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2)
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是當前社會主要矛盾之一。在此背景下,黨的十九大提出了“五位一體”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中國是農業大國,中國文明源于農耕文化。鄉村振興的核心是鄉村文化的振興。因此,抓住鄉村振興、加強傳統遺產和發展民俗文化遺產的機會,不僅是為了繼承和促進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且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方法。
鄉村文化振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復雜的環境中準確定位其異質文化資源,并對其進行有效的開發和轉化,實現社會和經濟價值。探討藝術振興鄉村文化的戰略實施方法,回顧民間藝術文化發展戰略的實施途徑和以往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實施路徑,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試圖概述適合鄉村藝術振興的戰略制度。
由于我國不同地區的地方特色文化和發展狀況差異很大,文化發展戰略有其自身特點和邏輯。實施途徑可歸納為打造地方文化名片、發展文化產業、完善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傳承歷史文化、引進和培養文化人才。例如,湖北模式強調打造文化名片,挖掘文化內涵,南京模式強調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并重,江蘇模式注重創新性傳承歷史文化,吉林模式強調開發地方文化資源,發揮文化人才的主導作用。在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方面,國內學者建議使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護民間文化遺產、建設民間文化展館、提供民間文化服務等發揚文化的方式。我國現有的研究雖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缺乏系統的思考,沒有整合資源,構建完整系統的戰略實施體系;沒有考慮到文化資源的異質性,無法適應振興鄉村文化的復雜性。
我國民間文化振興戰略在現實環境中面臨多重挑戰和矛盾。第一,民間文化相對落后的城市存在日益突出的矛盾。第二,“后農村社會”的二元矛盾:經過改革和轉型,中國農村呈現出“后農村社會”的特征,即在延續宗族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同時,其社會經濟結構和許多制度安排都不同于傳統的鄉村。三是經濟發展與文化滯后的矛盾:過去農村工作以發展經濟、提高農民收入為目標,農村文化發展滯后,與城市差距較大。第四是現代與傳統文化相互融合存在矛盾:隨著城市化和市場化的快速發展,農村文化呈現出衰落趨勢,甚至被城市文化所同化。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增加。然而,城市文化并沒有真正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在“外來文化過度解構”的影響下,外來文化進入“空曠”狀態。
民間藝術振興戰略的實施也面臨著復雜的挑戰。從外部因素來看,多計劃規劃整合的協調帶來一定困難。例如,在組織層面,文化振興需要教育機構、公共管理部門、文化旅游部門等多個部門的協調;在人才個體層面,需要建筑師、藝術家、培訓師和志愿者的團隊合作。從內部因素來看,第一,民間藝術文化振興是一項基層綜合治理系統的工程,包括培養和引進文化人才,文化與其他要素相結合,利用文化推動產業創新發展,建設生態文明,聯系黨群,認識到城鄉文化之間的互補融合性,并利用文化促進地方社會和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二,民間藝術振興戰略和具體措施的制定需要考慮到不同農村地區資源稟賦差異所造成的復雜性。第三,由于各地村民的觀念、文化程度和主體意識不同,在實施民間藝術振興戰略時要因地制宜。由于復雜客觀環境中的多重矛盾和實施過程中內外部因素帶來的雙重挑戰,以往的戰略措施已無法應對當今復雜的形勢。要在制度、措施上進行革新,打破城市農村結構,走綜合融合發展之路,重新構建城鄉關系,實現文化的互動、互補、一體化、均衡發展,建立新的農村思維和文化振興。
農村產業在多個方面均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不能否認的是與目標還存在一定距離,具體來看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從產業結構上來看,依然以農業產業為主。農民的收入大多來源于農業。有部分知名景區附近開設了農家樂,但是農家樂的發展不容樂觀。農家樂的個數有所增加,但是游客數量變化不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基于種種原因產生了惡性競爭。這樣帶來的后果不僅僅是多家農家樂倒閉,還導致景區商業環境變得惡劣。產業單一容易使得同行業之間競爭激烈且容易陷入惡性競爭,最為重要的是產業同質化現象嚴重。
