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楠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創刊30周年的批示中指出:用海外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努力成為增信釋疑、凝心聚力的橋梁紐帶。如何通過國際傳播的廣播外宣節目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使其成為鏈接中外、溝通世界的橋梁和紐帶?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實踐,分析了用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的因素。
當代中國有很多精彩的事跡和寶貴經驗,由于受到表達水平的制約,并沒有轉化為相應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在新時代,習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面對國內外的新形勢,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勢在必行,這也是黨和政府以及時代賦予新聞輿論工作者及主流媒體的重要職責使命。面向國外的報道,要以友好的姿態與世界進行對話,傳播大國氣象,消除西方媒體建構的負面刻板印象。
中國人身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各種各樣的故事,新聞工作者關注什么故事,選擇什么故事講述給外國人聽,考驗著媒體人的是非判斷能力和選題水平,也透露出媒體人是否具有深厚的外宣功底。傳播正能量的中國故事是對外傳播的責任,也是引導積極向善的一種力量,所以每次選題首先應當考慮的是這個故事是否具有正能量。
比如,由筆者采、編、播制作的廣播專題錄音報道《大愛無疆溫暖“美麗”》講述的是23歲津巴布韋女孩史美麗在大連留學期間得了白血病,大連各界為她捐款,挽救她生命的故事;《人鸛不了情》講述了大連旅順張家村村民自費保護國家珍稀鳥類東方白鸛,愛護青山綠水的事跡;《圓夢中國的俄羅斯女孩達妮婭》講述了一個叫達妮婭的俄羅斯女孩從小向往中國,學習漢語并留學大連,在大連實習,交友,為中俄兩國友好做出不懈努力的故事;《非洲姑娘中國媳婦》講述的是一位來自肯尼亞的非洲姑娘琳達,嫁到中國大連莊河農村的居家生活故事;《在大連安居立業的一家美國人》講述一個來自美國的五口之家,中美建交時年紀還小的父母,對有著悠久歷史的東方古國——中國,非常神往,立志長大后一定要踏上這塊神秘的土地……改革開放后,他們舉家來到中國大連,一住就是十幾年并在此開辦學校教授英語的創業故事。
上述五個故事樸實無華、平淡無奇,甚至有的是家長里短,但都傳遞著滿滿的正能量。一個是關于生命的贊歌,面對生死話題,有著大愛的大連人不分國界,把津巴布韋女孩史美麗當成自家親人,紛紛伸出援手;一個是環保、野生動物的話題,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永遠是人類追求的美好圖畫;還有三個是關于國際交往以及中國帶給世界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的話題。
這樣的故事在人們身邊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媒體人要用一雙智慧的眼睛去發現,用一顆善良的心去傾聽,用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講述出來,把這些正能量傳播到世界各地。
正能量選題確定后的采寫是故事是否引人入勝的關鍵。針對有些采訪對象不太善于表達或緊張的狀況,提問時要讓他感到是朋友之間的交談、聊天,打消其戒備心理,敞開心扉,這樣才能挖掘出深層的東西,說出采訪者想要的甚至是令人意外驚喜的素材。這個過程應是先嘮家常、漸入主題、收獲意外。在制作《非洲姑娘中國媳婦》的采訪過程中,來自肯尼亞的非洲姑娘琳達由于中文不是太流暢,開始有些拘謹,后來通過中、英文的交替交流和溝通越來越放松,采訪中途她與中國丈夫的電話爭吵也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才有了整個故事的家長里短、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細節是故事的主要元素,是報道能否打動人的關鍵內容。一篇國際傳播的廣播專題錄音報道時長一般是十分鐘左右,能夠講述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所以每篇報道一定要把事實介紹清楚,并盡力展現一些細節,靠細節來反映故事的真實性,靠細節來感染人。
