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畢沖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獲得互聯網技術加持的新興媒體陸續出現并且發展迅猛.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生產、加工、發布等都具有巨大的優勢。在這種傳播環境中,傳統媒體紛紛在各大網絡平臺上推出了網絡版,如由國家通訊社新華社主辦的綜合新聞信息服務門戶網站“新華網”,以及由《人民日報》建設的以新聞為主的大型網上信息交互平臺“人民網”等,除了在互聯網上建設新聞網站,這些傳統媒體也紛紛在諸如微信、微博等新興社交媒體上開通官方賬號,繼續履行新聞職責。
互聯網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挑戰,讓報媒行業越來越明顯地感受到了自身生存與發展所面臨的壓力。在新媒體的互動式傳播當中,傳受雙方的角色產生了變動,受眾由被動的新聞接收者變成自主的信息處理者,“淺閱讀”和“碎片化”更受時下讀者青睞,傳統報媒如何在互聯網背景下突圍,成為近年來的熱點問題。
傳統報業紙媒的發展面臨瓶頸,作為紙媒王牌作品的深度報道也同樣面臨著困境。特稿、調查性報道等深度報道作品由于碎片化閱讀的侵蝕而難以吸引受眾的關注,閱讀率明顯下降。《冰點周刊》作為《中國青年報》旗下的深度報道品牌,將普通百姓的生活作為著力表現的對象,深刻反映社會與時代的現實與變遷,它沒有妥協于新媒體時代日益流水線化的新聞生產方式,而是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增加深度報道的曝光率,堅持追求有深度、有價值的新聞作品,其在新聞生產中的堅守與變革可以給予其他傳統媒體策略上的啟發。因此本文將以《冰點周刊》為例,分析深度報道在新媒體視閾下的創新發展與新聞生產策略。
深度報道圍繞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把新聞事件呈現在一種可以表現真正意義的脈絡中,力圖通過報道新聞事件與社會的關聯性解釋新聞背后更深層次的新聞意義,這種新聞作品強調了“真相”和“事實”的區別,事實只是局部碎片的表現,而深度報道則要盡可能全面、系統的呈現事實與事實的關系,其旨趣是要超越事實、揭示真相。
在紙媒時代,深度報道的出現源自人們的社會需要,新的社會環境下諸多新事物和新事件的出現導致讀者需要有一個“解說者”對新聞信息、新聞事件進行綜合“解惑”,幫助他們了解信息背后的意義,在媒介技術不夠發達的年代,深度報道成為了人們獲取深度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局面,基于網絡特點和“快餐時代”受眾的閱讀特點,網絡新聞簡短、更新快、傳播頻率高,深度報道這種耗時費力的新聞和“快餐新聞”比起來不僅經濟效益低,而且受眾群體也越來越小,新媒體沖擊下的深度報道目前主要面臨著以下問題:
深度報道最初是誕生在紙媒上的,以報紙為代表的傳統紙媒幾乎都是在報紙、雜志等有形的載體當中傳遞給讀者的。報紙通過紙質載體的文字形式將新聞信息傳遞給讀者,因此也會受到相應的時間和空間限制。這種天然的缺陷導致時效性成為傳統媒體與互聯網之間競爭的最大弱勢,媒體傳播最重要原則之一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最新鮮的資訊傳達給它的受眾,讓讀者能夠第一時間知曉變化,可以說時間就是新聞的生命。
據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讀者的數字閱讀接觸率已經超過了傳統紙質閱讀率,其中手機閱讀時長是紙質閱讀時間的兩倍多。數字時代過于繁瑣和冗長的信息已經不符合受眾的閱讀需求了,碎片化閱讀習慣的養成導致受眾不再愿意花費過長的時間閱讀長報道,但深度報道也不能因為時效要求而放棄對事實真相、意義的挖掘,一篇合格的報道需要經過嚴格的采編流程,包括前期的選題、線索梳理、調研采訪、資料整合、報道寫作等,因此在這種境況下,深度報道面臨著堅守和轉型的抉擇。
