替代課程標準。很多人將核心素養視為學生的綜合素養,核心素養就代表了對學生所有思維能力的培養要求。實際上,核心素養和課程標準也不能完全地劃等號,二者之間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發展中所應當具備的最為關鍵的素養,而課程標準就是一般性的要求。替代性理論將核心素養的范圍擴大,使課程標準的內涵縮小,并沒能真正地區分其差異,將二者的個性弱化。這樣一來就會讓課程標準的制定顯得片面,使得課程標準的重點集中通過核心素養表現出來,對學生其他素養的培養有所忽視。教育工作者如果根據這樣一個片面的課程標準實施授課工作,那么學生的培養工作不是全面的,長此以往,學生的綜合能力難以全面發展。
(三)二者有機融合
在融合性的理論當中,將核心素養和課程標準之間的關系作了科學的定義,核心素養和課程標準既存在共性,也有自身獨特的個性,必須要將二者有機結合。核心素養的提出是為了讓廣大教育工作者在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培養中著重發展學生的關鍵能力,教師在落實新課程的標準時,應當以核心素養培養為主,同時兼顧學生在其他方面的個性發展。在高中地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將核心素養融入到具體的各個環節,在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適當地融入核心素養的內容,讓二者可以統一,相互之間可以彌補缺陷,發展優勢,避免替代性關系的出現。
結語
其實,不論是核心素養還是課程標準體系結構,本質上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將學生培養成為真正適應社會需求的優秀人才,而教師如果不能夠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那么就會讓教學效果事倍功半。高中地理教師在授課前,一定要深度解讀核心素養內容和課程標準體系結構特點,才能夠讓學生的地理學習更有效率。
參考文獻
[1]趙通敏.淺析高中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構建與培養策略[J].新課程(下),2019(08):199.
[2]張新玲.高中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障礙性因素分析與解決對策[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9,33(04):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