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學院 音樂舞蹈學院,湖南 邵陽 422000)
我國少數民族數量較多,在不同的地域發展下產生多種不同文化,而舞蹈作為民族特色的表達產物,在各民族、地區的民俗文化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舞蹈集藝術、強身、教育等特點于一體,因此在鄉村建設中,需對舞蹈文化深入探究,將本地區特色展示之余,還要切實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下的各項要求,為解決三農問題,貢獻出民俗舞蹈文化的基礎力量。
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鄉村振興戰略,鄉村建設的發展速度、深度與日俱增,鄉土文化的回歸指日可待,文化的傳承扎根于土地、又超越土地,這為鄉村民俗文化的有序、高效發展提供了較大幫助。中國是農業大國,傳統文化脫胎于鄉土,又在結合了新的時代內容后,成功跨越鄉土。但鄉村村落中仍遺留下眾多傳統文化瑰寶,比如民歌、民俗舞蹈等,這些是我國鄉土文化留存的主要載體,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表現意義中,弘揚傳統文化應放置于首要位置進行探討。通過振興鄉村,保持良好的農村發展態勢,深化鄉土文化理念,并在全球化趨勢中樹立我國特有的文化、經濟特色。
國家對農業發展提出三點亟待解決問題,分別是農村不夠興旺、農業不夠發達、農民不夠富裕,而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便是國家要在鄉村發展中,切實解決三農問題,使得農民收入逐漸增加,加速建設美麗鄉村工程,提高農村生活的人均滿意度。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理念,為解決農業發展、農村建設、農民文化等問題給出了充分的理論依據,以此推進鄉村各項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改善并解決三農問題。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中國鄉村建設應從文化、經濟等方面不斷探索思考,將鄉村建設更加美麗。
民俗舞蹈在鄉村中的發展,首先應從人的角度進行分析,因為舞蹈是由人的動作和相關情感融入而成的一項藝術表現形式,因此在其表現中,人的影響程度最深,影響力度也較大。作為民俗文化的一種表達形式,舞蹈在發展中有其獨特特點,需要準確分析舞蹈展現過程中的主體價值,以此來推進民俗舞蹈廣泛傳播,讓傳承人能夠以較高效率學習并體會其中蘊含的鄉土文化氣息,達到最優化學習效果。但由于鄉村經濟較為落后,民俗舞蹈的傳承人群大幅流失,比如貴州的苗族銅鼓舞,因年輕人多數外出務工,使得該民俗舞蹈后繼無人,老一輩舞蹈傳承人只能苦苦堅守,如若不實施相應保護措施,民俗舞蹈將會面臨失傳的危機。
民俗舞蹈在我國鄉土文化長期的熏陶下,不同地域有不同民俗舞蹈形式,比如湘西鼓舞、廣東獅子舞等,在配樂、服飾、行為上均可發現不同的美。但民俗舞蹈也有較大限制因素,即開展舞蹈活動時,需要借助相關平臺支持,這是因為民俗舞蹈具有較強地域性,在當地有較高名氣,而一旦離開該地域,在其他文化沖擊下,該民俗舞蹈就變得較為弱勢,較難得到好的傳播。當鄉土文化理念逐漸丟失,各項民俗活動都遭遇低谷,民俗傳承也不具備完善的理念和相關機制,由此“內憂”隱患日益突出。缺少新時代下的傳播平臺,民俗舞蹈將會舉步維艱。
現代舞在我國的發展較為迅速,從無到有、再到興盛,僅用短短十幾年時間,便將我國傳統文化下的民俗舞蹈市場占據大半,從當下家長送孩子去舞蹈班的類型情況對比,便可見現代舞與民俗舞蹈的熱度差距。絕大多數家長選擇送孩子去報名爵士舞、霹靂舞、街舞等,鮮有家長會送孩子去學習民俗舞蹈。這種情況在男女學員的分布上更為明顯,舞蹈教學機構開設的舞蹈班級類型設置上,適合男生學習的舞蹈班多為現代舞,僅對女生開放的民俗舞蹈班級是極少數,由此便造成了舞蹈學習的兩極分化。本身民俗舞蹈學習起來難度便較高,而開設班級數量還少,因此選擇學習現代舞的學員比例大大增加,更加不利于民俗舞蹈的傳播與傳承。