深度報道的選題大多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自上而下指定式的命題深度報道,這類選題大多是與社會熱點相關、由編輯部統一進行組織策劃的解釋性正面報道。這種自上而下的選題對記者的新聞觸覺沒有過高的要求,符合社會價值導向和政治需要,但常會出現選題同質化的問題,缺乏個性、社會意義和深度。
第二種選題方式是記者自己在社會中挖掘信息,這種自下而上式的深度報道在文體上以調查性報道為主,多為關注社會邊緣人物、揭露社會陰暗現象和社會輿論熱點問題的內容。但這類選題往往也最為敏感,容易觸及多方利益,因此在從記者采寫到最終公開發布之間,可能會經歷多重的阻礙。這些外界因素和社會“把關”的限制,也導致了深度報道在今天的媒介環境中難以出現真正有社會價值的選題。
好的選題需要有良好新聞敏感度的記者去捕捉,好的深度報道作品需要通過一個專業的記者去寫作呈現,可以說記者決定了一篇深度報道呈現的最終生命力。新媒體的沖擊導致近年來不斷有傳統媒體取消深度報道部門的新聞出現,媒體通過削減部門、人員來維持收支,大批的深度報道專業記者離職,這導致了深度新聞的記者綜合素質大大降低。著名調查性報道記者Alejandra Matus曾在一次研討中指出:“如今我們面臨的最大威脅是工作的持續性,誰在今后會愿意做這樣的工作,甘愿冒著危險進行調查,花費大量時間去翻閱枯燥的文件?”
除了專業人員的流失,深度報道的記者強調其使命是以傳播信心的新聞性為第一位,影響并推動社會進步則是第二位的。但第二位的使命,卻是深度報道的核心生命力和競爭力所在。現在的媒體環境行政管控較嚴,新聞生產受到政策約束較多,記者有時為了規避風險會選擇犧牲部分文本內容,市場的控制和約束會導致深度報道成本的壓縮和質量的下降,這些都會導致深度報道想要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競爭力有所下降。
深度報道所面對的新媒體環境對其本身來說既是沖擊也是機遇。傳統媒體面臨受眾流失的現狀,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來鞏固讀者群,李良榮教授指出,媒介融合若是僅僅將互聯網技術“融合”進傳統媒體當中,那這種所謂的技術融合實際上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趨同”。深度報道要在審視清楚傳統媒體長久以來優勢的同時,更好的利用互聯網這類新技術形態來完善新聞本身,突出其自身的特點,保證傳統媒體打造出深度報道在網絡環境下的核心競爭力。
新媒體作為一種技術導向的更迭,無法取代傳統媒體的專業優勢,這在與新媒體的競爭中是不可忽視的。傳統媒體豐富的傳播經驗、穩定的閱讀受眾、國家政策的傾斜保護等,]都使得它的權威性和專業性成為了與新媒體競爭的重要籌碼。從《冰點周刊》公眾號的運營定位,可以窺見在新媒體環境下深度報道如何長足發展的內容策略。
新媒體碎片化信息有其優勢所在,但其劣勢也十分突出:真假難辨、質量低下、信息冗余、泛娛樂化現象嚴重等。在這種情況下,紙媒如果可以抓住新媒體新聞的軟肋,有針對性的發散自身優勢,才能夠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的重構。
深度報道的新聞事實意義往往較為重大,影響也較為深遠,是和基層民眾息息相關的問題。人們在社會急劇變化、聯系日益緊密的環境中需要對生存環境進行實時的監視和評估,這類新聞之所以“深”的原因也正是來源于事實的復雜性和與社會的相關性,而這些呈現出來的事實需要有專業的人員對各個因素加以整合分析,使新聞在受眾的認知中能夠能加鮮明的被感知到其社會意義。網絡環境下的深度報道更應該注重選題的思辨性和重要性,有學者指出,一篇出色的深度報道應包括以下十二項指標的部分或全部:事件、背景、有關資料、說明、原因、意義、過程、分析、前景、時效、時態和建設性意見。《冰點周刊》在其微信公眾號的推文中依舊保持了其新聞深度的特點,在選題上,“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在其內容生產中延續了其在紙媒中選題的風格和報道策略,追求新聞的原創性、社會性以及時效性,力圖傳遞有溫度的深度新聞。如今年“冰點周刊”微信號陸續報道了昆明爛尾樓業主住進沒有建造結束的水泥樓中、江西農民養豬戶現狀、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等與社會底層人民息息相關的內容,其中不乏閱讀量高達10萬+的爆文。