比如《人鸛不了情》里的張義倫,他每次喂食白鸛都要在冰面上刨個窟窿,問其原因,他說白鸛吃魚吃多了會渴,刨開一個洞,它可以飲水。這個細節充分說明老人對于鳥類的感情,他不但為鳥兒買喜歡吃的魚,還考慮到冬天鳥渴了沒地方喝水,要鑿開冰面喂水。這個細節得到鳥類愛好者的贊同,也是其他節目里不曾出現的。
再如《大愛無疆溫暖“美麗”》中為津巴布韋留學女孩史美麗義賣捐款的80歲老人馬世富,他的一番話就具有很強的人情味。他說:“史美麗才23歲,她還有那么長的人生未來,我的孫女也23歲,今年大四。要是我自己的孩子到國外留學得了這種病,如果能得到當地人的愛心治療,那我是什么心情?所以拿這個史美麗就當我自己的孩子一樣,我能盡多大力量我都愿意,就希望小美麗早日恢復健康。”
每一個正能量故事的采寫,應根據采訪所獲得的素材,用一條線將其串起來。這條線就是寫作的手法:可以平鋪直敘娓娓道來,也可以夾敘夾議深入淺出,還可以懸念迭出引人入勝……這必須根據具體的事件具體采用。
通過播音員、主持人用聲音講述身邊故事、傳播中國正能量是國際傳播廣播節目的重要形式。中國正能量故事從選題、采寫成稿到傳遞至聽眾耳中,最終的實施者是播音員、主持人。對于廣播節目而言,文字稿件形成后,從書面語到有聲語言的呈現是一個二度創作的過程。國際傳播廣播節目的最后實施者是播音員、主持人,他們應積極參與采、編、播制作的全過程,只有這樣對于中國故事的播音、主持才會是有感而發,感人至深,以情帶聲,聲情并茂。就國際傳播廣播節目的播音、主持風格而言,每期節目無論采用傳統的播報方式,還是說、講、侃的方式,都要根據稿件中特定的故事事件來確定具體的有聲語言基調——或播、或說、或講、或侃,通常采用較多的是播、講的方式。總之,用感同身受的聲音表達方式在國際傳播廣播專題錄音報道中傳遞中國正能量故事較適宜。
一個節目的好聽、吸引人,除了故事的內容及播音員、主持人感同身受的表達,采訪對象的身份及講述也是故事好聽的因素。隨著中國對外開放之門進一步打開和國力不斷強大,中國與世界在各個方面的交往也更加熱絡和頻繁,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在中國工作、生活、學習、旅游,讓他們參與到節目中,講述他們在中國的經歷和所見所聞,更具有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對于外國聽眾來說更有親和力和可信性。
善于表達,能夠傳播積極的生活態度、傳遞正能量,講述有人情味和趣味故事的外國人是受邀參與節目的首選。比如,在《在大連安居立業的一家美國人》中的美國人白奇書和他的妻子白茉莉、女兒白雪,當被問到為何在中國大連創業而且一住就是十幾年時,白奇書的回答是:“我們全家最喜歡大連,因為海邊很近,空氣非常好,環境好……”白茉莉的回答是:“我的孩子感覺他們有兩個家,中國是他們的家,美國也是他們的家,所以我很高興……”白雪的回答是:“最喜歡干扁蕓豆和火鍋……”《圓夢中國的俄羅斯女孩達妮婭》中的達妮婭說:“我特別喜歡中國文化、中國名勝古跡,我從很早就開始對中國感興趣,中國文化、美食特別吸引我,因為中國的菜和我們的菜完全不一樣,有一些菜特別好吃……我還有一個比我大幾歲的俄羅斯朋友,他高中畢業上了俄羅斯國立大學,讀中文、學漢語,他也說,中國特別好,特別喜歡中國……”這些外國人都屬于善于表達,而且所講述的都屬于好聽的、有人情味和趣味內容的正能量故事。
另外,國際傳播的廣播節目以錄音報道的形式講述中國故事更好聽、更吸引人。廣播與電視以及網絡媒體比較起來區別在于:電視及網絡媒體是畫面和聲音的集合,而廣播只有聲音。錄音報道充分發揮了廣播的優勢,利用豐富的現場音響、眾多采訪對象的聲音和與記者對話的音響,或壓混,或再現,或漸入漸出……突出了音響豐富、先聲奪人的廣播特點,以期達到引人入勝的收聽效果。這種講述的形式更符合國外受眾的收聽習慣,有利于中國正能量故事的傳播。
注釋:①來源于人民網2015年05月21日19:50消息:《習近平就人民日報海外版創刊3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