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理工大學 湖南 長沙 410114)
藝術碩士設置于2005 年,并在2011 年的學科目錄調整中,從文學門類中獨立升格為新的學科門類,從原來的1 個一級學科分化為4 個一級學科,并將美術與設計分開設置,對美術、繪畫、雕塑、攝影等純藝術的視覺類專業和動畫、產品設計、環境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等實用藝術進行了區分。實用藝術與純藝術創作、表演類藝術相比,除了視覺美的創作,更需要考慮實用屬性,是藝術碩士所包含的學科門類中,與技術結合最緊密,且最受理論影響的一門學科。目前,藝術設計專業是藝術碩士培養單位中開設最多的學科,超過200 所大學都有藝術設計的碩士培養建設點。
而本文中的“跨專業”,主要指本科與碩士的專業在13 個學科門類之間跨越的學生。因此,下文藝術設計專業碩士的跨專業考研生源具體代指學生本科在非藝術類專業的情況下,選擇報考藝術設計專業參加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招生考試,并成功取得研究生資格的學生。
據統計,美國很多大學有超過一半以上學生轉換過專業,甚至不少學生轉過兩次以上專業。這種把選擇專業權交給學生的制度,給了學生在專業上的高度選擇自由,既是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尊重,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積極性。對比我國一次選專業定終生的專業學習模式,既不科學,也極易造成對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傷害。由于我國的教育傳統,中學生大部分精力都在書本知識上,對于人生和社會的認識比較少,導致他們對于各類專業的認識都是從高考結束的志愿填報中臨時獲取,或源于專家指導,或聽從父母建議等途徑來決定自己未來的人生走向。即便選擇專業時再理智,也可能發生入錯行、不適合、不喜歡等問題。跨專業考研則是在這種大環境下,給繼續研究生學習的學生一次重新選擇專業的機會。據了解分析,我國學生選擇跨專業考研的動機除了不喜歡與不適合,不少原因來自于社會的就業壓力、復合能力的追求、或從眾心理,甚至有不少名校情結會因為成功率選擇跨考名校的冷門專業。
隨著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增長,跨專業研究生也在逐年增加,在高校中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而跨專業考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因為在四年的本科階段所學課程內容不同,很容易在所跨專業的專業知識上存在脫節現象。其中,藝術設計作為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不僅需要具備相當水平的技法,還涉及到社會、文化、經濟、市場、科技等方方面面,需要學生具備較廣的客觀性知識面和主觀性知識的積累,這對跨專業學生無疑是很大的挑戰,并且對應到跨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教育上,也存在很多問題。
跨專業研究生大多是了解專業后自身主動的選擇,因而對新知識有著學習好奇心和積極主動性,并保持一種謙虛好學的心態,甚至可以在研究生學習中與自己本科專業相結合,發揮其創造性。但除此以外,皆是對跨專業研究生的挑戰。
雖然藝術設計專業的碩士以技能應用和職業需求為重要目標,但它并不是一個純技能型的專業領域。在將藝術思維應用到設計的過程中,需要系統地組織藝術表達、功能實現、制造技術過程中的約束與再創造等每一個環節,因此審美素養的沉淀,以及設計理論的宏觀指導,都必不可少。但由于我國的社會環境和教育模式,很少有中學生接受過全面的藝術教育,對藝術相關的知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階段,甚至不少藝術特長的中學生,學習內容也大多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對于藝術層面的見解大多來源于大學后專業學習的累積,這是跨專業生極大的劣勢。
跨專業研究生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大多是為初試和復試階段準備的有應試針對性、“碎片化”的學習,知識模塊缺乏關聯性。且藝術設計專業中較為重要的專業技能,大部分跨專業學生由于缺少畢業設計、專業實習的經歷,在技術方面也較本專業學生薄弱。因此,不管是知識深度,還是實際技能,都與本專業研究生存在較大差距。而本科教育至碩士教育是從粗到精的升華過程,應該是理論深度的增加和實踐能力的強化,而對于不少跨專業研究生,更像是本科生的延時培養。尤其在針對跨專業學生的管理中,課程之間、理論實踐之間、藝術與技術之間等各自獨立,未能形成相互促進的課程系統,且大多跨專業學生對新領域知識的消化吸收較慢,導致難以跟上同學的節奏,從而形成心理負擔、自我否定,進而對自身的要求和預期帶來消極影響。
