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佟森
天津海河傳媒中心作為全國省級媒體融合工作的標桿,旗下廣播新聞中心發揮自身優勢,從點滴新聞中挖掘科普元素和亮點,營造全媒體融合宣傳全域科普的濃厚氛圍,讓廣大受眾在日常生活中提高科普素養、形成創新意識,以科普宣傳的實際行動,助力天津市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實現“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
找準“新聞眼”推進全域科普。“新聞眼”是關于新聞敏感的一個形象比喻,指要有獨特的事物觀察能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找到容易被忽視的角度,并從中發現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我們愛科學》節目自從開播以來,從日常新聞中挖掘線索,把科普和有熱度的新聞緊密結合,努力讓受眾形成科學普及無處不在的收聽感受,讓全域科普充滿時效性的同時既有用又有趣。
例如,2020年12年1日實施的《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公布后備受關注。《我們愛科學》節目組通過天津市科協主動聯系對接天津市垃圾分類處理中心,推出系列節目,并形成每周五固定一期垃圾分類內容的小板塊,目的是持續凝聚共識,增強大家垃圾分類的意識和能力。部分市民一直有“我分類投放后垃圾收運車還是一股腦拉走”的疑惑,這是“條例”實施前確實存在的情況。要想消除這樣的誤解,就需要科普本市垃圾分類全鏈條的建設情況,專業人士通過節目介紹“前端分類——未來垃圾車分類儲運——垃圾焚燒無害化處理——回收再利用”各個環節,另外高科技監管、一網統管數字化平臺、大數據互聯網技術是如何加持助力垃圾分類工作等,通過科普讓大家消除疑惑,更好的凝聚共識,對“條例”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幫助。為了做到“有趣”,節目中通過互動方式進行提問,如家中不用的菜刀、用過的一次性餐具、家中植物剪下的枝條和枯葉等都屬于什么垃圾。讓聽眾通過節目,逐步掌握垃圾分類的基本原則,提高資源利用能力。
再如,夏季進入汛期后,雨后積水問題是市民關注的焦點,也是媒體報道的重點。客觀地說,如果瞬時降雨量大,部分路段的確會產生積水,其他報道一般都是從增強排水能力,相關部門嚴陣以待作為切入點。筆者了解到,其實天津市氣象部門微信公眾號“天津天氣”中有一項“積水檢測”功能,實時更新眾多監測點位積水深度,還能預測未來情況,而這一切得益于物聯網建設。于是節目組當天便來到氣象局進行采訪報道,讓更多市民一方面知曉這項功能,遇強降雨天氣可提前查詢盡量繞行,另一方面了解科普物聯網技術是如何發揮作用,助力智慧天津建設。
在通過傳統廣播節目進行科普的同時,節目組還利用“天津廣播”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渠道,推出一條圖文報道,更加直觀生動為受眾呈現“黑科技”究竟是什么樣子。節目播出后,多家媒體同行找到節目組,尋求氣象局科技部門聯系對接人,繼續報道相關內容。可以說,“新聞眼”成為《我們愛科學》推動“全域科普”工作的重要工作方法。
跟進疫情防控凸顯廣播科普節目優勢。從2020年1月24日,天津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節目組就時刻關注本市疫情進展和防疫工作,當天播發市科技館、濱海科技館等場館閉館通知,第一時間調整到“戰時狀態”,為避免假期市民集中前往,發生聚集,發揮了廣播媒體響應速度快的特點。節目組始終按照市委、市政府、市防控領導小組和指揮部的要求主動發聲,做好應急科普每一階段工作,分別圍繞“迷茫期——我該做什么”“焦慮期——我該信什么”“信心期——我能幫什么”“復工期——我該防什么”展開系列報道。共制作應急科普宣傳帶20條,均在全臺十個頻率滾動播出,并被“學習強國”平臺選用13條。
此外,節目組還利用專家優勢,以最快的速度結合疫情發展和抗疫工作進展進行科普。例如,“天津福爾摩斯般的流行病學調查”走紅后,節目組立即聯系到天津醫科大學專門研究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方向的牛凱軍教授講解“什么是流行病學調查”“流行病學調查對傳染病研究的意義”。康復者恢復期捐獻血漿治療重病患者受到關注后,節目組邀請南開大學藥學院郭宇副教授科普“血漿和普通血液的區別”“血漿治療是否需要配型”“淋巴細胞對研發疫苗的意義”“為何康復者有二次感染可能性”……謠言止于公開,同時更止于智者,智者必定是有一定科學素養基礎的人。通過科普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的同時,廣播節目“小快靈”的特點更是為眾志成城、群防群控、聯防聯治打下堅實的基礎。
媒體融合讓科普更加立體多元。天津媒體在全國媒體融合發展工作中走在前列,將廣播、電視、報紙、津云互相打通成立天津海河傳媒中心,令擁有“小快靈”優勢的廣播擁有了更大的舞臺和渠道。傳統日播廣播節目《我們愛科學》利用“天津廣播”“天天電臺道”等大V公眾號和新媒體渠道,彌補了廣播只能聽不能看的劣勢。