其次,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仍然不高。盡管特色農業以及產業化上取得了一定發展,但是從客觀角度來講,現如今發展水平依然沒有達到標準。具體來看,主要原因在于特色產業雖然得到了發展,但是其優勢并沒有充分利用。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他們的經營活動散落各地,無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隨著經濟的發展,民間美術不僅面臨保護傳承的問題,而且面臨如何開發利用、延續和與時俱進的問題。豐富的民間藝術資源是中國本土設計、現代設計的重要靈感來源之一,不難實現設計振興鄉村的構想。例如中國民間傳統吉祥圖案“四喜童子”由兩童子通過旋轉角度及共用身體而組合形成四個童子,與現代設計思維融合,通過異質同構、異形同構等形式進行變形創新運用在標志設計、產品設計、招貼設計上,我國著名設計師靳埭強主張把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融入西方現代設計理念,他設計的大量招貼作品中都滲透著民間藝術元素的運用。現代民間藝術的應用范圍擴大,在材料、運用、樣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拓展。如剪紙普通粘貼的一維效果平坦缺乏趣味,因此有人發明了玻璃層來增強紙張切割的三維感覺,再加上裝裱更顯得時尚美觀;剪紙年畫多表達祈祥納福,因此為了滿足當代人的美學需要,對傳統加強裝飾,用現代的木質框架、立軸、辦公桌臺歷來豐富樣式。
此外,民間和現代藝術之間的密切合作得到加強,例如借鑒剪紙鏤空方法創造的書籍設計展現獨特的多維魅力。在這些事例中,我們看到了充滿活力的民間藝術的可發展性。借鑒現代與傳統思維融合,鄉村可以大力發展旅游業,建立起屬于當地民間旅游品牌,景點導視系統。標志地標也可汲取當代民間藝術創造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特征,吸引更多游客,將民間藝術與現代生活結合,從而推廣民間藝術,推動鄉村經濟發展。
民間藝術手工藝技術是機器生產無法替代的,手工打造的工藝品可以以工藝為賣點,滿足消費者個性化消費需求。將現代設計思維與手工藝人的技術融合,將精湛的民間手工藝所表達的情感和精神傳承下來,融入到現代和未來生活中。例如傳統手工風格的包裝經常運用在現代包裝設計中,既體現了企業商品包裝文化價值,又增強了市場競爭能力,同時在國際市場中,具有民間民族風格的包裝可以區別于其他國家商品。傳統包裝的材料多為自然物質,如木、竹、土、石、棉、麻、草以及普通的紙和布料,不同于工藝機械的復制和拼湊,民間手工藝人在制作過程中始終包含著對材料的開發利用。與工業生產的精致、嚴謹的包裝材料相比,傳統包裝材料給人輕松、質樸的感覺,傳遞出大自然的氣息,與現代人們崇尚自然的心靈契合,也符合綠色包裝理念。傳承民間手工藝人技術,編織出漂亮圖案的竹盒、竹筐、竹簍,將之運用在土特產、節慶禮品上,形成獨特的風味。
近年來,保護和發展民間藝術得到了政府和各行各業越來越多的關注,但一些民間藝術面臨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沒有傳承人的難題。傳統手藝多為慢工出細活,經濟效益低,很多年輕人不愿平凡,外出打工,另一方面,現代網絡游戲等娛樂內容也強烈沖擊著傳統的娛樂項目。為改善民間藝術普遍后繼乏人的狀況,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推廣民間藝術,比如把剪紙藝術作為興趣發展到學校,建立民間剪紙協會或委員會,壯大民間組織,定期組織開展剪紙創作、展覽、培訓、學術研究等活動,采用獎勵報酬制,激勵民間藝人創作積極性,創辦出版刊物,為民間剪紙藝人建立管理檔案,以加強對剪紙作品的保護和剪紙藝人的管理。
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農村發展。從目前的農村發展情況來看,人才外流是一個重要問題。鄉村振興需要更多的人共同努力,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鄉村人口較少,老齡化問題嚴重。為了解決該問題,可以采取以下幾方面措施,首先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推出相關的優惠政策以及鼓勵政策留住人才,從基層政府的角度來看,還應該加強宣傳。最后從農民的角度來看,應該與親友進行更多互動,鼓勵親友回鄉發展。
民間藝術的創作者、實踐者具有很強的個人主導性,是農業經濟時代自給自足的產物。個人主導性決定了經濟信息來源存在不確定性,也是民間藝術保護和傳承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傳揚民間藝術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利用原有資源發家致富,成為民間藝術發展的重要理念,也是在建設新鄉村的過程中,有效振興文化的重要途徑。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加強優秀民族文化建設,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讓傳統文化有效服務于現代社會、融入大眾生活,樹立獨特的中國民族文化特征,實現民間藝術振興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