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晴
青年亞文化的傳播直接依托于網絡技術環境以及自身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海量信息的互聯網境域中,青年亞文化不斷被滋養與細化,衍生出多種文化景觀,例如鬼畜視頻、二次元御宅、耽美小說、表情包等。網絡對青年亞文化進行聚集與分割、強化與重組,也重新定義了青年亞文化的內涵,“其核心是在快速的信息傳播過程中網絡民眾逐步成型的日常生活行為習慣、價值觀與文化體系。”而5G視頻時代的到來,正如彭蘭教授所說的視頻化的生存方式將繼續影響著互聯網的傳播生態,青年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也會面臨新契機與挑戰。
視頻直播是彈幕文化衍生地,是青年亞文化語言體系的發源地。5G時代將進一步提升視頻直播在網絡內容格局當中的權重,與視頻直播相伴的彈幕文化也會迎來新生命契機。青年亞文化中的彈幕文化是最具影響力并對主流文化形成一定沖擊的流行文化之一。以疫情期間的“慢直播”為例。央視頻的“慢直播”從2020年2月9日開始每天有超1億網民在線觀看。在網民觀看的過程中,通過發彈幕評論的方式進行交流,在直播的虛擬空間里形成情感共振、思想碰撞,其中網民的精彩評論被大批媒體直接采用,并體現在新聞標題當中。“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造“慢直播”被多次傳播,產生高流量、高關注度、高話題性的傳播效果。青年網絡流行語與常規新聞碰撞出新的生命張力,證明了青年亞文化已經在互聯網世界建立的話語主導性與用戶間的情感強鏈接。相似的話語表達“范式”,戲謔調侃的思想內核,讓主流媒體“慢直播”式的新聞報道演化為一場年輕人的輿論狂歡。本次疫情新聞傳播當中,青年亞文化圈中的“彈幕文化”和“飯圈文化”就直接影響主流媒體的新聞框架以及議程設置。“彈幕文化”作為近些年網絡上影響范圍較廣的青年亞文化,是年輕一代用來宣泄、傾訴、娛樂、消遣的重要手段。直播過程中的彈幕表達,形成了直播文化當中一種特有的意義體系,它超越直播內容獨立存在,對直播內容呼應和升華,加劇網絡情緒和思想的沖突,是網絡流行話語的發酵地。
視頻化時代加深青年亞文化的圈層化,建立更為緊密的情感勾連。2017年被稱為短視頻元年,這一年國內短視頻出現爆炸式發展勢頭。據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移動視頻用戶規模達5.25億人,短視頻領域月活躍用戶量達到1.9億人。短視頻被認為掀起了繼文字、圖片之后的第三次大眾表達革命。隨著短視頻社交傳播影響持續擴大,其又進一步與多維媒介形態融合,并呈現出向社會各層面融合延伸的趨勢。技術賦權是短視頻全民化的根本動因,用戶生產內容進一步深化互聯網的文化價值內涵,讓用戶本身成為精神文化內核對互聯網進行圈層化的重塑,虛擬社群的情感勾連性也加深。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指出,日常生活中個體在“前臺”擬劇化及表演成分,短視頻更是生活舞臺戲劇化的放大與景觀化。短視頻時代鼓勵草根創作,同時也引發青年亞文化圈的網絡狂歡。不同于大眾的娛樂性記錄,短視頻傳播在一系列亞文化符號中煥發新的生命觸角,如惡搞經典影視橋段、萌宅動漫、翻唱和電競游戲等,在網絡受眾的接納過程中也催生一系列亞文化話語,對外形成較高的認知壁壘,對內加深彼此的認同與情感勾連。視頻化時代讓青年亞文化的圈層化不斷加深加固,形成更為封閉的“文化情感社群”。
視頻化空間對現實生活的渲染,加深青年亞文化的情感歸屬,營造精神幻境。新媒體技術的賦權下,每一位用戶都成為媒介文化的傳播和生產者,在這樣的運行過程中,原本不認識用戶之間通過各類社交媒體發生鏈接,從而產生新的網絡趣緣社群。這些社群的集體認同并不是基于傳統的血緣、地緣、業緣,而主要是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形成的。“飯圈”文化是青年亞文化群體當中組織性較強并不斷對主流文化形成影響的亞文化之一。“飯圈”文化興起與互聯網技術和網絡社會有關。互聯網技術所打造的最近距離明星時代,為粉絲與偶像“親密接觸”提供了可能。明星在互聯網視頻化場域中被美顏、平民化、個性化,進而形成一種可設計的理想化“人設”,粉絲帶著厚厚的濾鏡去追星,抵達一種可觸碰的精神幻境,進而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加深與飯圈成員間的精神歸屬感。