2020年“世界智能大會”召開前一個月,節目組提前著手,通過天津市科協和其他渠道分別與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天津市交管局、云賬戶取得對接,拍攝了一批科普題材視頻,內容涉及:探秘無人駕駛汽車、智能裝備強警、大數據助力扶貧等,為本屆在線上舉辦的世界智能大會預熱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圍繞本屆世界智能大會主題“創新、賦能、生態”,節目組還分別邀請京東智聯云副總裁、麒麟軟件副總裁等重量嘉賓線上視頻交流,從企業和科研不同角度進行解讀,讓尖端技術、前沿領域更為人所熟知。
在中國創新方法大賽天津賽區的報道中,廣播+新媒體再次體現融媒體優勢。天津中新科炬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丹佛斯(天津)公司等選手以及大賽評委分別從各自角度為公眾普及“TRIZ理論”的作用和意義,讓看似晦澀難懂的創新方法在實踐操作中展現出非凡價值。比賽當天,通過“天津廣播”“津云”等新媒體渠道,以圖文形式呈現大賽現場和新冠檢測試劑盒等創新成果,矩陣式報道讓科普收獲更多受眾。
融媒體不是“一魚多吃”,而是“一魚同吃”,廣播和新媒體創新融合聯動,賦能彌補彼此劣勢,打造生態一盤棋,一家便能真正做到全媒體傳播。
科普“思政課”弘揚科學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形勢下,辦好思政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看待,要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科普“思政課”就是節目創新的特色之一。
2020年是“東方紅一號”發射五十周年,同時“天問一號”的發射也備受關注,中國從航天大國逐步邁向航天強國。《我們愛科學》在4月24號航天日當天科普了航天日的來歷,簡要回顧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研發過程。以此為切入點,連續九期節目科普航天知識,回顧中國航天歷程,內容涉及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難點和意義何在,為何要探測火星,在武清區布設成功的通聯天線是干什么的,火星探測和探月工程有什么區別等。節目特意請到航天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天津基地管委會副主任、航天神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正高級工程師那鑫等專家,用專業而生動的語言系統回顧了東方紅一號研發過程中老一輩航天人的奉獻精神。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有科普,有細節,得到了聽眾一致好評。
用科普節目唱好主旋律,講好中國故事,這就是增強“四個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生動體現。
《我們愛科學》節目自開播以來,收聽率始終保持頭部位置,穩定在0.75%—0.81%之間,以第三方統計數據計算,月收聽人數為97.43萬人,年收聽達到1169萬人次,聽眾范圍覆蓋天津、北京、河北等省市,具有頻次高、傳播廣、受眾黏性強等特點。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受眾科普需求增加,收聽率一度提升至0.8%以上,收聽超過1200萬人次。另外,節目還通過“天津廣播”“天天電臺道”微信公眾號和“津云佟森工作室”等融媒體手段豐富展現手段,擴大傳播范圍,真正做到全媒體傳播。
抓準科普的切入點。相比于以往更重視重要節點性科普宣傳,《我們愛科學》堅持從日常中找準新聞中的科技亮點,以及百姓關心的日常生活中的科普知識點,通過“潤物細無聲”式科普傳播,持續提高市民科學素養。正是由于科普傳播切合實際,貼合市民的點滴生活細節,才能讓市民切身體會到美好生活離不開科學和科普,讓市民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主動出擊,擴大科學聲音的影響力。面對如今新媒體、自媒體的發展,互聯網上出現了越來越多良莠不齊的信息,甚至包括一些偽科學信息,這更需要主流媒體主動而經常發聲。廣播節目具有“小快靈”的特點,方便結合時事熱點隨時隨地經常發聲,使權威的科普聲音通過媒體達到事半功倍的宣傳和引導效果。
通過科普,講好中國故事。節目不僅要傳播科普知識,也承擔著弘揚中國精神,講好中國故事的使命。新聞媒體與科協等部門合作,可以讓群眾了解更多更新的科技政策、科技界輿情動向,用科普節目唱好主旋律,弘揚中國科學家精神,引導愛國情懷。媒體的新聞敏感+科協專業資源高效對接,形成1+1>2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