中國青年報作為傳統紙媒,在權威性的基因上一開始就益于新媒體。首先在很多新聞現場的報道中,只有傳統媒體才擁有采訪的許可證,這使得專業媒體在新聞報道中首先取得了優先權。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在網絡渠道中也繼承了紙媒本體的身份標識和辨識度,在剛開始就會有歷史積累的受眾,更應該利用這一優勢,注重搜集新聞線索并盡量推出更多的獨家報道,把握傳播優勢。
與此同時,深度報道要發揮自身的權威性優勢,及時澄清網絡上的不實言論,起到以正視聽的作用,面對熱點問題可以果斷發聲,正確引導輿論,這樣才能體現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核心領導力和權威性。
“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在近日浙大犯強奸罪學生的處罰通告發布之后,在凌晨時分立即推送了相關信息,讓受眾第一時間了解最新進展。在演員蔣勁夫家暴事件被媒體曝光并引起網民的極大關注時,“冰點周刊”立刻推送《這件事,不能只看到蔣勁夫的拳頭》,對該案件進行深度剖析和解讀,與此同時在推文中鏈接了2015年10月的特稿《致命的還擊》,該特稿講述了主人公面對丈夫近20年虐待的無助與無奈,聚焦社會中家暴問題中的個案,進行樣本分析,探尋家暴形成的原因,引起社會的反思。這種對熱點問題的理性分析和深度討論,體現了其對輿論的正確引導,彰顯了社會責任感。
與傳統的紙媒相比,新媒體最大的特點就是給予了受眾和傳者之間互動的平臺。“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中開通了評論區,網友可以在這里進行觀點的抒發和討論,這種受眾的積極參與能夠為深度報道帶來更多的智慧和助力,公眾號負責人也會定期對一些熱門評論進行回復,促進了雙方之間的交流。除了媒體官方,深度報道工作者也可以利用網絡社交媒體、留言區等平臺,實現與受眾之間的參與和交流互動,促進深度報道質量的不斷提升。
除此之外,新媒體實現了媒體之間的融合,圖片、視頻、音頻都成為了實現深度報道內涵的手段,這些媒介形式幫助媒體傳達出更深刻的意涵。2018年7月18日,“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推出了全媒體報道《冰點特稿---西南偏南》,介紹了身處西藏邊防一線的邊防戰士,并隨推送鏈接了時長約8分鐘的紀錄片,這種文字加視頻的形式將邊防戰士的工作點滴和成長故事生動的呈現在了讀者面前,讓讀者在閱讀時更有層次感和變化性,提供了良好的閱讀體驗。
在微信公眾號的排版上,為了迎合網絡媒體時代受眾碎片化閱讀的習慣,“冰點周刊”在每篇推送的開頭均會對字數和預計閱讀時長進行標注,這為讀者在閱讀中的自主選擇提供了便利。并且在美觀度上,公眾號對深度報道的編輯也進行了細致的考慮,利用小標題進行重點劃分,拆分長段落避免讀者產生閱讀疲勞,利用圖片、音樂、分隔符等增加閱讀的樂趣,并起到視覺上的突出標注。這些都對深度報道在網絡時代、新媒體中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輔助作用。
新媒體的浪潮是大勢所趨,深度報道想要在這個環境下突圍,保留下鐵肩擔道義、傳遞社會價值觀的有意義的新聞作品,就需要在這股新技術的浪潮中堅守關注個體命運、做有溫度新聞的新聞觀,呈現與現代網絡新聞碎片化大不相同的深度報道,并且需要學會適應新媒介環境的變化,利用技術優勢,實現傳統的傳播渠道、傳播架構、傳播方式等方面的創新變革。
“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作為傳統紙媒在新媒體運營探索過程中的佼佼者,基本維持了其在紙媒時代的“深度”特點,但在未來的發展中,“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要更加擅于利用新出現的媒體技術,實現深度報道的多樣傳播,豐富深度報道的時代內涵,關注讀者更深層次的社會需要,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點,在新媒體時代永葆本色。