泛娛樂主義思潮對青年亞文化的對抗性的消解。青年亞文化在社會結構當中是處于弱勢地位群體對強勢主流的意識形態做出的反應,并隨之形成認識體系和表達方式,“抵抗”是其基本特征。然而,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青年亞文化對主流文化已經是“消解式對抗”甚至可以是補充的方式出現的。青年亞文化對抗性的消解跟互聯網泛娛樂主義思潮泛濫有關。表情包文化是青年亞文化在網絡上的傳播符號,是青年人表達公眾意見與私人情感的網絡敘事方式和流行文化。近些年網絡社群的年輕人進行了幾次影響力較大的“表情包大戰”,來表達對政治事件的態度和看法,比較有影響力的就是2016年周子瑜的國旗事件。青年網民用表情包表達自己的政治意見和愛國情懷,整個過程雖然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卻被表情包調侃、戲謔的表征化解了,充滿了游戲與娛樂色彩,成為一場盛大的青年亞文化狂歡。兩岸網民的爭論議題從“保護林更新”到“繁體字與簡體字之爭”,再到“臺灣的歷史以及國際地位”以及“茶葉蛋”等。隨后在雙方網民對表情包解讀的過程中,引申出了其他風景、美食、習俗等文化含義,政治對立被化解為友好交流,雙方互稱“陸陸”和“灣灣”。
《娛樂至死》中為人們描繪了一個娛樂泛濫成災的世界,得出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結論:“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法國后現代主義學者讓·鮑德里亞認為,后現代社會的特點之一就是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即信息和娛樂相結合。表情包是新媒體境域下年輕人最流行的傳播符號,夸張、戲謔的內容表現迎合了泛娛樂主義思潮的內核,圖片取代了文字,娛樂代替了思想。青年亞文化在表情包的形式中被娛樂化,不斷地消解其文化精神中的對抗性。
5G智媒時代徹底打破視頻傳輸的屏障,不良信息通過青年亞文化圈加速擴散。邊緣性和對抗性是青年亞文化的顯著特征。在青年亞文化圈內,青少年群體較少有主流價值觀念的束縛,并且會有逃離主流文化圈的傾向。他們不滿足于主流文化的規則和要求,從自己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情感體驗等出發,按照自己的利益向主流文化發起反抗。因此,當不良信息通過青年亞文化圈進行傳播,即使跟主流價值相違背,青少年也難以做出甄別,而是由于其文化的對抗性特質而被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媒介化生存時代場景化傳播成為主流,“萬物互聯”構建互聯網傳播新生態,泛娛樂主義思潮也借此塵囂甚上。早戀、早孕、征友等相關內容被一些網絡直播平臺推薦,甚至首頁展示,個別自稱未成年的未婚媽媽會在直播中多次提及未婚生子、出軌等內容,還掀起了00后寶媽潮流。有的直播平臺中一些輟學直播打游戲的主播被大肆宣傳,宣稱自己未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就能獲得不菲的收入。這些主播通過網絡直播的娛樂表現形式,以平民視角向受眾“兜售”自己“成功經歷”的同時,傳遞著“歡樂即合理、有錢即正義”的價值觀,對未成年人產生不良引導,并通過青年亞文化圈加速擴散。
信息高速化的5G時代就要到來,傳播格局也緊跟媒介技術發展而隨之被撬動。5G時代將改變互聯網世界的“話語”結構,視頻語言將進一步成為主流。媒介不僅僅成為人類生產生活以及思想的延伸,更將會成為人類社會屬性的關鍵組成,從行為以及情感方面指導且框范彼此發展,真正的進入了“人機互為主體的5G時代”。人類的社會性將更加容易依附于互聯網的虛擬場景當中進行信息獲取、思想釋放、情感陪伴,三大領域之間將相互滲透、交融發展,青年亞文化也面臨發展新節點,步入一個更加豐富傳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