鄉土文化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開展中,有了新時代下的表現意義。各民族、各區域的民俗舞蹈作為傳統民族的文化源泉,也將融合傳統、近現代、當代等各種文化的創造總量,由此不斷擴展民俗舞蹈的深度、廣度。在當今現代舞蹈的良好發展勢頭下,民俗舞蹈逐漸式微。在對民俗舞蹈的傳承中,應首先整合傳承理念,一方面能夠將民族文化融會貫通,確保民俗舞蹈理念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則是將民俗舞蹈作為民族傳統項目進行推廣,有效提高傳承人的心理接受程度,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確保民俗舞蹈理念落實在每位傳承人心中。
傳承人如果單槍匹馬一人去做民俗舞蹈的相關宣傳,則會極大打擊傳承人的積極性,尤其是在傳承效果不佳時,將會造成傳承人的極大心理落差。正確的傳承方式是建立起一支團結的傳播隊伍,確保民俗舞蹈被充分傳播。建設傳承隊伍能夠更全面更大規模地展現民俗舞蹈中蘊含的民族文化,在不斷探索民族文化與民俗舞蹈的相互關系時,讓傳承人隊伍凝聚起較高的民族自信心,并在傳承工作中,保持一貫熱情,從而深入探索出關于民俗舞蹈的相關文化精粹。
民俗舞蹈扎根鄉村,在鄉村振興戰略下,鄉土文化不斷提高其表達內容的質量,民俗舞蹈蘊含的價值也被傳承人隊伍挖掘出來,并對優良部分進行良好優化傳播、對糟粕部分進行充分革新后傳播,整體的民俗舞蹈價值由此展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年制定并推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該公約界定了保護對象的定義,通過比照可知,我國民俗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具備申遺標準,因此在對民俗舞蹈的保護中,應深入探討具體舞蹈的文化價值,確保其在民俗舞蹈的社會功能體現中,進一步深度推廣民俗舞蹈,使更多當代人了解舞蹈價值。
探究我國民俗舞蹈進行發展模式,需要先從不同渠道下的保護方式開始分析。對民族文化進行保護,不光是對民俗舞蹈本身負責,更是對我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完整性負責。民族文化保護需要在多渠道模式下進行,首先收集并保留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相關圖片、書籍及影像制品;其次記錄整理各種形式的相關文化,如現已完成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最后應積極拓展傳統活動,組織不同人群參與并學習,強調文化的生態保護。多渠道文化的展現,應集合民間藝人、單項協會及政府的力量,由此發展我國特色民俗舞蹈產業。
進行民俗舞蹈的發展工作,相關人員需要在信息化社會中,完好展示區域性質下的傳統文化,另外需要在傳承中找尋到更多新方式。當下社會科技發展速度快,民俗文化的傳承發展工作進展速度較慢,因此需要在鄉村振興戰略調整下,將鄉村作為新的戰地,充分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通過政府扶持、教育系統輔助,搭建網絡與地區實體文化推廣機構結合的交流平臺,將已淡出人們視野的文娛項目以娛樂價值較高的健身、少數民族民俗舞蹈等形式推向社會,促進社會文化和諧發展。
民俗舞蹈的表現形式多樣,通常具備該區域特點或是少數民族特色,因此對我國所有民俗舞蹈的收集、整理工作,難度較大。這是一項長期且需要付之絕對耐心的巨大工程。為做好民俗舞蹈風格和當地環境匹配工作,需對民俗舞蹈進行適當管理,當前各地對于民俗舞蹈的相關法規建設較不完善,因此建議從政府部門監管角度上重視民俗舞蹈相關問題,從而堅決保障民俗舞蹈權益,對傳承人不懈努力得到的有效結果,給予實際回報。民俗舞蹈發展需要當地政府部門、民俗傳承人攜手共創,以此將民俗舞蹈產業發展壯大。
綜上,民俗文化是我國寶貴精神資源,當下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利于對舞蹈文化進行深入探究,為鄉村建設提供較高文化理念傳播力量。民俗舞蹈可通過整合傳承理念、建設傳承隊伍、挖掘舞蹈價值等傳承模式作為核心,將舞蹈理念在鄉村間廣泛傳播,充分滲透文化理念;通過多渠道模式保護民俗文化、搭建起民俗文化交流平臺、立法上保障舞蹈權益等模式來發展民俗舞蹈,進一步擴寬舞蹈發展渠道,讓民俗舞蹈在新時代下煥發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