數據顯示,近四年研究生錄取率不足30%。能夠順利跨專業考研錄取的學生,某種程度上已具備研究生階段所需的學習能力和水平。但在邏輯思維方式上,跨專業研究生與本專業研究生存在較大差異,尤其是在四年本科專業的學習中,多少具有原專業的特點,想在短時間內轉變另一種思維方式存在一定難度。針對于藝術設計專業,不可或缺的便是主觀上的創新意識,而不少理科專業很難將創新意識運用在藝術之中。
雖然我國大多高校對跨專業學生的培養有細微調整,但以較大規模建立針對跨學科、跨專業研究生的研究所或中心的則很少,且大多延續傳統的研究生培養觀念,忽視學生個體的學術適應性,需要在有針對性、系統性的人才培養體制上繼續探索。同時,不少高校招生單位不太愿意招收跨考學科差別較大的學生,對于跨專業研究生的培養也較為被動,導致后續專業參與度差。
對于提升跨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專業適應性,我們應當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學校及有關部門;二是學生自身。只有兩者結合,才能爭取更為顯著的效果。
在現實社會中,許多實際項目往往需要跨專業、跨領域的團隊來共同完成,在研究生培養期間,也有不少教學項目要通過學生團隊間的分工與協作共同完成,以此能提高學生主動解決問題和團隊協作的能力。而跨專業學生自帶多學科的知識背景,團隊協作不妨是一個跨專業研究生可借鑒的學習好方法。且針對實踐性較強的藝術設計專業,該專業的教學無法封閉在教師的講授體系中,必須走向行業,貼近行業,同時反哺行業。
基于以上特點,可以由老師作為初始引導者,組建起跨專業研究生的學習團隊,建立以增強合作交流能力和拓展學術視野為目的的學術交流機制。待新一屆跨專業研究生入學,則由上一屆研二跨專業研究生接替老師引導學習,從而也培養了研二學生歸納總結和演講溝通等方面的能力,并加深了所學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小組中研三學生畢業工作后,還能偶爾參與小組學習和交流,帶來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引起討論,以此良性循環發展,力求小組成員從多角度思辨,實現作品或理論的多樣化創新,不斷提高參與成員的理論和實踐水平。
首先是相關部門對于跨專業研究生培養的重視度需要提高,才能主動為跨專業群體擬定合適的政策方針。只有教育部門和研究生培養單位緊密合作,才能構建出符合我國教育大環境的跨專業研究生培養科學體系。學校應統一組織跨專業研究生進行補課,在本科課程基礎上擴展其深度,拒絕跨專業研究生的基礎知識本科化,真正發揮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在雙導師機制基礎上,建立適用于跨專業研究生的專業教師團隊,提高校外導師的指導頻率,加強對跨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從而提高他們的實踐效果。
跨專業藝術生除了補齊自己不了解、不熟悉、不擅長的藝術領域,還要著眼于藝術的審美性研究,并通過與其他思想的交流提高自己。在研究生入學考試中,跨專業研究生接觸最多的往往是藝術的發展史,更重要的還有怎么學會去欣賞、去體會藝術家的語言及其藝術內涵。只有準確掌握了這些藝術門類的語言,才能在擴寬視野的同時,積累藝術修養,提高審美品位。因此,應當多開展跨學科講座和學術研討會,與周圍本專業研究生同學多交流多學習,整合新舊知識,學會從多重專業角度進行學習。
跨專業研究生應充分認識自身能力,減少自我否定,設立合理范圍的學習目標,學會調適內心情緒,調高受挫力;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業目標,適時調整學習重點,增強自身專業適應能力;盡早適應以自我探索性為主的學習方式,在課余多參加實踐活動,擴大視野。
從世界范圍看,世界級名校近年來都非常重視跨專業人才培養,不惜巨資打造多學科的交叉科學研究所來培養復合型人才,促使不同學科之間相互交融,產生新的學科并創新。針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跨專業學生,雖在基礎知識與技能掌握上都存在不少劣勢,但隨著跨專業讀研已成為當今研究生成長的一個趨勢,我們能通過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使跨專業學生直接受惠,激勵更多復合型人才的產生,為完善我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